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和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关于川茶文化振兴问题,我曾在《从全球化的国际表达视野看川茶文化的十大特征》一文中,有过粗浅论述。本文再从茶健康美学的历史发展的视角作点表述,以有助于对川茶振兴的思考。
一、茶是健康美学
茶文明起源于生活的健康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三大特色:一是农耕文明;二是丝绸文明;三就要算茶文明了。中华丝绸与茶这两大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在世界四大区域古文明中,具有唯一的、独到的特色。关于农耕与丝绸两大文明,论述较多;而茶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尚未引起今日学者的注意。本文就先从茶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谈起。
由文化发生为“文明”,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实,看透了,“文明”就是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积累、沉淀,提升生活中文化美感的元素和因素。到了“创造美”的一定程度,就叫做文明了。所以,中华农耕文明是耒耜种植高级农业文化结晶的产物。中华丝绸文明是穿着文化发展到了中国人审美创造力爆发和积累的智慧灵性的产物。中华茶文明是古老的饮食调味文化发展为从生活健康美学的朦胧意识达到生活健康美的自觉追求的产物。它们都有5000年以上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茶文明产生于炎帝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六之饮》)四川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文明的摇篮。茶的发现是原始巢居人摘茶树叶来嚼食,用以调腥膻野生动物食品之味,以代替盐的功用的产物。所以,最初不叫“茶”,而叫“萘、槚、蔎、茗、荈”(陆羽:《茶经·一之源》),都是指茶叶苦涩味道。四川方言至今还用这些字声来表达苦涩味道。茶的这些名称都是在四川最早出现的,陆羽《茶经》引用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为蔎”,就是证明。由茶的嚼食文化发展到饮茶文明,也是在四川这个摇篮最早形成的。陆羽叙述饮茶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是:“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指《尔雅》记载),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倡导“饮茶”,到唐代形成“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饮品,逐步形成每家每户离不开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习俗。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就是把茶提升到饮茗健康美的体验上来了。茶文明就是这样起源和形成的。
上述中华三大古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都与巴蜀有关。蜀是全国农业文明三大起源地之一(蒙文通师观点),是黄帝嫘祖丝绸文明多个起源中的一个重要摇篮(起源于蜀山氏蚕丛时代),也是神农茶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地理标志。按照陆羽《茶经》的观点,巴蜀,特别是蒙顶山、三峡、巴渝是茶文明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茶文化的本质是健康美学,茶文明起源于生活的健康美。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生理健康层次。饮茶有保健的功用。茶叶富含儿茶素和咖啡因。这两种成分无营养价值,但有相当多的药理作用。何况它含有多种有机酸、维他命,有益于人体健康。第二是心理健康层次。茶是调节心理,妙能养性的生活艺术,是注重情趣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艺术。四川盖碗茶和茶馆文化的创制和形成,就是茶的生活美学心理享受需要而促成的。第三是心灵的享受层次。“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茶经·一之源》)只有“其人之泊溏玄素者”,品德高尚的人才会觉得“茶乃好”,才能体味茶生活的美学享受(明·王寅《茶经序》),才会有“清风隐隐起四座”(明·陈文烛《茶经序》)的心灵享受的体验,由此生出禅茶、仙茶、道茶等等艺术茶道。“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唐·耿沛诗),“洗尽古今人不倦,不可一日无此君”,就是茶心灵享受层次的体验。这三个层次的体验,说得最形象的是唐代卢仝《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清·陆廷灿《续茶经》六“茶之饮”)。
