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者,乃四肢僵硬,头不会低,眼不能斜,腿分不开,体不腐烂之尸也。“僵尸”一词最早应出于《大千录》,为道家著作。而最早写“僵尸”之文学作品,应为袁枚《子不语》中《飞僵》。
大意如下:
颍州之蒋太守,在直隶安州遇见一老翁,见其两手时时颤抖不停,作摇铃之状,蒋太守遂问其故。
老翁言说:
“我家住某村,居者近数十户。山中出一僵尸,能于空中飞行,专吃小孩。每日未至日落时分,百姓皆互相提醒关门闭户,藏匿家中幼儿。虽然如此,仍往往有幼儿被僵尸攫走。村中人探查僵尸穴居之处,竟然深不可测,无人敢于前去捉拿”。
“听闻城中有一道士,颇有法术。于是村人凑集大量金银丝帛,请其捉怪,道士答允。于是道士择一日来到村中,设立法坛。并郑重其事告诉村民:‘我用法术已布下天落地网,令妖怪无法飞走。但是需要你们手持兵械相助与我,尤其需要一胆大之人,进入僵尸洞穴'。众村人无有一人敢于响应。于是我走出,问有何差遣。法师说,‘僵尸最怕铃铛声,等夜间之时,僵尸飞出,你马上进入其洞穴,手持两大铃铛,不停摇动,万不可停。若停止,则僵尸可能会返回洞穴,亦可能会伤害于你’。”
“大约四更时分,法师开始登坛作法。我于是手握双铃,待僵尸飞出,我便使劲全力摇动铃铛,手如雨点,不敢有停。等僵尸回到洞穴门口,果然面目狰狞怒视于我,但听到铃声琅琅,便只能在洞口逡巡,而不敢入。”
“僵尸前方被困,又无逃处,于是奋手张臂与村人搏斗。直至天色将明,才仆地而倒,众人举起火把将之焚烧。我这时因在洞穴之中,不知外边情况,仍然如前摇铃不止。到了中午时分,方才出来,而两手仍不停摇动,怎么也停不下来,时至今日已然成疾矣。”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其作《所见》脍炙人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为官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去世,享年82岁,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其创作主旨为“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以妄驱庸,以骇起惰”,即此书乃袁枚戏编而成,以自娱或娱人。因是,全书亦庄亦谐,文笔纵横,极为自如。且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自然流畅;章法又多变,情节动人,一波三折。
《子不语》颇似《聊斋》,记录了诸多奇特怪异之传闻故事,嘲讽假道学与腐儒、主张人欲合理等,揭露科举弊端,对官吏贪暴亦多有讥刺。笔触犀利,对当时社会上每个阶层之阴暗面多有鞭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