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清以来,中国民间,尤其回民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开创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回民,如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冯胜、胡大海、蓝玉、汤和、邓愈、华云等,他们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是拜把为兄弟的回民,故民间才有“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之说。
但是,明正史并未提及朱元璋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而只记载他在起义前当过“和尚”,也未记载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兴、华云、沐英等武将的族属和宗教信仰,在明朝小说《大明英烈传》中主要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
现代以来,一些史学家从他们的出身、思想言论和行为以及从他们的后裔中考证出他们的族属和宗教信仰,确定他们是元代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其中多数为回回。因此,回族中世代相传的说法是有一些根据的,而不全是空穴来风。
19世纪,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勒卡普皇宫档案中发现了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于1516年(即回历9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文写的《中国纪行》一书。
该书是作者于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来华游历写的见闻录,后奉献给奥斯曼赛利姆一世(1470-1520年)。全书共21章,记述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外国使臣和侨民等丰富内容。作者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明代中国伊斯兰教的情况,特别记述了明代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及明朝皇帝对他们的重用。
书中第二章《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附有《中国皇帝每年出宫的情况》,专门记述了明朝皇帝到清真寺礼拜的情景。书中记述有关中国伊斯兰教,尤其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资料极为珍贵, 弥补了汉文史藉记载的不足。阿里阿克巴尔是根据亲自观察,耳闻目睹所记,正好与回族世代相传口碑资料相吻合。因此,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部著作被发现后,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与研究,先后被译成土耳其、英、德等文字。
198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本著作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尤其是穆斯林史学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台湾学者马明道(1908—1991)先生参照该书及明正史、野史、史学家的评述、回民口碑传说,对明朝王室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于1973年写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书。书中列举了大量史料和调查材料,通过分析研究和推论,确认朱元璋、马皇后及其家族和亲戚均为回回。那么,明正史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一史实呢?
据传,朱元璋称帝后,讳言自己为回回,没有公开宣布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言回民,不足以号召广大汉族民众也。”引自薛文波《明代与回民之关系》。
而阿里阿克巴尔在《中国纪行》中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转变成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决定的。”阿里阿克巴尔的分析看法与回民的传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他说。中国皇帝“已转变成信奉伊斯兰教了”。这一点与史实不符。明朝皇帝不是“转变成信奉伊斯兰教了”,而是他的家族原来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如果没有这个家族传统信仰的基因。在上千年儒、佛、道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一个对伊斯兰教并无渊源,且十分陌生的汉族封建皇帝改信伊斯兰教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持朱元璋为汉族观点的学者以中央民族教授陈梧桐为主,持朱元璋为回族观点的学者以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的史学家白寿彝为主,而后者所依据的资料比较有说服力,较合乎情理。
另外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语言学家 周有光,晚年着重研究明史.他说: 辽、金、元、明、清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进中原来并加以统治的. 其中辽、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
自民国以来朱元璋民族身份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禁忌,因此当周有光的言论一出一时震动了学术界。
藏于首都博物馆正德皇帝用的阿文瓷罐
现把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资料分别综合、概括如下:
1.主张朱元璋为汉族说的学者依据明正史的正统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民族的英雄,其理由是:
①朱元璋在起义前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明史》卷一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朱元璋汉族观念极深,起义初,以种族革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号召天下,目的是推翻元蒙,恢复汉族江山。 因元代汉族备受压迫,握有权势者首为蒙古人,次为色目人。因此,明太祖疾恨蒙古人、色目人等外族,并采取种种压抑措施。
③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谕檄北中国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皇明通纪》卷二)。“明太祖的汉族观念从中可见一般。”
④明太祖压抑来华的西域穆斯林蒲寿庚后裔。蒲寿庚在宋时任泉州提举市舶,蒙古军南下时,蒲降元。明太祖对蒲寿庚的叛宋降元极为不满,对于蒲后裔颇为压抑。(闽书》载:“皇朝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宋元通鉴》载:“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寿庚、孙胜夫之子不得齿于士,盖治其先世导元倾宋之罪,故禁夷之也。”《日知录》载:“明太祖有天下,治宋末蒲寿庚、黄万石子孙不得仕宦。”
⑤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而迫使他们与中国人(汉人)通婚,是歧视、同化包括回回在内的外族。《明律)卷六载:“凡蒙古人,色目人,听与中国人(汉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人官为奴。”
2.主张朱元璋为回回说的学者认为,朱元璋要在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建立帝业,如不依靠汉族,就很难来维持当时的局面。有如清朝入关后文化上依附儒家文化一个道理。
元末明初的回回与唐宋,元初有所不同。这时的回回,除保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外,已吸收了汉族的不少传统文化,接受了汉语、汉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与汉族略有不同,已开始中国化了,而且,朱元璋的主要革命目标是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因此,他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及“凡蒙古人、色目人,与中国人为婚姻”的提法与他的身份并不矛盾,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于朱元璋在起义前入皇觉寺为僧,乃是在清真寺念经做‘海里凡’(这个问题待后详叙。)
关于明太祖压抑蒲寿庚后裔,其因是蒲氏的叛宋降元,这是出于政治的分歧,并非因为蒲氏是穆斯林。历史上和现今,由于政治观点不同,同室操戈者大有人在。现如今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争斗一样。
关于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听与中国人(汉人)为婚姻一事,马明道先生认为;从表面看,此禁令意在同化回族、蒙古族,实则回化汉族。明太祖是十分了解伊斯兰教法的,知道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通婚,除非改奉伊斯兰教,而蒙古人并无这种严格的规定。明太祖提倡回汉通婚,其深层用意在于扩大回族人数,发展伊斯兰教。
附:首博在上图这件所藏青花罐的文字介绍所使用的正德皇帝崇信伊斯兰教在瓷器上的反映,用崇信来描述,到是欲言又止而耐人寻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