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开展党史研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7月8至9日, “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文献研究专家学者及全国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及党校、党史机构、文献学界、历史学界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红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研究和传承。
此次研讨会由《图书馆杂志》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协办。中新网、文汇报、上海电台、新民晚报、社科报、劳动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活动。
【开 幕 式】
01
开幕式致辞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姜锋在欢迎辞中指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外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与红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渊源深厚,为党史和文献工作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近年来,上外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承担了许多红色文献和历史文本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发挥语言优势,增强红色文本的叙事张力,拓展全球视野,打造红色文献的数据谱系。他强调, 不仅要让红色文献活起来,发挥历史文本资政育人的作用;也要让红色文献走出去,在话语实践中彰显思想理论的价值。
02
开幕式致辞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炜在致辞中提到,“红色文献”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基因,指引我们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的图书馆,要对红色文献进行专门而系统的收集、收藏与提供利用,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研究。目前图书馆视角的红色资源、红色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更好地推动图书馆界对红色文献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
03
开幕式致辞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 魏崇指出, 红色文献整理不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建设,都亟待继续扩充文献揭示广度和深度,也迫切需要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存藏机构以及出版、学术研究等各方面进行通力合作。为此国图出版社主要从建立完善的红色文献联合目录、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跨系统整合、依托学术力量对红色文献进行系统阐释和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红色文献保护、整理、出版。
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主持。开幕式上,嘉宾分别为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所有论文由主办方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复审和终审,最终共评选一等奖论文8篇、二等奖论文11篇、三等奖论文16篇。其中优秀论文推荐《图书馆杂志》发表,获奖论文和部分参会论文将结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和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为一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和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为二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图书馆杂志》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金晓明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为三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开幕式最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国图馆藏基础上,广泛整合海内外收藏的1949年前的红色书报刊文献开发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又为各界开展红色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资源宝库。
【主旨报告】
开幕式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冬权,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熊月之,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分别作主旨报告。
01
报告一
杨冬权以《红色文献重在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可以通过编印内部刊物,影印出版档案汇编,利用档案撰写学术论文,举办展览,拍摄文献电视纪录片,制作档案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红色文献,要兼具情怀、眼光、辨别力,带着优秀的创意和主题, 充分展现红色文献内在价值,扩大其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
02
报告二
马静的报告《保护红色文献 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在红色文献方面所做的工作:红色文献普查、红色文献征集、红色文献整理出版、红色文献实体保护、红色文献专题资源库建设、红色文献展览。国家图书馆还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收藏机构沟通联络,推进红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发挥好 “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作用。
03
报告三
熊月之的报告《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上海城市集聚功能与红色文化》用闳、深、雄、奇四字来形容上海繁盛的红色文化,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探讨了其繁盛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 移民社会结构优化了集聚质量,缝隙效应与可资利用的安全因素也有利于革命工作开展。
04
报告四
苏智良的报告《创建中国红色资料数字平台》分享了建党历史的三个案例,提出了进一步拓展资料的可能,指出红色资料最合适的保护手段和利用,就是 数字化。抗战资料数字平台的文献总量已超过日本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平台,而且不设密码。我们也可以效仿它,建设一个 中国红色资料数字平台,服务国家,服务全人类。
【专题报告】
8号下午和9号上午,在会议专题报告环节,浙江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徐洁,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党跃武,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 刘平清,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于新娟,嘉兴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主任 康文龙,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鉴定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小岗,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 贾翠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李强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
专题报告分别由《图书馆杂志》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金晓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馆长蔡迎春主持。
《图书馆杂志》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金晓明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
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馆长蔡迎春
01
报告一
徐洁的报告《公共图书馆红色空间建设的思考》指出公共图书馆红色空间包括文献(资源)、空间、服务三个部分。如果想打造高质量的红色空间,就要从图书馆空间走向社会空间,从一馆建设走向文献资源的联合共建,从文献服务走向多元服务。同时,我们也应注重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开发,善于运用科技元素,以国际视野赓续红色文化。
02
报告二
党跃武的报告《高校图书馆红色资源开发——从四川大学“学习书屋”谈起》提到,“学习书屋”以阅览+展览+研讨+典藏为特色,开展红色经典引领阅读文化,红色资源支撑文化育人,以红色文化带动校园文化,以红色文化驱动“三全育人”,突出青春底色与青年志趣有责任感,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厚重感,遵循党的要求与人民希望有时代感。
03
报告三
刘平清的报告《续未竟之功:编纂工作与思考》指出,由于目前已出版的资料存在不足,编辑组近几年来做了许多工作:调研主要馆藏机构和主流数据平台,走访知名专家学者,发布课题,召开论证会议,编制目录。尽管编纂工作存在许多难点,这项工作仍旧具有很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04
报告四
于新娟的报告《上海文史资料中的红色文献论述》首先明确了红色文献的范畴和征集对象,介绍了上海文史资料中红色文献的概况、特点和价值。上海的红色资料具有真实性、独特性、鲜活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近现代史料库,在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05
报告五
康文龙的报告《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1917-1949)》从前期成果,包含 “列宁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文献信息有中文图书目录类的出版物,涉及到“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史料整理”的出版物几方面进行了梳理,列举了文献类别,阐述了文献整理计划。
06
报告六
张小岗的报告《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理念、方法与技术实现的探索》科普了纸张的成分,介绍了纸张脱酸方法,复合材料用于纸张的预防性保护, 天然高分子凝胶用于纸张裂纹的修补,档案砖的修复,石刻、石像、雕像等的清洗方法等等。
07
报告七
贾翠玲的报告《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以“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国内唯一最为全面、系统、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资料库。其中,图文对照的数字版式 创新了数字出版及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基于这些海量的文本数据和数字人文方法,通过“远读”和文本细读,研究者可以深入延安时期这段风云际会的历史,探究其机理细纹,廓清历史脉络,构筑史学研究的津梁。
08
报告八
李强的报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红色文献整理出版的探索与实践》回顾了从上世纪50、60年代到新世纪的红色文献的整理出版情况,指出红色文献的整理出版经历了从馆藏目录到联合目录,从图书馆到纪念馆、档案馆,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呼吁图书馆 与档案馆、纪念馆、学者、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通力合作,进一步做好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