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会在福建陆续兴建了许多教会医院。这些医院分布区域宽广,类型各异,大、中、小医院交错分布,形成一个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格局。教会医院将西方的医学技术、医疗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方法引进福建,丰富了福建人民的医疗卫生知识,为福建现代医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会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竞相派遣传教士入华传道,希冀将福音传遍华夏大地。可是中国民众不仅对基督教毫无兴趣,甚至还驱逐、杀戮传教士。面对举步维艰的传教局面,基督教会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开始利用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实施医疗传道,兴建教会医院。
福建地处东南边陲,濒临海洋,海外交通便捷,是基督教会来华传教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闽的基督教会于百余年的时间内在福建创办了大量的教会医院。根据基督教组织的统计,仅1922年,“全省教会医院共有41处,约较全国任何省份所报告之数目多一倍”。[1]这只包括那些较大型的医院,倘若将分院和诊所都统计在内的话,数目还要大得多。这些教会医院又以英美两国基督教会兴办的居多,其中以伦敦会、长老会、归正会、美以美会、圣公会成绩最为显著。
一、闽南三公会所办的教会医院
闽南三公会即伦敦会、长老会和归正会。此三会传人福建后,皆以厦门鼓浪屿为根据地,“且始以联合布道,协力同工”。[2]因这三大会关系密切,故而习惯上将此三者统称为闽南三公会。闽南三公会所创办的教会医院多位于厦泉漳一带及闽西龙岩地区,主要有惠世医院、爱华医院、永春医院、汀州福音医院、漳州协和医院等。
(一)惠世医院
1881年初,长老会的著名传教医生颜大辟来到泉州配合传教,进行施医。他是个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颜大辟来泉州后,在南街新花山(今中山中路教堂)设立诊所,组织施医布道队,向听众宣讲“福音”,宣讲完即询问听众有无疾病需要医治,若有患者前来求治,就免费为其施医,并赠送药品,以吸引群众,籍此发展教徒。第二年,他租借中山路连理巷民房为医院,定址看病,并将医院命名为“惠世医院”。这是泉州地区第一家西医院,颜大辟为第一任院长。此后,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教会在连理巷购地建院,1892年,新惠世医院在连理巷落成。
1901年,长老会又在裴巷另设惠世女医院。1933年,两院合并,仍称惠世医院。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该院,改称晋江专区第二医院。
惠世医院是泉州西医的起源,它的首任院长颜大辟是泉州地区最早的西医生。其后该院历任院长分别为施约翰、白瑜纯、满约翰、叶启元、文辅道、卢医生、甘医生、罗励任、锡烘恩、兰大辟。在历任院长中只有叶启元是中国人,其余的全是英国人。院内医生也以英国人居多。
(二)永春医院
1888年,颜大辟来到永春开设诊所,开展医疗传道。1893年长老会购置五里街尾真武殿王氏民房,并置地建院。1894年永春医院正式开业,英国长老会派骆约翰主持院务。
长老会在永春的医疗宣教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马士敦了。马士敦是医学博士,1904年,他受长老会派遣来永春担任院长。他鉴于医院设备简陋,就向英国慈善部门募捐巨款,在真武殿原址翻建洋式楼房四栋,作为新院院舍。新院设有挂号处、候诊室、手术室、药剂室、教学室、大讲堂、学生宿舍、男女病房、医生楼及协理楼等,后又安装电灯、自来水,添置X光机、显微镜及外科医疗器械,设病床100多张。医院的服务范围扩展至邻县,病人多来自德化、大田、莆田、仙游、南安等县,但是漳、福、厦等地的病人也不鲜见。
1918年,长老会的传教中心移向泉州,永春医院大部分设备并入泉州惠世医院。马士敦也离开永春,前往北京,永春医院停办。1922年,英国教会又派南任贤医生来永春,复办医院,至1927年底因地方治安混乱,医院再度停办,南任贤回国,医院重要设备移到泉州惠世医院及鼓浪屿救世医院。医院停办后,地方士人及教会长老执事深感医院对保障民众健康必不可少,于是组织医院董事会,向英教会租借院舍继续办院,但因经费不足,接办一年后又停办。1929年,英教会重新收回院址,更名为英基督教永春医院。英教会不再派英籍医生来医院,而是聘请华人医生庄志烈为院长,主持院务。经费由惠世医院按月津贴银圆150元,不敷由地方士人和侨胞捐助。如遇到重大困难而无法解决的病例由惠世医院派医生来永春协助诊治。1952年10月永春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3]
