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先刚|如何学哲学与做哲学

先刚|如何学哲学与做哲学

先刚|如何学哲学与做哲学本期元培学学学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刚教授,一起来看看老师的分享吧!

导师介绍

哲学文史研究期刊_哲学文史类_文史哲学报

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洪堡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主编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合编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迄今发表专著4部,德国古典哲学经典译著12部,论文50余篇。

一、专业和职业选择

Q1: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哲学专业呢?

A:这件事情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上中学时,文史哲、数理化我都喜欢,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报了七八种专业,最后被哲学系录取了。真正学习哲学之后我很喜欢,也比较得心应手,所以这是上天的安排吧。

Q2:您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哲学老师?

A:知识是应当传承和分享的,我的哲学知识得之于北大,自然也应当还之于北大。自从康德以来,哲学的传承就是哲学教授的使命,这已经成了一个定律。

Q3:哲学老师的生活是怎样的?

A:大体说来,据我观察,哲学老师们的生活状态都很好,可以很自由地从事自己最喜欢的研究和思考,不必像实用学科一样被各种功利情绪困扰,也不像一般的上班族那样容易受到各种无聊琐事的干扰。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从事这个职业,我的一切收获和成绩都是首先归属于我自己,然后才让别人受益。当代社会里,可能只有在大学里面,我们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

二、课程与教学理念

Q4:先老师同时开设了哲学史(西方哲学)和原著研读课,这两个部分在先老师的教育理念当中如何被构想呢?

A:关于教学理念,我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完全就是承袭前人数千年来摸索出的这些规律和方法,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准则。至于谈到具体的操作,我遵循的还是洪堡创立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即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研究与高级研究并重,所以我既开设基础性的哲学史讲授课程,也开设高阶的偏重于讨论的原著精读课程。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久经考验和卓有成效的,而我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训练和成长起来的。

Q5:那老师如何看待一些更强调阅读二手文献的课程呢?

A:阅读原著与阅读二手文献都是数千年来的基本研究方法,并不存在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或哪一个新、哪一个旧的区分。当然,从每个人实际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出发,对二者是各有侧重的。重视思想传承的会更关注阐发原著的系统思想,而偏重当代讨论的则会看更多的二手文献;但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前者当然也会看一些二手文献,后者同样也会读点原著。我希望学生们(尤其是本科生)不要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应当有一个开放的视野,多去尝试不同的研究领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对象和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Q6:非哲学系的学生想要通过这些课程入门哲学,是否需要基础?

A:无论要做好什么事情,都是必须打牢基础的。我们开设的“西方哲学”(以前叫“西方哲学史”)就是标准的基础课;原著研读课原本属于高阶课程,但我们也经常采取本研合上的方式,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或有更高要求的本科生。从我的经验来看,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都是“从头开始”,手把手教大家学哲学,所以这种研读课也算是基础课。当然,鉴于其实际上的难度和庞大的思想背景,所以如果同学们预先上过西方哲学史或哲学导论之类更基础的课程,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关于导师的研究领域

Q7:谢林的《近代哲学史》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适合作为哲学入门吗?

A: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闪光点主要是其导论部分,其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正确研究哲学史的态度和方法。但在具体的阐述中,很多内容确实比较陈旧了,其采取的讲法也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套路,即从哲学家的生平著作开始,分门别类介绍思想,再给出一些点评,这些点评里面时不时地有很多思想火花,但总的说来四平八稳。相比之下,谢林《近代哲学史》的写法是全新的:对于每一个哲学家,他不像黑格尔那样全面介绍其思想,而是直击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犀利的分析和批评。任何读惯了常见的哲学史著作的人,当他读到谢林的鞭辟入里的、问题推进式的哲学史,一定会大为振奋的;加之《近代哲学史》文笔优美,篇幅适当,所以作为哲学入门书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除此之外,他的《学术研究方法论》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对于我们研究哲学时从一开始树立正确的三观非常重要。

Q8:谢林晚年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您也喜爱柏拉图。您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转变?会有开设柏拉图相关课程的考虑吗?近代的问题意识是否会遮盖柏拉图自己的问题意识?

A:我在很多年之前曾经开设过一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课程,我们教研室现在有了更专门研究古希腊哲学的老师,所以我的开课重心又回到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个跟我的思想“转变”没有关系,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我一向是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并重的。说到近代的问题意识是否会掩盖柏拉图(或其他古代哲学家)的问题意识,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一切古代哲学研究都是一种重构,确切地说是基于近代至今的各种哲学思潮的重构。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柏拉图自己的“自在的”问题意识,我们不知道他本人是怎么想的,我们只知道“按照我的理解”,他是怎么想的。这不是坏事,因为就像我多次说过的,近代哲学才真正教会我们怎么从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开始去做哲学,给了我们理解古代哲学的钥匙。单独的古代哲学不是一个清晰可靠的东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希腊文献是伪造”“亚里士多德不存在”的讨论,当然不过是个噱头;其实类似的质疑在19世纪的德国就存在,而且一度甚嚣尘上,但很快就平息了,因为这种质疑没有证据,当然,也没有被证伪,因为人们确实拿不出任何真正的古代文物去反驳这种质疑(像我们中国的古代典籍就没有这个问题)。不管怎样,我对西方的“古代文献”确实有一点点疑虑,这些情况在研究近代哲学的时候就不存在。研究谢林和黑格尔,具有百分百的可靠性和正当性,更何况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在他们的哲学之内。

Q9:请问老师能否推荐一些目前国内翻译的德国唯心论的二手文献?