这七碗茶,包含人类健康美学的三个层次:“一碗”和“二碗”有润喉、解倦、除慵、祛乏、解热渴、破孤闷、止烦燥等功用,属于生理健康层次。三、四、五碗有如醍醐甘露,清骨疗肌,调神和内,使人能够看破人生,放下人生不平事;专注文章,千卷文章寸心知。这属于心理健康层次。“六碗”“七碗”使人获得开悟通灵、浪漫梦想的感受,如两腋清风,如羽人生羽翼。这属于仙人得仙灵一样的人生美学艺术享受,这属于心灵享受层次。这是生活健康美学的最高层次,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创意的灵魂。文创产业的本质就是心智开发,旅游产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享受。这些精神恰恰是茶文化最核心的最本质的功用。由此可以理解:今日茶产业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包括品牌化发展战略,其焦点、重点和关键就在弘扬和创新茶文化的生活健康美学,其最高境界就在传承和开拓茶文明的心灵享受美学。
二、川茶产业与茶生理健康美学
川茶品类,目前正走向多元化、多样化,有绿茶、红茶、花茶、黑茶、白茶、藏茶等多种品类,又有蒙顶甘露、峨眉竹叶青、碧潭飘雪、藏红茶等传统品牌和三月丫兰等创新品牌。这些品类和品牌,从生理健康美学层次看,有不同的生理健康功用。虽然强身健体、提神养脑、轻松筋骨等功用是共同的,但各个品种又有不同的科学成分,有不同的健身功能和药用功能。这需要科学研究和分析。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应重视茶的生理健康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这里以川茶的历史文化为例来说一说川人祖先的故事和经验。
茶的药用和饮用两种功能是先后凸显的,川人有首先发现和应用之功。新都人杨升庵《丹铅总录》曾论述茶由苦荼药用变为清茶饮用的过程。茶字,西周以来皆称为“苦荼”,是因早期发现茶性苦寒,可作药用而命名的。(见“周诗”“春秋”“汉志”)到唐代,这个“荼”字的荼音已转读为“茶”音(见颜师古·陆德明)。但“茶”字则是从唐陆羽《茶经》出来,由陆羽正式确定下来的。《唐韵》:“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汉代的司马相如是记载茶的药用功能的第一人。他的《凡将篇》是把茶作为药用“荈诧”(即苦荼)记载下来的。这种苦荼,可与乌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黄柏、芍药、肉桂、花椒、茱萸、芒硝等药物合用。这是对茶的药性的第一次记载,唐陆羽根据相如这个论述,总结为“茶性俭”(《茶经·五之煮》),“采得其茶,可蠲百病”(谢肇淛《五杂俎》)。
两汉三国西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苦荼”出自巴蜀,是蜀人命名的,史料证据是晋郭璞《尔雅注》:“荈,蜀人名之苦荼。”魏晋孙楚作《出歌》肯定“姜、桂、荼荈出巴蜀”。《本草·菜部》记“苦菜”即“荼”“游冬”等,“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作饮能令人不眠”。汉王褒《僮约》记载的“包鳖烹荼”,明代人考证是苦菜,作药用。“武阳买荼”指的是“茗”茶,即日常家饮的粗茶。
蜀茶的优良饮用功能,也是川人第一次发现和运用。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莬楼》诗:“芒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当时川茶已被誉为传播九州的优于“六清”(浆、澧等水酒)的天下第一饮料。它的功用是“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已是成都休闲安乐怡人的生活方式的必备之物。最早的茶饼是魏晋时巴人制作的。《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饼配合葱、姜、橘子调为茶羹,烹煮饮用。