(三)爱华医院
1919年,美国归正会医生夏礼文到龙岩筹办爱华医院。医院建筑经费来源于归正会一位虔诚的牧师。他临终时遗嘱将全部遗产捐赠给中国,建筑一所医院。这位牧师的英文名首字“Fagg”译中文为“华”,故而医院建成后,取英文名“FaggMemorialHospital”,译成中文时,取“爱华牧师,爱中华”双关义,定名为“爱华医院”。
爱华医院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自1920年至1929年4月;后一阶段自1938年10月至1951年11月。两个阶段共历时23年。
夏礼文初到龙岩时,在北门内王家祠堂开设门诊,其后租借翁家花园房屋为临时院舍,设有病床数张,做些外科手术,博取群众信赖。初诊收铜板五枚,复诊三枚。药品一律赠送。外科手术收费极低,甚至不收费。由于西药对一些疾病疗效显著,例如疟疾,服用中药,经月不愈,但服用西药,仅两三天就痊愈。当时疟疾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疟疾患者,因之西医大受欢迎。其后得地方绅士帮助,租得西门虎岭山麓地基建筑医院。共建筑两层楼房三座,像“品”字形。楼下用作门诊各科室及华人医生、护士、学徒、职工宿舍。另一大厅用作礼拜堂,患者在此做礼拜兼候诊。楼上有手术室、消毒室、教室各一间,其他为男女患者住院病房,有二十多张床位。1929年,红军进驻龙岩,夏礼文转往厦门,医院停办。
后一阶段从1938年10月开始,归正会复派当时任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的夏礼文、华人医生韩得成到龙岩筹备恢复爱华医院。但医院已停办近十年,院舍破漏不堪,医疗设备、生活用品均已散失无遗,经过数月修葺,重整设备,于第二年二月组织医学董事会,以中华基督教龙岩堂会所属医院的名义,向龙岩县政府注册,但作为漳州协和医院的龙岩分院,由协和医院院长美籍医生厚士瑞任院长,韩得成任副院长兼医生。
1947年l0月,美籍医生胡天赐接任爱华医院院长,中断与漳州协和医院的联系。胡天赐接任后,将医院后部平房增建为楼房,在屋顶建有水池,增添医疗设备如x光机及外科手术器械等。1951年5月,胡天赐离开龙岩,同年11月爱华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龙岩专区医院。[4]
(四)汀州福音医院
汀州福音医院原名亚盛顿医馆。1902年,英国伦敦会派胡德牧师、赖察理医生来汀州传教。1904年,伦敦会基督教徒亚盛顿个人捐款二十五万英镑给汀州基督教伦敦会作为基金,筹建医院和发展教育。伦敦会用这笔款项在汀州建了一所教会医院。1908年,医院落成,并命名为“亚盛顿医馆”,由医学博士赖察理主持院务。[5]
汀州福音医院是闽西地区第一个由外国人开办的医院。医院分科较细,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皮肤科、骨科等。医疗设备都比较先进,药品和器械皆从英国进口。医院布局妥当,按整个医院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挂号室、急救室、门诊室、内科、外科、妇科、化验室、药房、药库,并设有礼拜堂和传道师住房。第二部分是医生、护士、工友及医学馆学生住房、膳厅和厨房。第三部分是男病房和手术室,病房前有个小花圃。第四部分是女病房、厕所和太平房。
1925年,“五卅”运动后,所有外国医生都离开了汀州,英国伦敦会也断绝了给医院的经济支援。医院的医生、护士推选傅连唪为院长,继续经营。1929年,红军解放汀州后,医院在院长傅连障带领下热情为红军伤病员服务,成为闽西中央苏区的红军医院。1933年,医院迁往江西瑞金,创办中央红色医院。[6]
(五)漳州协和医院
这是一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教会医院。该院于1890年由英伦敦会巴阿美在漳州创办,原名为福音医院,院址在漳州马公庙。1936年,医院邀请闽南大会英国长老会、美国归正会共同合作,更名为“漳州协和医院”,并归并龙岩爱华医院、小溪救世医院、漳浦源梁医院为分院,鼓浪屿沦陷后,同安医院亦归并。当时漳州协和医院内有病室21间,普通病房4间,可容病床85张。来院就诊的病人很多,门诊部甚为拥挤。[7]