A:在德国唯心论领域、乃至整个近代哲学领域,经典的二手文献不算多,翻译过来的就更少,前些年出版的舒尔茨《德国唯心论在后期谢林哲学中的终结》算是吧。但绝大多数二手文献只会重新解释一遍大家都已经搞清楚的思想,在真正的难点和需要澄清的地方就一带而过,而这些困难其实只要深入阅读原著就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的推荐是,研究德国唯心论就要研读原著,不要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对二手文献的使用的不同也是古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区别之一:古代哲学是一团乱麻,没有很多的经典的二手文献的辅助,你很难读出头绪,也很难读出深入的东西。但近代哲学包括德国唯心论的原著本身就是一本一本的学习哲学指南。

四、对本科生的建议

Q10:您如何看待今天北大本科生的生活呢?我们了解到您有德国的留学经历,您推荐我们出去看看吗?未来规划方面,您对想要读研读博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A:我不了解北大现在的学生如何生活,只知道你们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但诱惑和干扰也多。电脑、游戏、无效社交,给你们造成的时间精力浪费也远远多于过去。以前的学生会单纯简单一点,而你们会更加复杂浮躁。此外,我们那时的信息和资料过于贫乏,现在则是过于丰沛,我想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但为了找到它,你必须在信息的海洋中去探索,沉下心来,仔细地去分辨、排除,学会做减法。

至于要不要出去看看,我认为当然要。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总是会产生一些虚幻的美好想象,毕竟很多事情都是百闻不如一见。国外确实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利有弊,值得我们进行对比、思考。

考虑读研读博的同学,不要出于一时冲动,也不要只是想着“躲一躲”“耗一耗”,而要真正地坚定信念和认识。对于主要学习西方哲学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外语是首要克服的难关,要做到精通而不是差不多够用就行。此外要对外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多加了解。落实到哲学,就要研读原著和必要二手文献——虽然二者都很重要,但前者终究是更基础的工作。在跟着哲学家思考的过程中,你会有一些自己的问题、疑惑,甚至会有对哲学家反驳的冲动,这些意识是很好的;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去对症下药、有选择地接受二手文献,而不是被一些偶然的因素带跑。所以,同学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先把原著读好,分清先后顺序和主次轻重。

五、哲学的价值与限度

Q11:您认为哲学在通识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A:通识教育追求“大、全”,但现在哲学又逐渐走向专业化,这貌似是一种自相矛盾。但这并不是否认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在通识教育中,我们正是需要一种“开阔的、大全式的哲学思考”,譬如德国古典哲学——通识教育就是要打破思维的禁锢、学科的壁垒,去追求整全性的东西。这是哲学可以提供的。就像谢林在《学术研究方法论》写的“在每一个潜能阶次那里呈现出绝对者,表明每一个潜能单独的潜能阶次同样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如果不想成为一个面包学者、而要对科学有所追求,就自然要走向更高的科学,也就是哲学。

Q12:现在哲学与科学的互动现状如何呢?

A:互动是双方都感到需要对方的时候,才会互动。黑格尔说过,哲学是后起的,是一种追思,她的脚步总是要比一般自然科学慢一点,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而不是和它们互动,更不是对它们跪舔或颐指气使。这就要求哲学首先具有一种大全的、整体性的思维,然后在这种正确的原则下徐徐图之。

Q13:有些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愿意来哲学学习一些人生意义。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A:这可能是对哲学的一种误解。哲学当然可以提供人生意义,但这远非它的全部目标,也不是最高目标。哲学追求大全的真理,用它去寻找人生意义无疑是一种窄化。这些同学来学习哲学当然是英明之举,但不能以为某种哲学里面已经有了现成的人生意义,拿来即可,真正重要的是跟着哲学一起思考,由此得出的人生意义算是附带的收获吧。但话说回来,哲学的殿堂千姿百态,其提供的“人生意义”也多种多样,有些并不是多高级,有些甚至很糟糕,学了还不如不学。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哲学思维,尽量以一种透彻的、整全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

Q14:哲学的限度在哪里?

A:这个问题应该由哲学自己回答。我们知道,没有限度的东西就是飘渺无意义的东西。如果把限度理解为一种外在施加的存在,哲学是不承认这种限度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要随意给哲学划界,不要以自己的智商为尺度去揣测天才哲学家的智商。哲学当然有限度,但很有可能就连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都还没有达到哲学的边界,所以普通人在这里妄议什么哲学的限度是无意义的。我觉得现实的做法还是跟随伟大的哲学家去思考,去探索。

本文原载于“元培学学学”公号,感谢授权。

哲学文史类_哲学文史研究期刊_文史哲学报

(点击图片购买)

谢林著作集

先验唯心论体系

[德]谢林 著 先刚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供稿 | 先刚

采访 |科研部 梁宸 于小函 汤昊骏

排版 | 宣传部 朱冠宇

文史哲学报_哲学文史研究期刊_哲学文史类

上一篇: 文史哲杂志┆重磅!2023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揭晓!
下一篇: 文史哲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怎么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