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pdf

《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pdf

《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pdf2003年1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a”2叭)3第21卷第1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

2003年1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a”2叭)3第21卷第1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o—1.—21—N—o一.1————————————————————————_——————_————————————————————————————————一一一《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石明庆(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求学烈明道也是章学诚的为学目的。对道的新认识与其学术理论方法的建立关系重大。道为立言之皋,遭幂离器是云经皆史论的立话根据。时闻遗的重视也使他在为学方法上迫异于时凡.而偏重对叉理的探宄。而《文史通义.原道》篇是其对道的话速的集中体现。[关键词]章学诫;原道;道币离器;六经皆史;为学之道[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16(2003)01—0065—04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提出,其迥异于时风的治学方法的形成,都与他的“道”的观念有关。《文史通义.原道》篇对“道”的新阐释,成为构筑章氏文史理论大厦的基础。他以闻道为学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与当时持“经学即理学”、由训诂以明道的乾嘉汉学相抗衡。

闻道是儒者的一种人生追求。自宋明以来,程朱理学一系重在道问学一面,陆王心学一系则首重尊德性。清初儒者有惩于明末阳明心学末流之空疏误国,提倡实学,道问学的传统受到重视,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的观点对清代学术思潮的发展方向影响巨大。由道问学的传统,清代学者重新考订“六经”之旨,倡“汉学”而斥“宋学”,谓宋儒是“枵腹空谈性天”,其悬空之理于世无补。然而,变相的道统意识,依然存在于号称“实事求是”的乾嘉学者的心中。故闻道乃是士人的最高人生追求,也是学术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所在。在当时,章学诚从事文史校雠,为学之道与汉学的训诂考证不同,为阐明其治学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明道也是其所悬的鹄的。他说:“学者,学于道也”,[1]‘‘’+’8”“蛳5’叉说:“欲进于学,必先求端于道。道不远人,即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01]“84“鼻”鼽P8”他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都有题名《原道》的专文,以闸明“道”之重要性,并赋予“道”以新的涵义,以其作为“立言之本”。在章学诫文史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对“道”的认识、对闻“道”方法的探求,一直是核心内容。他自青少年时代就对史学情有独钟,自言“吾于史学,盖有天授。

自信发凡起例外,多为后世开山”。[1]“2*…”2’然而,当时学术界正是经学训沽最盛之时。章氏生性不善考索,而喜义理之探究,他在《家书三》中说道:“吾读古人文字,高明有余,沉潜不足,故于训诂考质,多所忽略,而神解精识,乃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口H””然不循汉学家由训诂考据以通经明遭之途,则对义理之探究将有陷入宋学末流空谈境地之危险。章氏经过十条年思考探索,才初步由文史校雠以明道的学术路数。他在《上(钱)辛相官詹书》一信中说:“学诚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睨,然辩论之间颇乖时人好恶……惟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隽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挽救,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挽救,则必逆于时趋。”【1]【“”’他酝酿出一套较有系统的文史理论,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文献整理即文史校雠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今本《校雠通义》的第一篇《原道》.开始名为《著录先明大道论》,可见章学诚为学之初就将“道”高悬为目标和根本。但他早年的治学是以校雠之学为重点,即通过刘向、刘歆的校雠方法来考辨文史之学的源流,进而探求文史的义例,最后由“文史”以“明道”。他于1783年撰成《言公》、《诗教》后,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己作“其言实有开凿鸿潆之功,立言家于是必将有取。……足下不可不与闻也。或令人钞去,置之座右。较之《史例》、《校雠》诸篇,似有进矣”。[1]f‘“84莨o”40抓P87’可见他对《文史通义》的评[收稿日期]200207—28[作者筒介]石明庆t1967).男.山东昌乐人.南丁f_太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学思想旦研究。65

价高于《校雠通义》。18世纪80年代是章氏学术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今本《文史通义・内篇》中的重要篇章都成于此时。钱穆先生认为“实斋重要思想,大部均于此时成熟,并指出章学诚1789年所做篇章“实为《文史通义》之中心文字,为研究实斋学术者最须玩诵之诸篇。”[2](“6”章学诚在《朱陆》篇中说:“天人性命之理.经传备矣。经传非一人之言,而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3]”“”其《浙东学术》篇又云:“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敝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nM”23’可见“性命”即指“道”而言,而“性命之文,尽于《通义》一书。”LIJ‘‘t戊十“7881Ro””5’在1779年的《姑孰夏课甲编小引》中,他说:“余仅能议文史耳,非知道者也。然议文史而自拒文史于道外,则文史亦不成其为文史矣。因推原道术,为书约十三篇,以为文史缘起,亦见儒之流于文史,儒者自误以谓有道在文史外耳。”[1n“2”此话之深层含义是由“文史”之学亦可见“道”,与他此前所说的“性命之文,尽于《通义》一书”正可互相印证。这说明在章学诚的学术理论与为学途径之形成中,“闻道”实具有指导意义,是他与其时举世所尚的经学训诂、汉学考据之学风相抗衡的理论武器。

