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漫长的奋斗史中,已经有了一颗极为强大的心脏。
他有多位亲属,在漫长的奋斗史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晚年的他,也能更加坦然得面对生离死别,可随着一张讣告的传来,让毛主席再次陷入到久久的沉默之中。
毛主席一生波澜壮阔,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陈旧制度,结束了上百年的战乱与纷争,一个全新的国家建立起来,一个民族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这段时间里,毛主席也没有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家人,只能以精神陪伴,当向振熙老人逝世的时候,毛主席的内心十分难过,只能通过吸烟来缓解沉闷的心情。
向振熙老人的一生,同样非常伟大
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非常陌生,可她在毛主席的奋斗史上,同样是重要的一笔。
1995年,湖南长沙举行了电影《杨开慧》的首映式,毛主席的儿媳妇邵华以及孙子毛新宇都来到了现场,看到毛家人,大家再一次把心绪拉回到那段金戈铁马的时期。
在场的所有人都会深刻缅怀一位老人,她便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人。
1870年,向振熙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在她18岁的那一年,便和杨昌济结为夫妻,两人相濡以沫,用自己的努力共同促进着新思想的发展。
两人婚后的生活总是充满了甜蜜的味道,向家也以“书香门第”而远近闻名,杨昌济崇尚理学,对向家也充满了敬仰之情。
因此,两人在平日的思想交流中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生活中,向振熙也格外关心丈夫,杨昌济的家乡位于长沙板仓,那里的夏天总是格外炎热,每当杨昌济落座,向振熙总会端上一盆清凉的水为他消暑。
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贫,也充满了互相理解与支持。
最初的时候,杨昌济在学业问题我上屡试不第,心情也极度苦闷,这个时候向振熙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包揽了大部分家务,让杨昌济能有一个潜心读书的环境,这段时间里,杨昌济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里教私塾。
两人平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01年,除了大清王朝正在不断面临着冲击带给二人更多的思考以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的女儿杨开慧出生了。
女儿的降生,除了给一家人带来的欢声笑语之外,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向振熙开始学习纺纱织布,以此来补贴家用,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他们一家人格外重视家庭教育,甚至连日常的言行都会有所示范。
在杨开慧5岁的那一年,湖南各地都遭遇了特大洪水,不少灾民失去了家园,只好沿街乞讨,板仓附近也来了不少灾民。
向振熙一家本身就没有存太多粮食,可她还是将其中不少的粮食分给了灾民。
有一天傍晚,一家人正好在吃饭,突然听到了轻轻得敲门声,紧接着就是“行行好”等微弱的乞讨声。
杨开慧赶紧抱住了妈妈,并说:“妈妈,我害怕。”
向振熙稍微哄了一下孩子,便拉着杨开慧前去开门,发现门外是一对衣衫褴褛的母子俩,他们已经饿了很久了。
见到这一幕,向振熙二话不说,立马用饭碗盛满了饭菜招呼她们坐下吃,母子没有说太多的话,可眼睛里却闪烁着泪花,这件事也给杨开慧带来了很深的印象。
这件事之后,年幼的杨开慧这才发现,母亲经常会帮助别人。
家附近住着一位名叫杨乐初的老人,平日里患有哮喘病,生活非常艰难,向振熙也很同情这位老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叫杨开慧给她送米送菜。
老人总是会给其他居民说:“开慧妈妈对我们穷人真是好。”
父母的品德,在杨开慧成长的过程中极为重要。
清王朝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以后,向振熙看出了丈夫情绪上发生的变化,那时的杨昌济也不再用心于仕途,他意识到,科举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
于是,杨昌济便和向振熙商量,自己要去日本留学。
向振熙拖着孩子本身就非常困难,可她又认为丈夫应该走出这一步,含着泪帮杨昌济打点行装,还将多年来省下的积蓄递到丈夫的手上。
那一晚,夫妻俩互相叮嘱着,整整一晚上都没有进入梦乡。
1903年,杨昌济东渡日本,在那里留学6年,随后又去英国上了3年学,随后又辗转到德国9月,这一别,足足有10年的时光。
对于向振熙来说,这10年非常漫长,她朝思暮想希望丈夫回来,还要含辛茹苦地将孩子们培养成人。
这期间,杨昌济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在家书中也提到,应让向振熙和女儿一起求学,才能开拓事业。
向振熙本身就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在丈夫的鼓励下,已经超过40岁的她抛开了世俗的偏见,毅然带着女儿进入学堂读书,杨开慧也就这样成为第一批捧起书本的女学生。
1913年,杨昌济回国,向振熙此时不愿再离开丈夫,跟随丈夫南来北往,一次看到丈夫圈点学生作业的时候,她还记住了几个名字,其中就包括毛主席和蔡和森。
后来,毛主席等人登门求教,向振熙也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对于毛主席而言,她本身就非常怀念自己的母亲,而向振熙无微不至的关心,使他再度感受到深沉的母爱。
杨家对于毛主席早年的影响也比较大,可对于向振熙本人而言,与丈夫朝夕相处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50岁那年,病魔夺走了丈夫的生命。
杨昌济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家境也比较清贫。
当年毛主席办《文化书社》的时候,需要一笔经费,四处筹措都没找到路子,还是杨开慧告诉了母亲,向振熙老人听闻后,将一笔积蓄递给了女儿。
长时间的相处,也让毛主席和杨开慧有了感情,两人结婚后不久,向振熙和夫妻俩一起住在清水塘,并且掩护二人的工作,那段时间里,这位老人身上似乎有着用不完的力气。
也正是这段时间,毛主席的三个儿子岸英、岸青、岸龙相继出生。