到唐代,茶的以药用功能为主,已转变为以饮用功能为主,这是生活健康方式的一大转变。随着饮用方式的转变,茶也由魏晋茶饼变为唐人茶掌,发明茶掌的人是蜀人李白与其族侄中孚和尚。李白《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序》特别申明他的发明权:“知侧人掌荼发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茶掌已用来作为“还童振枯,扶人寿”的生活饮料,常服饮还会收到“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的效果。其茶性也由药用的清苦,变为饮用的清和:“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斐汶《茶述》)这里所宣示的“清、和”精神,是唐代茶由药用健康为主,转变为饮用健康为主的文化标志。因此之故,到唐代,饮茶成为民间习俗:“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茶也因此成为“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同上)的天下第一优良饮料,如若一家“顷刻未得,则胃腑病生矣。人嗜之若此者,西晋以前无闻焉。”(同上)到唐宋时期,由于茶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才形成为茶乃“自唐以来,上下好之”(《车清臣《脚气集》)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习俗。
正如苏轼《论茶》所言:“除烦去腻,不可缺茶。”(《仇池笔记》卷上)正是在茶功能转折时期,蒙顶茶才逐步成为中华优越秀冠的天下第一饮料品牌。唐斐汶《茶述》说:“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浙江)、蕲阳(今湖北)、蒙山(今四川)为上”,“其精无以尚焉。”蒙山茶是唐代三大品牌之一;而到宋代,蒙顶茶遂发展成为上品中的第一精品,出现了“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明·谢肇淛《五杂俎》)的美誉享受。这与对茶性认识的转变有极大关系:“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顶出者,温而主疗疾”。(《本草拾遗》)正因为在众冷性茶中,唯蒙顶茶性独温,蒙顶甘露遂成为天下第一品牌。与蒙顶同区域的“蜀雅州名山”的“火前茶”(即清明前茶)露鋑芽,篯牙等也成了天下名茶。除了蜀地,巴山茶在宋明时代也成了名品。古老茶树早在唐代就得以发现和保护。陆羽《茶经》说:“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宋代苏轼记有用茶膏加“巴豆四十粒”为文同治腹泻痢疾,“百药不效,服此方而愈”的故事。明代有用一斤草茶加生姜作浓茶末治红白痢疾的故事。
三、川菜产业与茶心理健康美学
茶的心理健康作用,是高于茶生理健康功能的第二个层次,主要是茶有调整心态,愉悦心性,通神醒脑,益于修身养性的心理文化作用。这个作用往往是同生理健康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般不便分开。这里为了对茶健康美学作点思辩分析,暂把它分开来说。历史上川人对于川茶的心理茶性的认识很早,也很透彻。例如,对于蒙顶茶的认识,除了这个茶的生理保健功能外,主要是揭示它的心理健康功能:
一是茶对于调整心态的作用。如:文同称颂蒙顶露芽茶:“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是指蒙顶茶有如醍醐灌顶,便于醒脑清心,调整心态。“茶之为用”,可“醍醐甘露抗衡也”(《瑞草论》),就是指的这种作用。
二是茶对于愉悦心性的作用。苏轼《饮酽茶七碗戏书》:“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三碗茶。”在苏轼看来,卢仝七碗茶胜过魏武帝吃的药丸,更是有养心的作用,即使在维摩诘面前,想展示有病也不是病了,在家习修道家灵运也就可以忘家了。因为喝茶愉悦了身心,不为红尘世界烦恼,自然进入了病魔难缠于心的愉悦怡人,世事无挂于心的健康状态。明人乐思曰《雪庵清史》:“夫轻身换骨,消渴涤烦,茶荈之功,至妙至神”。川茶具有“至妙至神”的心理健康作用,这是蜀人最先认识到的。
三是茶能提升人的心理文化品味。李白与中孚和尚发明“仙人掌茶”,就是为了“还童振枯,扶人寿”。玉泉真公常饮此“清香滑熟,异于他茗”的仙人掌茶,“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这个故事说明饮茶有助于提升心理品味,人也变年轻了。即使蒙顶一类好茶,能品出它的好味来,也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文化品位不同,对茶的品味嗜好也就不同,如烹制啜饮品味“蒙顶石花”茶,“当其含香吐艳”之时,也只有“真是赏心悦目,助我幽思”的文化品味高尚的人才能欣赏。(江之兰《文房约》)不懂茶的人,品位不高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它的好的:“人之嗜各有所好也,而好由于性若之。好茶者难以悉数,必其人之泊澹玄素者而茶乃好,……以其性与茶类也。好肥甘而溺腥膻者,不知茶之为物,以其性与茶异也。”(明·王寅《茶经序》)人的文化品位高低,也决定其欣赏茶之水平的高低。反之,上等品位的茶,又有助于升华人的高雅品位。今日的茶道乱象,多是“肉食者鄙”,逐利的产物,宜以茶的清雅之风对抗大肉大烩,弘扬传统礼教诗教的书香清雅。