章学诚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地生人,斯有道受,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来著矣。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著矣。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其不得已而后起者也。”[3]“44‘”“”可见他所谓道,是天道也是人道,是体现于人伦日用之间的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及其社会规律,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圣人之经纶治化,乃出于道体之自然,所谓“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3](‘原1““22’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故欲知道者,必先知周、孔之所以为周、孔。”[¨“44‘…”’藉此,他提出著名的“道不离器”的观点,认为“六经皆器也“3]“Ⅲm”“”’。他说:“儒家者流,守其六籍,以谓是特载道之书耳。夫天下岂有离器言道,离形存影者哉?彼舍天下事物,人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则固不可言夫道矣。”因为“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3]‘‘Ⅲmt’P12”“遭不离器”是“六经皆史”的立论根本,而关于“道之自然”与“不得不然”的论述是关键之点。章学诚说:“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众人无所见,66则不知其然而然。

……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以见道也。……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o“‘44”“”1钱穆先生认为:“实斋论道之意,盖采诸东原而略变者。……惟 东原谓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必然乃自然之极致。 而尽此必然者为圣人,圣人之遗言存于经,故六经乃 道之所寄。实斋则圣人之不得不然乃所以合乎道,而 非可即为道.自然变,则圣人之不得不然者亦将随而 变,故时会不同,则所以为圣人者亦不罚,故日圣人 学于众人。”nM“2”戴震(东原)认为训诂章句足以尽 “道”,因为“六经乃道之所寄”。章学诚(实斋)则认为 道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展现出来的,此乃“天”也,故 云:“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皆圣人而得天子 之位,经纶治化,一出于道体之适然。周公成文、武之 德,适当帝全王备,殷因夏监,至于无可复加之际,故 得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斯乃所谓集大 民也。”n”“4“12”六经乃先王之政典,而周公集其 大成,孔子“述而不作”,其所整理者乃周公之旧典 也,所以“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经皆史 也’’[3]‘‘*#‘’9”。

章学诚又认为应“即器以求道”,而“六经”既为 先王之政典,乃器也,虽经孔子艇理.亦只能见三代 之“道”。所以.“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 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 贵约六经之旨,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nH嘣谴”P1聃’ 他针对汉学家“经学即理学”的观点,提出了“史学即 理学”的观点,遂有“文史不在道外”之说。章学诚认 为道在事物,而学者明道,在即事物而求其所以然。 由于古今社会生活和人事在变,所以六经不足以尽 之,故只有从历代之文史中求之。经学训诂充其量也 不过只能得道之一半,从事文史校雠正可以得见道 之全体。他在初刻《文史通义》若干篇寄呈朱琏时 说:“近刻数篇呈诲,题似说经,而实论史。议者颇讥 小子攻史而强说经,以为有意争衡,此不足辩也。戴 东原之经诂可谓深矣,乃讥朱竹蚝氏本非经学而强 为《经义考》以争名,使人哑然笑也。朱氏《经义考》乃 史学之支流,刘、班《七略》、《艺文》之义理例也,何尝 有争经学意哉J且古人之于经史,何尝有彼疆此界. 妄分孰轻孰重哉!小子不避狂简,妄渭史学不明,经 师即伏、孔、贾、郑只是得半之道。《通义》所争,但求 古人大体,初不知有经史门户之见 也。”“]‘‘‘‘+4““…5’虽说是无意与经学争衡,然而, 由于章氏认为“六经皆史”,“盈天下皆为史学,故可 谓“不争之争”。他说:“《通义》所争,但求古人大体”。