除了上述医院外,闽南三公会还创办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医院。
1889年,英国长老会派传教医生来到漳浦,在新路尾礼拜堂建屋设立源梁医院,为漳州协和医院的分院,首任院长为白格非,所有医生均为英国人。医院设备简陋,药品器械缺乏,但医生却医术高明,内科由霍雅谷任主任,南任源任医生;外科由马士敦博士任主任,满约翰任医生。1906年,源梁医院遭“仙拳会”焚烧,所有外籍医生回国。
1920年,归正会在同安双圳头兴建医院,名为“同安医院”。倡办者是美籍医生慕氏的亲戚。慕氏曾在双圳头行医传教,后来病故,其亲戚为了纪念她,遂捐资在双圳头建医院。同安医院首任院长为班得烈。解放后,同安医院由政府接管,并人同安卫生院,即现在的同安县医院。[8]
二、美以美会所办的教会
医院美以美会在福建兴建的教会医院主要有古田怀礼医院、福州协和医院、吐吡哩医院、涵江兴仁医院、黄石仁济医院等。
(一)古田怀礼医院
古田怀礼医院之所以被命名为“怀礼医院”,是为了纪念美以美会的会督怀礼于1877年来福建,成立正式年会。这是一所颇具规模的教会医院,院内部各项设备齐全,且装有自来水,电灯等。起初美以美会派美籍医生贵格里来管理院务。贵格里回国后,继任院长有苏雅各、班德光、邱永康、林天心、夏美琼、最后一任美籍院长为蒲天寿。解放后收归公办,改为古田医院。[9]
(二)福州协和医院
美以美会在福建所办的教会医院中最重要的要数福州协和医院。1860年,美以美会在福州仓前山岭后创办岭后医院,因其是以马、高、爱三个医生负责院务,故改名为马高爱医院。其后,医院又借用华南学院的旧校址为院址。1929年至1936年,医院的业务获得长足发展。随着业务的日益扩充,原先的院舍不敷使用,于是便与公理会创办的圣教妇孺医院合并,成立福州协和医院。[10]
福州协和医院规模很大,院宇巍峨,计分四层,有地下室及屋顶广场,设备完善,升降机、自来水、x光机,应有尽有。而医生护士学生工友之数,亦较其他医院为多。[11]
(三)吐吡哩医院
1903年,基督教延平卫理公会在南平创办吐吡哩医院,此系以美国捐款人的姓名而命名的,后改称卫理医院。该院曾设立公共卫生站,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凡属公卫护士,则送南京、北京培训,有助产士、化验员并配备救护车,每周轮流到西芹、青州、安丰桥、房村口等乡镇巡回医疗,为群众医疗、粪检、孕妇产前产后检查、婴儿护理,危重病人则随车送回医院。对溪口、樟湖板等乡镇,则搭汽轮巡回,对剑津中学、北门坊和东门街麻疯院每周巡视一次,并为城区儿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卡,进行乳婴、儿童健康评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等,并配合乐群社放映公共卫生知识的幻灯片。吐吡哩医院原设有护士班,1935年发展为卫理高级护士学校,1947年兴建四层护士楼,配备完整。[12]解放后,医院由政府接管,更名为南平地区医院。
(四)涵江兴仁医院
1892年,美籍传教士蒲鲁士来莆田后不久,就在涵江顶铺开设医院,并自任院长。1911年,聘请华人李可信为院长,李可信医术精湛,在其任院长十三年间,共培养医学生十几人,涵江的名医如林伯欣、蔡子良等皆出其门下。后来,蒲鲁士从“庚子赔款”的利息中得到一些款项,在涵江紫璜山之麓,建造三层医务大楼及院长室各一座,并命名为“兴仁医院”,意为“兴怀济世,仁体好生”。[13]1925年,受战事影响,教会经济困难,无法维持,由黄慕唐、林伯欣等私人接办,改名为“涵江医院”。1929年,由教会收回,仍名“兴仁医院”,并开始招收护士。兴仁医院开办以后,除当地人来此就医外,“领邑亦多有就诊于此”。[14]1935年,院内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和门诊部,有病床60张。1951年,由政府接办,改名为“涵江医院”。
(五)黄石仁济医院
1920年,由蒲鲁士夫人蒲星氏创办于黄石蒲岭,院内设有内科、外科和门诊部,有病床20张。聘请吴梓瑞任院长,吴玉成、吴玉森等为护士。仁济医院的开办方便了黄石及其附近乡镇村民寻医问药,求医者络绎不绝。1921年的教会年议会录中记载:“黄石仁济医院自开幕来,才及一年,规模草创,诸多简陋。……此后则面色苍白者、负隐痛者、味恶状丑者、血涔涔者,男男女女、老老幼幼,不期然自四方而至者日且二三十人。”[14]。据统计,当时该院有医生一人,学生及助理三人,共施治病人1,721人,施治总数为7,406人。然而,黄石仁济医院只存在六年,由于教会经济困难,于1926年宣布停办。
美以美会除了创办上述医院外,还办了以下几所规模较小的医院。
1900年,美以美会创办平潭基督教医院,院址位于平潭火神庙。初为诊所,附属于福州岭后妇幼医院,1931年分立。
