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历代要籍选刊(第一辑)出版座谈会”现场。
上海浦东的文化脉络有多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说:“改革开放以来,浦东以新区的设立和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闻名于世,而此前还只是一个附属于上海的地名。但这并不等于浦东的历史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的,更不意味着此前的浦东没有自己的文化积累。”
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和档案馆正联合编纂丛书《浦东历代要籍选刊》,计划以至少三年时间,选取整理宋代至民国初年浦东人著作一百种,近千万字,分数十册出版。其中,不少著作为首次整理和刊布,比如《黄体仁集》便是明代后期乡贤黄体仁现存著述的首次整理出版。日前,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出版了《浦东历代要籍选刊》第一辑。
10月14日,“浦东历代要籍选刊(第一辑)出版座谈会”在浦东展览馆举行。
人才辈出,绝非斥卤之地
浦东新区由原属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东部的数县,包括了川沙、南汇和上海县部分乡镇重组而成。从行政统属来看,浦东新区原属各县的设立都比较晚。在编纂《浦东历代要籍选刊》时,整理者们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厘定作者的本籍,将上海地区的“浦东人”挑选出来。
《浦东历代要籍选刊》主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说,清代中叶之前,现在浦东新区范围内的土地和人民并不自立,当时并没有“浦东人”。但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乡镇社会异常发达,大部分读书人的籍贯往往可以追究到镇一级。
为此,他们在确定明、清时期的浦东籍作者时都以镇属为依据。那些或出生,或原居,或移居,或寓居在现在浦东地区乡镇的作者,尽管著述都以“上海县”、“华亭县”、“嘉定县”标署,但随着清代初年“南汇县”、“川沙县”,以及后来“浦东县”、“浦东新区”的设立,都被归入“浦东”籍。
清·同治二年 松江府 图片源自@复旦大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而选择什么样的作者,将哪一些的著述列入出版?是编纂《浦东历代要籍选刊》的第二个难点。
“到了明、清时期,浦东地区开发有年,文教大族纷纷涌现,人才辈出,著述繁盛,堪称 ‘海滨邹鲁’,绝非中原学人所谓 ‘斥卤之地’可以藐视。”李天纲表示,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浦东人参与的历史也愈来愈重要,孙元化、陈于阶、李平书、黄炎培、穆湘玥、黄自、傅雷、张闻天、宋庆龄等浦东人都有著述存世。
但整理者们此番本着“厚古薄今”的原则,尽可能先抢救和印制那些本来数量不多且又较少流传的古籍,包括在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刻本、稿本和抄本。至于在民国期间,直到现在经常用平装书、精装书形式大量出版的近现代浦东人的文集,则“选择性收入”。
图为浦东高桥古镇 "仰贤堂"沈宅。 网络资料
浦东不只是新区,也有很深厚文化积累
据悉,浦东地区1937年前的人物传世著作共有1389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者12种,列入《四库全书存目》者十余种,在小说、诗文、经学和医学中均不乏一流作品。葛剑雄称,其中部分已成孤本秘笈,本地久无收藏。大多问世后迄未再版,有失传之虞。由于长期未进行搜集汇总,专业研究人员也难窥全貌,公众不易查阅了解,外界更鲜为人知。
李天纲在座谈会上表示,“浦东”作为新区的时间不长,但却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浦东和古老的上海、松江和江南一起发展,“这个地区的人文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他看来,“多元文化观”在“国家主义”盛行的二十世纪以及“全球化”横扫的二十一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困窘,如何在当今社会发掘传统,重建认同,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这件事中,出版地方性的文献丛书是一种做法。
“文献丛书的编订出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浦东不仅是一个新区,还有很深厚的文化积累,这里的人文气象有自己的特征。”李天纲说,尽管这样的出版物传播率未必高,“但放在图书馆的架子上,它一定会被长期使用,它的影响会有一个长远的持续力。”
《浦东历代要籍选刊》整理者之一、复旦大学古籍所硕士栾晓明还向澎湃新闻谈起了未来将古籍电子化,建立数据库的可能性。“古籍资源是图片格式的,没有办法进行检索。古籍电子化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关键字,检索出所需要的内容。”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广宏说:“上海在地方文献著述和集成方面起步比较晚,浦东的这一行动便显出敢为上海先的勇气,起到了带头作用,并值得向全上海推广。要籍选刊的出版,是把浦东有价值的东西先选出来,做好了则会推动整个上海的文献整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