四是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推动和促进茶道茶礼健康生活方式。茶道有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喝茶的生活方式,狭义是指喝茶的礼仪以及文武茶艺。四川是世界茶道的诞生地、传播地之一,是儒释道三教兼容互鉴的茶道的奠基地,是随缘自在、逍遥似神仙的茶生活方式的奠基地。盖碗茶文化和茶馆文化也是在四川首先发明和出现。由此可见,茶馆、茶道、盖碗茶文明,都是川人对茶的健康美学的独特认识的结果。
四、川茶产业与茶心灵享受美学
茶是心灵享受的产业,这是茶健康文化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川茶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享受,历史上川茶产业即专注于此,有不少创新性的转型和创造性的发展。
唐宋以来,川茶已成为上至缙绅之士,下至下里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茗饮之事则重在心灵享受,雅尚体验。“雅山著于定量歙,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叶清臣《煮茶泉品》)。宋徽宗《大观茶论》描绘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对于饮茶的狂热追求,从采择、制作、品第到烹煮各个环境都达到了“雅尚相推”,文化享受、心灵享受的极致的社会风气:“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煮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宋徽宗还进一步推论茶的本性在于它的文化性:“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在这里,宋人的看法很明确,茶的钟灵秀气,清、和、淡、洁的性格,高雅宁静的神韵,都是人因茶而得到心灵享受的结果,是盛世治世才能出现的文化现象,惶遽乱世是出现不了这种好尚的,庸人孺子、腥膻俗人也是欣赏不了、体味不出茶的这种高尚风韵与清和精神的。宋人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生当新时代盛世而提倡高雅茶文化产业,在心灵享受上倡导正气、清气、和气,以明德品性和雅洁情怀引领茶界风气,是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蜀雅州蒙顶产茶,最佳”(《东斋纪事》)。川茶“蒙顶石花”被明清时代的人誉为体现诗节文脉、神明心灵的益草胜品,具有“诗书涵圣脉,草木栖神明”的文化本质。(江之兰《文房约》)而“蒙山顶”的“雷鸣茶”则是有“服三两换骨,四两为地仙”的心灵享受作用。(《三才藻异》)因茶的心灵享受之功,还带来蜀人对茶叶生产良种培育的精益求精。蒙顶山的“圣杨花”“吉祥蕊”两种精品茶,就是吴僧梵川“自往蒙顶山上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来的。三年只收了五斤,可见良种之精。最有趣的是扬州有个“蜀岗”地名,其地名也是因蜀茶传播、种植于该地而得名的。(毛文锡《茶谱》)。进入茶的心灵享受层次,进一步发展出儒释道的三教茶。宋代有个故事:“宋人咏茶语”称“鸡苏佛”即“薄荷佛”“橄榄仙”。鸡苏口味“芳棘”,橄榄口味“久咀回甘”,合此二者庶得茶蕴,曰仙曰佛,有助于佛教、道教的修习。因此,四川也成了禅茶、仙茶的起源地。禅茶起于唐代成都大慈寺无相和尚。仙茶起于青城山,叫“仙鹤茶”。由此可见,仙茶、禅茶都是茶的心灵享受功能带来的,有助于修道之人在“空玄虚寂”中证道、得道,对一般人也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就是斗茶习俗,在四川也是高雅文静的程序和心态。
总之,对于茶文化生活的健康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川茶是起了引领作用和中心作用的。深入研究健康生活美学对于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有益于茶产业的未来。“明史知鉴”,研究川茶对于健康美学的贡献,对于今天发展茶产业和茶创意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最佳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文史杂志》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若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文史杂志》,版权所有
投稿邮箱:wszzlmc@163.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