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文史常识类试题已连续出现两次,
试题的数量和考查范围也呈现出了日渐增加的趋势。在社会变化日新
月异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正受到巨大的冲击,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命题者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连续不断
地命制文史常识类试题,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类考
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人文素养的试题,不仅符合当今历史
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因
此,在高三文科综合的备考复习中,我们对文史类试题应继续予以高
度重视,并且要对一些重要的文史常识进行整理复习,以确保高考备
考工作的圆满成功。
一、高考真题解析探寻命题规律
【例1】(2007年全国文综I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
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
等称谓的含义。在平时的语文、历史学习和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
考生对这些称谓应接触较多。另外,考生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
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一句的提示,提炼“生
前行为”这一关键信息,推断出正确答案D。
【例2】(2007年宁夏文综卷第26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
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
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解析】本题考生只要知道西汉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这一史实即
可直接选出答案A项:为避讳皇帝之名“邦”字,西汉时把“相邦”改为
“相国”。B项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
而恢复旧称;C项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用皇帝的年号命名,
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D项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是因为朱元璋推翻蒙古王朝后,定都南京,并收回燕云十六州,平定北
方疆土。
【例3】(2008年全国文综I卷第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
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例4】(2008年全国文综II卷第12题)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
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上述这两道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明确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和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
系。在解答此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结合文言文常识或地理常识,而
不能拘泥于历史课本。实际上,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是一
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联系到我国
历史上的一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如:咸阳(渭水以北)、洛阳(洛水
之北)、华阴(秦岭以北,渭水以南)、江阴(长江以南)等地理位
置的理解,考生也很容易发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
北”为阳。
【例5】(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
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
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
C.甲辰年D.乙酉年
【例6】(2008年海南历史单科卷第1题)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
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
C.辛丑年D.壬寅年
【解析】上述这两道试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
肖(详见下文)问题。这两题课本中基本上不涉及,属于文化常识题,
考生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如果不注重文史知识的积累,忽略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理解,要得分并不容易。
【例7】(2008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第54题)下列诗文中含有“中
国”别称的是①楚失华夏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别称。这些别称当中,有些选
项比较容易,如“华夏”、“神州”、“九州”,但“赤县”则显得比较偏僻。
当然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芙蓉国”指的是湖南,这样也可得出正确
答案A项。
通过对上面七道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近年文综高考中,文史
常识类试题已连续两年出现,并由2007年的二份试卷扩展到2008
年的五份试卷,考查的范围也由古代的称谓和避讳制度扩大到地理方
位、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以及中国别称等多个方面。这类文史常识类
试题虽然都以选择题的面目出现,难度不大,但容易造成考生的“考
试思维”出现障碍,导致不应有的失分。
在解答文史常识试题的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综
合和渗透”,因为这些考查的知识大多是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接
触过的,尤其是文言文学习中出现过的,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考查
的“阴”“阳”题在语文教材《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游褒禅山记》(“距其院东
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就多次出现。因
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在文言文学习当中出现的“文史
知识”,这些知识很有可能“改头换面”出现在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中。
二、文史知识整理重点难点剖析
(一)、古人称谓
1、姓氏来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
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姬、姜、姒、姚等。有的则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
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其它来源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
(1)庙号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
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
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
称圣祖。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
意。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
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
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如
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3、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 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 弱冠:20 岁。
而立:30 岁。 不惑:40 岁。
知天命:50 岁。 花甲:60 岁。
古稀:70 岁。 耄耋:80 岁、90 岁。
期颐:100 岁
4、兄弟排行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
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
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
父”、“叔向父”等。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
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5、科举考试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
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
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
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
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
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记时方法
1、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
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
太阳落山称日入。西汉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
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古代医书
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2、纪年法
(1)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
827 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
元前140 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
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干支纪年
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
称。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 对,
也就是一个甲子(60 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 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
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
地支是丑,于是有: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1644 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 是辛亥年(猪年),
2005 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 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生肖纪年法 (参见上表)
(4)国号纪年法
南京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纪元”。
(5)帝号纪年法
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黄帝纪元(1911 年为黄帝纪元4609 年)。
(6)公元纪年法
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就是所谓“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耶稣出生之年
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虽
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
用。根据公元纪年和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换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
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
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世纪:每100 年为一个世纪。
年代:世纪中又以每10 年为一个年代。如20 世纪80 年代,通常是
指1980 年至1989 年;也有主张1981 年至1990 年,为20 世纪80
年代。
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 年;世纪末即这
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
年至1909 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
年至1909 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
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 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
30 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
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 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
后50 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3、节气
我国古时是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
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实际上就
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
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
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
化。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
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
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
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
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
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4、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1)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
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
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
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
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
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
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
流行。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
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
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
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
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
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称。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
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3)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
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
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
扶得醉人归。”
(4)上巳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
生轩辕”的说法。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
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
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5)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
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
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
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
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
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
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
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杜牧有《清明》诗:“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