1901年,美以美会在闽清开办善牧医院。该院系由美国薛承恩教士发起,院址原在六都,由兰马利亚任院长。1921年建医院于上泰洋,1926年又另建男医院,可住病人400余人。医院虽住院病人不多,常年大约只有30余名,但是门诊却达2,000多人。随着规模逐年扩大,设备日臻完善,后来又在县城设院。[15]
1905年,美以美会在福清创办惠乐生医院,由李美珠任首任院长。该院原在龙田,1921年迁入福清县城,以旧医院为施诊所,1926年又建新院舍,又增产科与护科并重,职员有24人。解放后由政府接办。[11]
1906年,原兴化年议会永德大教区传教士韦廉士创设永安春霖医院。他先租借南门官田茶行开设临时医院。1913年建基督教医院于山边街。基石铭文“献给上帝与仁慈”。当时医院建筑耗银五千多元。该院规模小,仅有医生2人、护士2人、病床20张。[12]
三、圣公会所办的教会医院
圣公会是派遣医生来福建最多的教会,也是早期创办医院最多的教会。圣公会在福建所开办的教会医院中,有两所医院比较出名,它们是塔亭医院和圣路加医院。
(一)塔亭医院
塔亭医院创办于1866年,是福州最早的一所西医院。该院原先是由英国官、商合资开设,地址位于中州岛,圣公会的医务部并未参与院务。刚开始规模较小,只有医生、护士各一名。1868年进行扩建,占地6方丈,耗资银圆2,630元。1887年,医院迁往福州仓前山东麓的塔亭,所以命名为塔亭医院。在连尼医生任院长时,它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医院。因院内医务人员都出身于教会,与教会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一切作风都与教会医院相同,所以福州人民都视其为教会的一个大医院。后来,它果真成为福州圣公会在南台的医务机关了。[10]
(二)圣路加医院
1896年,圣公会福州教区议会派遣英籍传教士雷腾医生携其华人学生林叨安等来莆田筹办医院事宜。他们先租城内坑边大夫祠为诊所,这就是圣路加医院的开端。由于设备简陋,地方过于狭窄,未足应付与日俱增的应诊者。雷腾医生乃于1897年在莆田府城北门街购地为院址,设立医院以应付日益庞大的需求。1899年,医院落成,定名为“史荦伯医院”,以纪念在古田教案中被杀的英教士史荦伯,对外则称“兴化圣教医院”。1912年,改名为“莆田圣路加医院”。1952年由政府接办,改名为“莆田县医院”。
在莆田地区所有的教会医院中,“圣路加医院”的设备最完备、医治病人最多、影响最大。据统计,1906年,该院有病床145张,共诊治病人16,380人次;至1910年,该院已有病床340张,成为圣公会在福建教区最大的医院。[16]莆田圣路加医院在仙游县城及各乡镇设有分院和产科医院,如1905年在仙游县城设立分院;1911年在江口设立分院;1927年在黄石设立产科;1931年在埭头设立产科;1935年在枫亭设立产科;1940年在涵江设立妇幼医院。¨’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7年的十年问,圣路加医院就先后在莆田、仙游、德化等县附设分院和产科院共20多所。[18]
此外,圣公会还在福建各地创办了许多规模较小的教会医院及诊所。如1882年,雷腾医生在霞浦开设医院,后增创圣教医院;1883年在罗源创设基督教女医院;1888年叶先声在建宁创办叶先声医院。圣公会在福建所办的教会医院还有宁德永生医院、建瓯基督教医院、连江医院、棠口潘美顾医院等。至20世纪40年代,圣公会在福建的教会医院遍布福建屏南、闽侯、连江、福宁、罗源、宁德、建宁、莆田等地。
四、结语
基督教会自鸦片战争至解放前夕,在福建创建了许多教会医院。这些医院类型各异,有专治痨病的专科医院,有专治麻风病的麻风医院,有盲人医院,有儿童医院,甚至还有专疗妇女疾病的女医院。同时,这些教会医院分布区域宽广,遍及福建大部分地区,布局合理,大、中、小医院交错分布,形成一个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格局。
教会医院对福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深刻的影响。在基督教进人福建之前,福建只有传‘统的中医,西方医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闻所未闻。教会兴建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将西方的医学技术、医疗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方法引进了福建,丰富了福建人民的医疗卫生知识,为福建现代医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福建在解放前医疗卫生设备极其简陋,人民居住环境恶劣,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时常流行,民众饱受其苦。