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北大社
文史哲艺新书预告
一起来看看吧!
思诚与见独之间
中国哲学论集
杨立华 著
本书精选了杨立华教授二十二篇学术论文,内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学研究。其内在的线索是:理解最高实体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时代的揭示,特别是尝试对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做具体地、精当地把握。
用儒家、道家这样的固化标签来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往往会错失哲学洞见的内在理致。作为生生之本和价值之源的道体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呈显,其中诚体(思、孟)和独体(庄子)的完整揭示是极具奠基性的。以“思诚与见独之间”为题,标示出作者独特的致思道路。
邓广铭治史丛稿
邓广铭 著
本书的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依照文章的内容,大体上以制度史、政治史、理学、词学、史料、人物等为序,把作者有关宋辽金史的一些有独到见解和最见具体考索功力的文章,经细心修订后呈现。其中既有如《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长篇论文,也有如《(宋史职官志考正〉自序与凡例》和《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北宋文化史述论稿〉序引》等序例文字。
赋学讲演录(三编)
许结 讲述
蒋晓光 整理
本书根据主讲人教授“中国赋学研究”课程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是继初编、二编各十讲之后的新十讲:辞赋讽谏、六义入赋、赋迹赋心、赋体丽则、曲终奏雅、古诗之流、不歌而诵、体物浏亮、祖骚宗汉、赋兼才学。主讲人针对辞赋艺术的主要特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初编偏重赋学知识、二编偏重赋学体类的基础上,选择辞赋研究中的重大理论范畴进行讲解与辨析,生动活泼地再现了赋学的历史与批评。本书在总结古代赋学理论方面,以广博的视域、深邃的思考,既拓开其理论内涵,又把握住关键转折,形象地展现出辞赋的历史与批评。在解析赋论范畴的过程中,主讲人以诙谐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细腻的释解,期望达到古今贯通、雅俗共赏的学习效果,带来悦读经典的趣味。
油画教学·第三工作室
喻红主编
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的教学风貌和艺术追求,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梳理第三工作室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第二部分阐述第三工作室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作业要求、教学成果等维度全面展现第三工作室的教学过程,第四部分呈现历任第三工作室主任对艺术与教学的思考和总结,第五部分展示第三工作室历任教师的艺术创作。本书不仅是对以往教学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教学的诘问,能够满足艺术专业师生和油画爱好者的学习需求。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
Marco Polo Was i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Currencies, Salts and Revenues
[瑞士] 傅汉思(Hans Ulrich Vogel) 著
党宝海、马晓林、周思成 译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就马可·波罗是否曾到过元代中国这一经久不衰的学术论争而撰写的最新著作。作者一一回应了对于马可·波罗之书真实性的质疑,综合近年来学界马可·波罗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他自己在元代的纸币和贝币、西南地区的食盐生产和盐币、长芦和两淮的盐业及盐税、杭州及其辖区的税赋收入、元代行政地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坚实的证据得出结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论历史与政治
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
[美] 卡尔·贝克尔(Carl L. Becker) 著
马万利 译
1931年,卡尔·贝克尔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发表演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个命题是其历史观的生动写照,由此引发了众多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本书是由贝克尔的学生汇编的贝克尔历史学与政治学文集,共收录论文十六篇。除这篇演讲之外,还包括贝克尔对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学家的论述和评论,如:1776年精神、自由主义、美国边疆;雨果、狄德罗、罗兰夫人;亨利·亚当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等等。每篇文章都见解独到,文字精妙老辣。
(点击书影 获取购书链接)
启示哲学(下卷)
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
[德] 谢林(F. W. J. Schelling) 著
先刚 主编
王丁 译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最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译本《启示哲学》分为两卷,本书为下卷,主要探讨了从神话到启示的过渡、原初逻格斯、对基督教相关内容的生存-历史哲学解构与重构等主题。
(原版封面,中文封面设计中)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
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
Cotton, Climate, and Camels in Early Islamic Iran:
A Moment in World History
[美] 理查德·W.布利特(Richard W. Bulliet) 著
孙唯瀚 等译
罗新 审校
本书运用定量分析和最新科学发现,首次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与伊斯兰伊朗的繁荣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联系起来,并将这一时段的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之下,探询了伊朗黄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复杂且持久的影响。作者认为,棉花生产和出口的繁荣使伊朗成为9-10世纪伊斯兰世界生产力最强盛、文化最活跃的地区;而到11世纪,由于“大寒潮”的到来,棉花大繁荣在伊朗北部逐渐消失,伊朗经济急速下滑,并促进了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奠定了后者延续几个世纪的政治统治地位。本书观点大胆新颖,考证分析充实有力,援引资料扎实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原版封面,中文封面设计中)
骆驼与轮子
The Camel and the Wheel
[美] 理查德·W.布利特(Richard W. Bulliet) 著
于子轩、戴汭 等译
罗新 审校
传统观念一般把轮子看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发明,而骆驼则是笨拙落后的运输形式。本书通过回顾骆驼从古至今的驯化和使用历史,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挑战了这一出自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作者借鉴考古学、艺术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与骆驼饲养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运用大量图像证据,探讨了骆驼的使用对人类历史,尤其是中东和北非的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军事、经济、技术因素。本书具有开阔的世界史视野和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论证科学充分,曾荣获美国科技史协会颁发的“德克斯特奖”。
10
(原版封面,中文封面设计中)
机器人伦理学导引
Roboethics: A Navigating Overview
[希腊] 施皮罗斯.G.查夫斯塔(Spyros G. Tzafestas) 著
尚新建 杜丽燕 译
本书探讨了在发展、创造和使用那些能够半自主或自主作出决策和像人类一样行动的机器中产生的伦理学问题,考察了伦理和道德理论如何能够和如何必须应用于论证社会中这些智能机器人应用等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202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