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晋风度 一、社会背景 二、玄学——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化思潮 1.背景:汉末乱世,儒家价值观念受冲击。 2.来源:老庄+儒学+佛学 3.主要观点: 崇有与贵无 名教与自然 言意之辩 三、魏晋文学 1.魏晋时期文学总体情况: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2.特点: 文学开始自觉 对各种文学体裁开始有了区分 对文学审美的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3.原因 4.几个主要的主题 生死主题→A.建功立业 B.及时行乐 游仙主题 隐逸主题→山水诗 5.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曹操掌实权,汉朝名存实亡。 建安风骨: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建安时期文人创作的风格 风格: 曹操:古直悲凉(《蒿里行》) 曹丕:便娟婉约(《燕歌行》) 曹植:文采气骨兼备(《白马篇》、《洛神赋》) 总体上:慷慨悲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 第六章 大唐盛世 一、大唐风貌 1.表现 政治开明、军事强大 经济富足、人民安康 思想开放、文化灿烂 2.原因 前朝的积累 各项开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李世民的个人因素 封建制度的发展完备 二、三教合流 1.宗教渊源与国君取舍 2.佛教与禅宗 禅宗:中国本土诞生的佛教宗派。
后期主张不诵经、不拜佛,强调直觉的感悟,重机锋。提倡明心见性,认为人人可成佛,所谓“一悟即成佛”。 对后世影响深远。远超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 3.援佛入儒 “道统”的出现:韩愈严“华夷之辨” 李翱的“复性说”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作 三、诗歌巅峰 初唐: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风格刚健,有慷慨情怀。 陈子昂强调风骨:《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意境卓绝,宇宙意识。 盛唐: 山水田园诗:清新宁静、空灵自然。 王维、孟浩然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边塞诗:气象雄浑、清刚劲键。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 李白 洒脱豪放、激情澎湃、想象雄奇、气势浩瀚、自然天成的浪漫主义诗人。盛唐的代表。 《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关键词:自信、潇洒、独立人格、达观、凛然风骨 中唐 杜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国家民族有深切感情,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 风格:沉郁顿挫,悲歌慷慨。艺术上炉火纯青,到达顶峰。 “三吏”“三别” 《春望》、《望岳》、《饮中八仙歌》、《前出塞》、《贫交行》《赠花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旅夜书怀》 元白:重写实、尚通俗。 《离思》《长恨歌》《琵琶行》 刘柳:民歌情调、刘禹锡雄直劲健、柳宗元冷峭简淡。 《竹枝词》《秋词》《江雪》 李贺 鬼才,想象奇绝、语言瑰丽,炼字极苦。 《南园》《致酒行》《马诗》 晚唐 杜牧:情致高远、笔力雄拔,以怀古诗为高。 《赤壁》《过华清宫》《泊秦淮》 李商隐:缠绵悱恻、凄艳混融、富多义性、具极高美学价值。 《无题》《锦瑟》《嫦娥》 第七章 宋金辽对峙 一、“先进”也挨打 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 发展的不平衡 二、“挨打”的原因 内部: 统治者为统治而尊文抑武 享乐主义风气盛行 理学思想的束缚 贪污腐败成风 外部: 少数民族的强大 三、理学 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 融道家佛家于儒家 1.奠基人:周敦颐 太极是宇宙的本体 圣人主静 2.“二程”的学说 程颢:天下只是一个理 程颐:“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3.集大成者:朱熹 格物致知(天理人欲) 强调天命 四、宋词 柳永 发展了慢词。
变“雅”为“俗”,表现了市民情调。 善用铺叙和白描,多谈情。 《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海潮》(东南形胜) 苏轼 以诗为词的手法运用,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开豪放一派。 作品凝结沉重的人生思考,有哲理意蕴。 《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善写情感的流动与内心世界的变化。 语言精妙、别开生面。 艺术价值极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 辛弃疾 确立并发展了豪放派。 以文为词。 刚柔相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第八章 明清断片 一、山海关之战 地点:山海关 时间:1644年4月 人物: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 经过:三方激战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李自成败走 意义:李自成精锐受创 清军乘势攻占北京 取得中原政权 二、明清专制 1.政治 明:废除宰相,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首长各不相属,直接归皇帝控 制。
设都察院和大理寺分典刑监,也直接归皇帝领导。 清:承明制。 2.军事 明:设都督府,兵部与其分权管理。兵部无统兵之权,但掌发兵之 令;都督府有统兵之权,但无发兵之权。 清:八旗制度、绿营兵。 3.文化: 明: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清:承明制。 4.经济 明:海禁 清:承明制 三、四大名著 1.《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主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2.《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主旨:“忠义”的悲歌。 3.《西游记》 明 吴承恩 主旨:对自由理想的向往,张扬自我价值追求,强烈的个性精神。 4.《红楼梦》 清 曹雪芹 七彩琉璃宝塔,中国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无限丰富的内涵及可阐释性,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A.艺术手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B.全方位立体广阔的历史画卷 C.生命意识与终极关怀 D.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 第九章 嬗变与转型 一、危机与选择 1.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主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一阶段“求强”,第二阶段“求富” 范围:技术层面 2.甲午海战——戊戌变法 主导思想:变法;君主立宪 实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民族救亡运动 范围:政治层面 3.《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中华民国 主导思想: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辛亥革命失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意义 1.启蒙与救亡合流 2.民主与科学的传播 3. 建立全新价值体系的尝试 4.对东西方文明的整合与全新建构 成功or失败? 5.运动的延续以及当今青年的任务 文史哲通论 (华夏人文概览) 作为铺垫的几个问题 学习目的 学会思考 欣赏美、鉴赏美 学科差异与学习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华夏人文 概念及由来 华:上蓓蕾,下茎叶。