此“古人大体”四字,语出《庄子・ 天下篇》,系针对 “道术将为天下裂”而言,故章氏之所争在“道术”之 全体,其“六经皆史”论的深层义蕴亦在此。 由于重“道”,故章学诚于史学特标“史义”,以为 “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 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作 也。”【1]㈣M¥8_自瓤lP5船’《文史通义》中许多篇章,从 不同角度来论述史意,要求史家“作史贵知其意”,并 将史意问题看作是关系到“史氏之宗旨”的重要问 题,认为“古者史官,各有成法,辞文旨远,存乎其人, 孟子所谓其文则史,孔子以谓义则窃取。明乎史官法 度不可易,而义意为圣人所独裁。然则良史善书,亦 必明道矣。”r3j‘‘#H{竹女“传牛_埘P67”其《申郑》篇云: “孔子作《春秋》.盖日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其义则}L子自谓有取乎尔。夫事即后世考据家之所 尚也,文即后世词章家之所重也,然夫子所取,不在 彼而在此,则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 乎?”口](“6”《言公上》说:“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 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为存义之资也。 ……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 也。

”口](“”’《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说:“志 者,志也。其事、其文之外,必有义焉,史家著作之微 旨也。”所谓“史义”,指那些能反映历史运动发展趋 势的,能“推明大道”、“持世救偏”的历史理论和观 点。章学诚说:“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 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 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 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口n“#目““7” “史义”的实质就是史学著作所体现的“道”。 《文史通义》或论理学,或言文辞,或纵谈古今学 术,涉及面贯通文史哲,章氏自述为学宗旨是:“萃合 马、班之史,韩、欧之文,程、朱之理,陆、王之学,以成 一子之书”口](镕”’”’。在《原道》篇完成后,章学诚 于《与陈鉴亭论学》中说:“道无不该,治方术者,各以 所见为至。……《文史通义》专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 著作本乎学问,而近人所谓学问,则以《尔雅》名物, 六书训故,谓足尽经世之大业,虽以周、程义理,韩、 欧文辞,不难一映置之。其稍通方者,则分考订、义 理、文辞为三家,而谓各有其所长;不知此皆道中之 一事耳。著述纷纷,出奴入主,正坐此也。鄙著《原 道》之作,盖为三家之分畛域设也。

”[1]c“61他指出后 儒但守一经,更不能得道之大体和真谛,至若“训诂 章旬,疏解义理,考求名物,皆不足以言道也。取三者 而兼用之,则以萃聚之力,补遥溯之功,或可庶几 耳”。[31‘‘4”’’9138’ 《原学》、《博约》诸篇,本《原道》主旨而论学问之 事,于为学之道提出了许多卓见。首先,章学诚悬“闻 道”为治学最高境界,故在为学旨趣上特重义理之探 求,强调树“立言宗旨”的重要。他在《与邵二云论 学》中说:“夫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夫必朝闻而 可夕死,甚言不闻道者为枉生也。……足下于文漫不 留意,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此非足下有疏于学, 恐于闻道之日犹有待也。足下博综十倍于仆,用力之 勤亦十倍于仆,而闻见之择执,博综之要领,尚未见 其一言蔽而万绪该也。”[1](“”“’直言邵氏于“立言宗 旨,未见有所发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邵晋涵博 而不约,不求闻道。所以由博返约,就成为章学诚强 调的求道之方和为学之道了。他在给孙星衍的论学 书中坦陈:“天地之大可一言尽,学固贵博,守必欲 约,人如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执 事才长学富,胆大心雅,《问字堂集》未为全豹,然兼 该甚广,未知尊旨所在,内而身心性命,外而天文地 理,名物象数,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不包罗,可谓 博矣。

昔老聃以六经太泛,愿问其要,夫子答以要在 仁义。说虽出于诸子,然观《汉志》所叙诸家流别,未 有无所主者。昔人渭博爱而情不专,愚谓必情专而始 可与之盲博。盖学问无穷,而人之聪明有尽,以有尽 逐无穷,尧、舜之知不遍物也。尊著浩瀚如海,鄙人望 洋而惊+然一蠡之测.觉海波似少归宿,敢望示我以 尾间也!”013“4”““402’+从‘P64”此乃针对孙氏博览 太杂太广而无主旨,学无归宿而言。 其次,为学之道贵在专精。章氏认为为学的关键 是“学在自立”¨“””““”’,“道欲通方,而业须专 一”。o““””“6”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的准则是 “学欲其博,守欲其约”(《答沈枫墀书》)。因为“学贵 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然亦未有不约 而能博者也”o”””+”“’。基于此,他认为“博学强 识,儒之所有事也。以谓自立之基,不在是 也。”Ⅻ‘o”…“’也就是说“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干 专精”¨“”””““’。章氏特重“专家之学”,并严于“学 问”与“功力”之分,谓纂类与著述有别。他自溯学术 渊源于浙东之学,滑“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 雅”。o””6+”“2”当时重经学训沽的汉学考据家 们,虽是承顾炎武尚博雅的浙西一系,却不知考据训 诂乃做学问必备之功力而非学问,因“功力之与学 问,实相似而不同。记诵名数,搜剔遗逸,排纂门类, 考订异同,途辙多端,实皆学者求知所用之功力尔。 即于数者之中,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精微, 67

