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大烟袋(长烟袋图片)

大烟袋(长烟袋图片)

大烟袋(长烟袋图片)爱新觉罗,满族,1989年入伍,2010年退伍。曾经有老兵的身份,现在以新兵的姿态投入到#今日头条#中来,感兴趣的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与在美文、情感写作方面有共同爱好的友友,交流心得,愿望是带着一支笔周游世界。大烟袋(长烟袋图片)东北地区气候髙寒,许多民间习俗都与气候相关联。由于天寒地冻,东北人维持生存的首要任务是想方设法驱寒取暖。衣、食、住、行,都以防

爱新觉罗,满族,1989年入伍,2010年退伍。曾经有老兵的身份,现在以新兵的姿态投入到#今日头条#中来,感兴趣的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与在美文、情感写作方面有共同爱好的友友,交流心得,愿望是带着一支笔周游世界。

大烟袋(长烟袋图片)

大烟袋(长烟袋图片)

东北地区气候髙寒,许多民间习俗都与气候相关联。由于天寒地冻,东北人维持生存的首要任务是想方设法驱寒取暖。衣、食、住、行,都以防御严寒为准则。所以东北民俗中,绝不是仅有“三大怪”,在人们耳儒目染中最少有“十大怪”。

如东北民居习俗中的:“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外”;“半里半外土仓子,地里窝棚当日盖”;“对面大炕屋子暖,老冬狗子雪里埋”。穿戴方面:“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腰里捆个大腰带,軏鞘头子穿起来”。生活习俗方面:“家家都有篱笆寨,山山都有胡子在”。饮食习俗中的“吃菜现到山上采,烧柴房后随手拽”。而“关东三怪”之所以被人们叫得最响,是因为他在东北民间更具普遍意义。

本地人原本都见怪不怪。只是到垦荒后期,尤其是大批来自关内的垦荒大军对此种生活习俗感到奇怪,遂有人将其编为“顺口溜”,时间一长便成民谚。

“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这怪并不只是针对关东的女孩子,实是怪关东抽烟袋的人群太普遍了,源于满族男女抽旱烟的习惯。相关史料就称:清前期,东北民族吸烟已相当普及,“俗习已痼,无论男女老少,莫不嗜之”。

说起关东人抽烟,还颇有点早期与世界接轨的味道。明末清初,烟草通过俄罗斯的远东通道,传入我国的关东地区,东北北部的少数民族,较早地见到这种神奇的植物,吸食以后让人兴奋、缓解疲劳。由于早期的满族先民生活在山野之中,经常受到蚊虫蛇蝎的侵袭。抽烟后,浓浓的烟味弥漫四野,蚊虫蛇蝎便避而逃之。当时关东几乎就没有文化生活,人们很寂寞,一时对抽烟袋、种烟趋之若鹜,成为时尚。这给关东带来了陋俗,也带来了烟草种植业。一些上了年纪的东北女性,手持一支长长的旱烟袋,冬天守着火盆,旁边放个烟笸箩,叭哒叭哒地抽个没完,那老青烟很是呛人。如今的关东大地,烟风已敛。姑娘叼个大烟袋的景象已难得一见,最后一代叼大烟袋的姑娘或许都已步入曾祖母行列。

满族男女的烟袋是不尽相同的。虽然都是铜嘴、铜杆和铜锅,但女人的烟袋长达二尺,男人的烟袋则只有几寸。烟袋短小,无疑有利于男人的狩猎出征。出门时,满族男人将几寸长的烟袋往烟荷包里一插,抬腿便可出发。男人的烟荷包一般用鹿皮缝制,女人的烟荷包则用布缝制,上面还绣上山水花鸟。平时在家,妇女们则用一个烟笸箩装烟。女人抽旱烟的习惯,如今在城镇早己绝迹,但在一些农村,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北方民间的烟袋也很有讲究。过去的烟袋由三部分组成,两边分别是烟嘴和烟锅,中间部位为烟袋杆儿。烟袋锅分铜、铁两种,便于装黄旱烟。烟袋杆儿是一根中通外直的细木杆儿,长短不一,长者一米以上,短的不足一尺。烟袋嘴一般分铜、铁和玉石三种,尤以玉石烟嘴最受青睐。直到新中国建立后,郭颂唱《新货郎》,不是还把“汉白玉的烟袋嘴,乌木的杆儿,锃明瓦亮的烟袋锅”当稀罕物,叫卖过多年吗?旱烟袋已在除少数偏僻乡村外绝迹了,忌烟、戒烟渐成时尚。现在,烟袋、烟荷包成了收藏品。

北方女子吸烟除以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是来源于满族人婚俗中的“装烟礼”。

满族人的装烟礼俗影响深远,以致辽宁地区的汉民也沿袭这一传统。胡朴民在民国十一年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营口婚嫁之风俗将这一礼俗收录在案:装烟——拜天地后,女始改装,各为客装烟一次,要贺以钱。某君诗云:发挽金钗额贴钿,亲劳玉手为装烟。晚来簿子分明记,多少何人出拜钱。

家里来了客人,年轻的媳妇要赶快出来迎接,礼毕,把客人烟袋接过来请到屋内,先敬烟、后倒茶。装烟时要背向客人,装好烟,点着后抽两口,再用平日总拴在衣襟上的手絹擦拭烟嘴,然后双手递给客人。

“大姑娘叼大个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上一篇: 八两是多少克(半斤是多少克)
下一篇: 罗密欧与祝英台(罗密欧与祝英台话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