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魏晋清谈的技术含量,以及清谈家大排名!|文史宴

魏晋清谈的技术含量,以及清谈家大排名!|文史宴

魏晋清谈的技术含量,以及清谈家大排名!|文史宴清谈的“清”字很容易误导人,不少人的印象中,清谈是一种唠嗑,没事找事的主题、有点没点的瞎侃、不着边际的议论,活脱脱一群废话篓子。其实回到历史现场,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的清谈

大司马乱入:汉代儒家经学崩溃后,魏晋时代的士人对宇宙究极真理的新思考,称之为玄学;在玄学的一些关键问题上不厌其烦的论辩,称之为清谈。玄学与清谈,是华夏文化思辨力曾经达到的一个高峰。

诚然,清谈兴起之后,有时也成为谋名利之具,甚至朝廷大臣为了避祸,专事清谈,不理政务,导致西晋灭亡,被后世视为“清谈误国”。但这是政治权力的错,不是清谈的错。

文史宴公众号特邀文化史达人易水临风,为大家讲述清谈的技术含量,以及第一流的哲学家——清谈家的风采。

真理有很多面相。有人恶感清谈,就说它是“纯嘴巴艺术”,虽然一针见血,但也只说出了真理的一面。

清谈的“清”字的确很容易误导人,不少人的印象中,清谈是这样的:它集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等同于一种唠嗑儿,没事找事的主题、有点没点的瞎侃、不着边际的议论,活脱脱的一群废话篓子。

其实回到历史现场,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真正的清谈,实质是魏晋时代高级知识分子之间为了某个或某些问题开展的辩论,它起始于曹魏,最经典的就是文学、哲学、思想史上经常提及的正始之音。

而如果加入的人多了,这种所谓的“谈”就完全变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辩论赛,从形式上看,这种论辩不仅有口头的,还有书面的,不但场面热烈,方式讲究,时间超长,战况也是紧张乃至于激烈的。

最让人血压飙升的是,这种辩论还与当事人的名誉名利密切相关,不仅要赛出水平,还要赛出辩手的座次!读完《世说新语》,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时代、那么一大堆人里面,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第一辩手?

我首先想到的是名僧支遁支道林,我发现有段时间,他充当的仿佛是东晋清谈灵魂人物的角色,围绕他周边的当然也是一群优秀的辩手。

百家文坛_世界史百家讲坛_文史世界 百家号

佛门名士支道林

我一直欣赏他个人的魅力,对他的实力也信心满满,事实上他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比如《世说新语·文学》第32则载: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象)、向(秀)之外。……支(道林)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支公精研《庄子•逍遥游》,在注《庄子》的大家向秀、郭象的释义之外,别开生面。

第36则载:

因论《庄子·逍遥游》。支(道林)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羲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支公讲解《庄子•逍遥游》,折服自视甚高的王羲之。

第37则:

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支公自说自解、分辨佛家三乘实为二乘。

这些都可以说是精彩绝伦。

但是对他个人的喜爱归喜爱,竞技场上最终毕竟还是要以实力来定乾坤的,我推崇的林公虽说是一等一的高手,但还不是独一无二的高人。

第45则这样记载:

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

这个于法开也是名僧,还是名医,应该是比支道林更厉害一点的人物,有记载说他“才辨从横,以数术弘教”,只是时运不济,屈居于林公名下。

但是功名心支配下的他不甘心啊,自己出面不方便,就把徒弟教得溜熟,杀上门去,结果是林公辩不过,只好投降,但是林公心里清楚这个强劲的对手到底是谁,这个世界除了于法开还有谁呢?

这一则让我自然联想到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故事,两人都是一代豪杰,而且同在一个大学授课,只是因为黑格尔当时名声鹊起,激起了叔本华的妒忌,故意把课排在和黑格尔相同的时点,想一决雌雄。

百家文坛_世界史百家讲坛_文史世界 百家号

叔本华与黑格尔

结局是,阿华还没迎来他的时代,惨败于小黑之手。

这一则同时还让我们看到,清谈其实和下棋是一样一样的,卓越的棋手必须能看到数十步而不只是十步开外的情形,否则毫无胜算。

记录林公败绩的还有第51则:

支道林、殷渊源(殷浩)俱在相王(会稽王司马昱)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安可争锋!”

林公输在哪里很清楚,即使最优秀的辩手也有弱项。林公虽然自有擅长,但殷浩虽然搞军政不行,却是当时第一流的大名士,在才性论上更是不折不扣的专家。

第34则说:

殷中军(殷浩)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林公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结果可想而知。

好了,高手对决,名次已经产生,第一轮辩论赛,于法开、殷浩胜出!

