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学院: 理工学院学系: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课程名称: 文史哲通论学生姓名: 张雨航学号: 2008052154 指导教师: 勾利军 2011 年 11月 26日[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2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张雨航 08 环境工程 2008052154 文史哲通论的课堂上, 勾教授曾经带我们讨论过中西的差异, 廖科杰、易榕等同学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由于最初的想法同廖科杰同学一样,认为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中西的差异,为了避免有过多相同的观点出现,所以我决定只撷取中西差异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差异来阐述我的观点。勾老师第一节课说过,丧葬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所以我先从丧葬文化谈起。丧葬礼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基因之一, 也是社会的基因之一。丧葬方式是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的。所以假如想从一个侧面复原其民间文化中的神灵世界,从而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看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丧葬习俗,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我们中国,除了一些地理条件特殊,信仰独特的民族,大多数民族都是以土葬为主的。
而在西方的某些海洋民族,则大多数以火葬或者海葬为主。我觉得这种丧葬文化的不同,其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条件和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由于我们的先祖大多所处的是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的平原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更依赖于气候、土地,所以我们自古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封建社会的那种小农经济更是将这种过于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推到了顶峰,我们中华民族[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3 逐渐形成的为是一种以家为单位,依靠天时地利的生存模式,而这也使我们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无法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所以我们的归宿和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可以在人生终老时落叶归根,将躯体送回到赐予我们资源的大地母亲的怀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用在这里不是特别恰当,但也可以反应我们民族在死去后,仍希望能给大地带去一些利益,以使自己的灵魂的到安眠的想法。反观西方文化,由于大多数海洋民族或者游牧民族无法靠其现有的土地资源保证其生活甚至生存下去,所以西方人更多强调的是自我,强调与自然的竞争,征服自然,这就使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向一种彻底摆脱人对自然的依属的方向发展。与我们渴望安定和平不同,他们的安定和平并不能保证其根本的生活水平,所以他们才利用战争的手段,通过掠夺的方式, 去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所以他们更崇尚“科学精神”, 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西方社会对殡葬的热情。
所以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 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觉得,火葬或者海葬,能使灵魂更自由,而并不在乎所谓躯体的归宿。其实我觉得,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正好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除了丧葬文化, 我觉得谈起文化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艺术。从宏观上看, 我觉得中西艺术上最本质的差别就是中国的艺术注重写意,而西方的艺术[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4 则注重写实。先从绘画谈起。勾老师曾在第三节史学课上也就是“历史上的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