当毛主席告别了亲人上了井冈山,杨开慧母子便又回到了板仓。
向振熙日夜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30年杨开慧被逮捕,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于同年11月英勇就义。
这件事给毛主席和向振熙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向振熙在刚刚听闻这件事以后,瞬间感觉到天旋地转,直接跌倒在地。
醒来后,看到瘦弱的外孙,她心里更是说不尽的难过,和三兄弟抱头痛哭。
可外孙们还需要自己抚养,向振熙才再度打起了精神,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们。
可即便如此,那些人依旧不愿放过毛家兄弟,想要“斩草除根”,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同济布庄”的店员护送向振熙和三个孩子去了上海避难。
再度返回湖南的时候,向振熙心中悲痛万分,此时她已经和孩子们联系中断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总是一个人在房内踱步,时常盯着远方,念叨着三兄弟的名字。
终于盼来了胜利
老人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她也总是关心着外面世界的消息,知书达理的她,从来没有过改变,她怀念着自己的女儿,也希望女婿能带回好消息,此外,她更加挂念着几个外孙。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老人已经和毛主席断了联系,这一过就是几十年。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消息很快传到了向振熙的耳朵里。
她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如此简短的一句话传来,老人的眼珠早已滑落下来,嘴里也不停地说:“真幸福,我还能够等到这一天!”
接下来,她赶忙问身边的人:“那润之现在在哪里?那岸英几个兄弟又在哪里呢?”
消息渐渐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他这才知道,原来老人依旧健在,于是立即写了一封回电:老夫人健在,甚慰。
没过多久,湖南省政府的人就来了,将向振熙一家人接到了长沙去,居住在营盘街希圣园。
当年9月初,毛主席委托王稼祥的夫人带来了礼物和亲笔信,向振熙一眼便看出了熟悉的字迹,老人的热泪一下又流淌出来。
1950年5月25日,向振熙老人将要80岁了。
毛主席始终记得老人的生日,提前安排正在忙工作的毛岸英去湖南一趟,去看看自己的外祖母,并且陪同她过一个生日。
毛岸英站在老人的眼前,大声喊了一句:“外婆!您好!”
老人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仔细辨认了面前的这个小伙子,这才认出原来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外孙回来了,用手轻轻抚摸着外孙,她只记得岸英小时候的样子,这还是第一次认出长大后的她。
向振熙万分激动,甚至有些语无伦次了:“伢子,是你,样子没有变,爸爸好啊!弟弟去哪里了呢?外婆已经老了。”
毛岸英和外婆聊了起来,当她问到自己的外婆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外婆却说:“我要10元钱,来偿还之前向乡下邻居们的借款。”
老人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她总是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助别人,自己手上却没有什么钱。
这次,毛岸英向自己的外婆保证:“将来一有机会就会来看她。”
可谁又能想到,短暂的相逢竟然成为永别,毛岸英于年末去了朝鲜战场,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身边的人始终将这个噩耗隐瞒起来,从此之后,老人每年过生日,她都会要求别人晚点开饭,她说:
“岸英还说要来看我,要吃我做的浸水坛子菜。”
她还是向往常一样等待着,不过在她的心里,从此以后也更有盼头了。
1951年,毛主席派出了岸青前往湖南探望,老人开心得不得了。
后来,全国实行了薪金制,毛主席则按月为标准往向振熙那寄生活费。
1960年,是向振熙老人90大寿的好日子,毛主席早已记在心里,在他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将要前往祝寿的时候,特地写信给杨开英,并且附送了200元钱作为寿礼。
在信中,毛主席还这样叮嘱:这200元是买些礼物送过去还是直接寄钱过去,都由你来决定。
1962年,向振熙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在老人的心目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外孙,等到了胜利,已经心满意足了。
毛主席听闻老人逝世后,同样非常难过,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杨开智,当年正是他写信给毛主席说老人还健在。
在这封信中,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哀痛之情,随信而来的还有500元现金,以为悼仪。
并且,毛主席提到了“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足以看出毛主席字字情真意切。
杨开慧陵园内翠竹环绕,而向振熙也从此以后陪伴起了女儿。
大理石墓地上方,立着刻有毛主席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花岗岩墓碑。
杨家除了杨开慧以外,还有杨开明、杨展两位烈士,他们都是在杨昌济、向振熙的培养下成长的。
在1950年那封书信中,是毛主席夫妇共同名义写下的,这在毛主席的书信中是极为罕见的,在家书中,也仅此一封,这封联名信,足以见得毛主席对老人的慈孝之心。
向振熙老人这一生都非常善良,她一路走在失去了很多,可她始终都在尽自己所能照顾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从来没有记挂过得失,也从来不图回报。
老人获得了无数的尊敬,也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
1 向端四.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向振熙[J].文史精华,1996(11):40-42
2 边辑.毛泽东致向振熙书[J].党史文汇,2013(01):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