不过,这仅仅是开局,充满悬念的还在后头。

由于于法开在《世说》里记载资料太少,所以我只能从殷浩接着往下说。

殷浩固然是那个时代一等一的实力型辩手,但他和支公一样,虽然在多次辩论中胜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也非天下第一的绝顶高手,他有几次平局的记录,也有几次被KO的记录。

第33则说:

殷中军尝至刘尹(刘惔)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这个刘尹名叫刘惔(tán),字真长,也是个清谈高手。有趣的是,他和殷浩,都是桓大司马桓温的发小。

他和殷浩的辩论,只有一次差点失守的记录,但是论实力,他的确比殷浩胜出一筹。

第56则说:

殷中军、孙安国(孙盛)、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司马昱)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

会稽王慨然叹曰: “使真长(刘惔)来,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这是《世说》记载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辩论赛,可以说当时有数的高手都到场了,包括殷浩在内。

世界史百家讲坛_百家文坛_文史世界 百家号

清谈大会

这场辩论赛往复来回,最终陷入了胶着状态,为了彻底击败孙盛,辩论的一方搬来了救兵,此人正是刘惔刘真长。

结果是孙盛的辩论虽然妙绝一时,连殷浩也无法使之屈服,但在刘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人还未来,就先行泄气,可见刘的内功实在有胜于侪辈。

但是看完这一则,你千万别以为刘真长就是当世第一高手了,未必!

第53则又记载了一个比刘真长更厉害点的人物: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刘惔),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谬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

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窄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按照《世说》的记载,东晋可数可比的几大辩论高手大体就是上面提到的几个。

当然围绕这几个核心人物,还有几个一流高手和后起之秀值得一提,比如王导(22则)、竺法深(30则)、许询(38、40则)、康僧渊(47则)、羊孚(62则)。

就记载来看,上述人物或与支道林工力悉敌,或与殷浩并驾齐驱,所以如果我们硬要从《世说》的记载,排出那个时代各类各级辩论赛的名次来,也只能是:

张凭——刘惔——殷浩(孙盛、羊孚?)——支道林(许询、竺法深?)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排座次很无聊,其实大家都是高手,何必硬要争个你死我活、一地鸡毛呢?和平共处岂不是一片和谐、你我皆好?

也许你的想法和初衷是好的,但我要告诉你,回到历史现场,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辩论赛场上,古人才没那么和谐呢!

这是一场名誉、名利之战,为了名誉、名利,没人敢懈怠,也没人甘居下风,可以说,不分出胜负,不决出高下,他们是绝不会住嘴、也绝不会收兵的,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让你好好领略一下古人辩论的神勇和风采。

第31则:

孙安国(孙盛)往殷中军(殷浩)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第38则:

许掾(许询)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放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忻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看到了吧,殷浩和孙盛这两个那种专业精神,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间是从早到夜,饭都忘了吃,乃至于热了四回,最终实在抹不开,竟至于相互爆粗口,对不起了仁兄!

许玄度更牛逼,直接打上门去,还一身两任,正反方兼当,为的就是要把对手彻彻底底地击败!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某些擅长空谈的学者来,一论起国人,就说不认真,一谈起中国文化,总是“以和为贵”的老生常谈,其实认真看看东晋这些辩论赛,就知道这些人说的都是些大而无当的空话,完全地对历史的无知。

还有些学者,把先秦、诸子百家作为中华文化的自豪,鄙视魏晋清谈,其实这是对魏晋和先秦承继关系的毫无所知,在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追求思想的纯粹上,先秦和魏晋都是值得我们景仰的双峰并峙的两个伟大的时代!

百家文坛_世界史百家讲坛_文史世界 百家号

魏晋风度

不过说到最后,我还是要为我喜欢的支道林说一句,综合口辩、笔辩能力,赛场气质、风格,赛场个性、心理等多方面素质,我认为,或者至少在我心目中,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清谈第一辩手。

38则里的风度你已经见识到了,再看第40则里的神采: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部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再看第55则里的谦抑: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安)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综合比较东晋清谈赛场四大高手,我们更多地发现,支公的论辩,既没有殷浩的盛气凌人,也没有刘惔的沾沾自喜,更少有张凭的功利目的,比起他们三个来,形式上他虽然是略处下风,而在综合素质上他却是胜出多多许,甚至也可以说,是上述三个遥不可及的。

百家文坛_世界史百家讲坛_文史世界 百家号

上一篇: 汇总:郑也夫给本科生的书单
下一篇: 好好学习 |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