引申:日月光芒。 夏:大、高贵。 “文化”的定义:概念繁杂。Culture最早由德文kultur一词衍生。此观念最早也由德国人提出。广义的定义指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宗教、法律、经济等内容。狭义则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成果。 人文文化:界定就更为明确,它与物质文化不同,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中,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从周秦以降直至晚清以前的文化。 特点: 一、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年以上。(世界四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 二、是从未曾中断的一个稳定文化系统。社会形态未发生根本改变。 “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自秦朝“大一统”之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全国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王国。 三、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形态。儒、释、道三家思想呈多元互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是其主要道德规范。 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强调主从关系和服从。 2.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儒家学者认为,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重视规范和经验,重视现世生命。 四、具包容和同化性。 “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孔子 五、具农耕文明的特点。 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普遍具有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特点,重农轻商,重文轻理。弱点:缺乏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闭关自守。(相对海洋文明) 六、宗法社会。以宗族制为社会的基础,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根本。 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天意”、“顺天”、“知天命”,不强求。 八、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官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进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九、宗教信仰不纯粹。(对照其他宗教) 印度的佛教被中国化、民间化、世俗化。本土的禅宗。 道教是自然宗教,不是很坚信。
泛神崇拜。有崇拜无信仰。 十、史官文化。 孔子之前,读书和文化知识为史官所垄断。所有负责管理的文化资料,全是和政治权威相关。宇宙问题、阴阳五行、数学、神秘主义的因素都有,但是都服从于政治权威之下。文化从根本上从属于政治,文以载道。 十一、“心”的文化哲学。 认为人的价值的根源在于人的“心”(heart)。 第三节、中西方文化之对比 一、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基石——古希腊 1.一切古代文明中最独特的地理环境:巴尔干半岛南端,多山地,土地贫瘠。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狭窄的海域。 2.环境决定了希腊人无法以牲畜和农耕为主,于是很快就进入以通商、航海和手工业为生的生活。 3.城邦制度。 二、古希腊文化的特点 1.海洋文明的代表。(相对于大河文明而言)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资料可以证明的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 2. 信仰上,神人同形同性——重视人类个体 例:古希腊神话 3.民主制代替宗法制 “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权威。
”——亚里斯多德 4.思考宇宙的根本问题 数学以及神秘主义 宇宙的构成 诡辩、修辞、文法学 5.具理性精神 柏拉图:理念世界——基督教的哲学基础 6.相信灵魂 柏拉图:恶人下地狱,善人上天堂。 7.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色彩 三、东西两种文化的明显差异 1.地缘决定了文明类型的不同。 中国:农耕文明 西方:航海文明 2.维系社会的基础不同 中国:家国,宗法制度。次序的强调 西方:个人,人权。平等的强调 3.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群体利益及价值 西方:个体的价值及尊严 4.社会形态的不同 四、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之处 五、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及其冲突 第二章 上古世界 第一节 上古概述 一、上古纪年 界定:秦以前 时 期 起 止 建立者 旧石器时代 约数十万年前 约一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约一万年前 约4000年前 夏 约公元前21世纪 约公元前17世纪 夏启 商 约公元前17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 商汤 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 姬发 东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56年 二、上古神话 1.神话的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产生: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3.目的和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