下启后人津逮,其中隐微可独喻,而难为他人言者, 乃学问也。”:、¨1%㈣t”“”’针对时人误执功力为学 问的偏见,章学诚在《博约中》中以王应麟为例,说 “工氏诸书,谓之纂辑可也,谓之著述,则不可也;渭 之学者求知之功力可也,渭之成家之学术,则不可 也”。如“指功力以谓学,是犹指秫黍以谓酒也”。秫 黍可以造酒,但本身当然不是酒,功力可以达到学 问,但功力本身并不是学问。与此相关,章氏又严分 纂辑与著述,说“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 之史考,皆非史学”[3]‘。8+8”4““’。当时汉学家多仿 王应麟、顾炎武等札记的方式治学著述,章学诚认 为:“为今学者计,札录之功必不可少。然存为功力, 而不可以为著作。”n]“’”80””’章学诚认为资料长 编和史考类的著述不是著作,只有那些能究天人之 际、成一家之言的史书才能称得上是著作。 复次,章学诚以为闻道之方不止一途,故学者必 循本人性情而确立自己的为学方法,不可盲目追随 时风,失去自我。其《与朱沧湄中翰论学书》说;“为所 当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皆道也。……学术无有大 小,皆期于道。……学术当然,皆下学之器也;中有所 以然者,皆上达之道也。

”然而“古今学术,循环盛衰, 互为其端。必一时风尚言之,有所近者必有所偏。 ……夫世之所尚,未必即我性之所安,时之所趋,何 必即我质之所近!台其所长,而用其所短,亦已难 矣。”””“”他认为善学之士,应根据已之所长,本已 之性情为学,不可因好名之心.随风上下。若“不问天 质之所近,不求心性之所安,惟逐风气所趋,而徇当 世之所尚,勉强为之,固已不若人矣。……考订主于 学,辞章主于才,义理主于识,人当自辨其所长矣。 ……风气纵有循环,而君之所以自树,则固毁誉不能 倾,而盛衰之运不足为荣瘁矣,岂不卓 欤一1一“*%M#№”””此意章学诚在《博约下》篇论之 更详,认为“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为学之方.不立 规矩,但令学者自认资之所近与力能勉者,而施其功 力……高明者由大略而切求,沉潜者循度数而徐达。 资之近而力能勉者,人人所有,则人人可自得 也。”“jr“6”学问必本性情.为学之人须从性之所近, 而深之以功力,极于专精,始能成学。 总之,道无不该,学归于闻道,考订、义理、文辞 三家,皆道中之一事。学贵专门,又尚通识,先本性 情,归极大道,而尤需切于人事,以救世偏,经世致 用,庶几为学之旨可以达矣! [参考文献]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l 985.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997. [3]章学斌.文史通义梭注[M]北京:中华书局.1 994. (责任编辑何旺生)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General Argumentation of Literary History—Original Tao” SHI Ming qing (School∥Arts,Nankai University,Tia”iin 300071,China) Abstract:To learn is to refine Tao(the Way),which was proposed by ZHANG Xue—cheng as the purpose of learning.It is important for scholars to renew their insights into Tao(the Way)and to make continuing contributions to academic research,Tao(the Way)Ls extremely essential for ap.y scholars who want to ex pound their ideas in writing.Tao(the Way)should be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or talents.All the Six Confueians classics are just works of history.ZHANG Xue—cheng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dca of knowing Tao(the Way),which also made him differ from other learned figures of his contemporaries. “General Argumentation of Literary History—Original Tao”mainly reflected hi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bout Tao(the Way). Key Words:ZHANG Xue—cheng;Original Tan;Tao based on experiences;All the Six Confucians classics are JUS[works of history;methods of academic research 68

上一篇: 钟岳文:《文史通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下一篇: 文史资鉴 | 《杜光华将军牺牲在通化》(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