基督教在福建设立的教会医院对于保障福建民众的健康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在充分肯定基督教教会医院对福建社会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基督教会来福建兴建医院的初衷并非是胸怀基督的慈爱之心,无私地造福于福建民众,而是为了将“主的事业发扬广大”。正如美国传教士自己所说,他们医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传播耶酥、基督的福音,普济众生灵,以示主的爱;培训基督教教徒医生护士;在社区宣传公共卫生知识”。[19]
[参考文献]
[1]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2]吴耀柄.闽南教会是什么(续)[N].闽南圣会报,1944—05—06.
[3]李仁实.基督教永春医院创建始末[A]//永春文史资料:第一辑[C].永眷:政协福建省永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
[4]连凌霜.龙岩“爱华医院”简史[A]//龙岩文史资料:第二辑[c].龙岩:政协福建省龙岩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
[5]李家度,李阳民.我所知道的“福音医院”[A]//长汀文史资料:第十一辑[C].长汀:政协福建省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
[6]肖爱莲,陈伟田.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汀州福音医院[A]//长汀文史资料:第九辑[c].长汀:政协福建省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
[7]振东.漳州协和医院[N].闽南圣会报,1944—05—12.
[8]朱长江.同安县基督教简史[A]//同安文史资料:第五辑[c].同安:政协福建省同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
[9]郑有雄.古田县医院简史[A]//古田文史资料:第六辑[C].古田:政协福建省古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
[10]郑志道.福州教会医药事业概述[N].圣公会报,1949—05—17.
[11]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百周年纪念册[z].百周年纪念编辑委员会发行,1947.
[12]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基督教史纲[M].未刊稿.[13]兴仁医院沿革[J].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史料通讯(1):13.
[13]美以关会兴化年议会录[z].福州:观井路中华印书局,1916.
[14]福州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小组.基督教在福州布道、办学和开设医院记略[A]//福州文史资料:第七辑[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5]GORDONHEWITT.Theproblemsofsuccess:ahistoryoftheChurchMissionarySociety,1910—1942[M].London:SCMPressLimited,1971.
[16]莆田支区动态[J].福建教区月刊,1940—06—39.
[17]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莆田支区简史[z].莆田县档案馆,全宗号36,目录号l,案卷号01:37.
[18]ROBERTESPEER,HUGHTKEER.ReportonJapanandChinaofthedeputationsentbythe BoardofForeignMissionsofthePresbyterianChurchintheU.S.A[M].NewYork:BoardofForeignMissionsofthePresbyterianChurchintheU.S.A,192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