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宋太宗开科取士,广纳天下人才。
公元977年,宋太宗扩大科举考试规模,一次性录取进士500多名,考试规模和录取人数史无前例。来自河南洛阳的33岁小伙吕蒙正(今伊滨区佃庄镇相公庄村),一举夺得头名状元。
吕蒙正简历(三国吕蒙的简历)
宋太宗对这一批500多名进士是相当重视的,这是他登基以来主持的第一场考试,这些学生自然是天子门生。宋太宗对吕蒙正格外看重,马上任命他为监丞、升州通判。北宋升州即今江苏南京。吕蒙正赴升州上任,向太宗辞行的时候,太宗赐给他钱20万,并交待,政事如有不便处理的,可骑驿马前来上告。这是啥待遇,简直是皇恩浩荡。刚工作就遇到这样的好老板,只能说吕蒙正运气真是太好了。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太原北汉政权,又特意把吕蒙正召到自己身边,任命为读书郎、直史馆,为自己出谋划策。又过了一年,拜左补阙,知制诰,这是一个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
公元983年,吕蒙正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在北宋时期相当于副宰相。吕蒙正从走出考场,高中状元,短短6年时间就做到副宰相职位,简直是职场“直升机”,此时,他才40岁。当时参知政事一般是50岁左右的人才有资历担任。有人觉得他升职太快,存在疑问。《宋史吕蒙正传》有记载,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说的是吕蒙升任参知政事,第一天去上班的时候,有人质问,这小子也参政了,言下之意是说吕蒙升太年轻。
公元988年,太宗罢李防,拜吕蒙正为宰相。吕蒙正用11年状元做到了宰相,不仅时间短、速度快,这在我国科举历史是绝无仅有的。
吕蒙正升职之所以这么快,无非有两点:
一是吕蒙正品性正,有才干。《宋史》是这样评价他的,“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
二是遇到了知人善用的好老板宋太宗。从头到尾,宋太宗非常信任吕蒙正,给了他很大的空间。尽管后来吕蒙正因直言得罪宋太宗,宰相被职,但后来很快又两次出任宰相。后封许国公,还当了太子的老师。
宋太宗如此器重和喜爱吕蒙正,不是没有来由的。吕蒙正为官刚正,素有名望,他遇事敢言,不畏权贵,有不公平的地方就立刻站出来反对。宋太宗曾说:“蒙正气量,我不如。”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吕蒙正是妥妥的官二代。《宋史》记载,"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看来,他爷爷和爸爸,都是不小的官。吕蒙正的爷爷叫吕梦奇,曾任户部侍郎,是了不起的大官;他的爸爸叫吕龟图,后周时期的进士,官至起居郎。
《宋史·职官志》载:“起居郎,一人,掌记天子言动,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殿下螭首之侧“。起居郎,也就是记录皇帝的言行的官员,实为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兼秘书。可以说,吕蒙正出自官宦世家,且是标准的官三代。
那么,为啥又说他却贫困潦倒住寒窑呢?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是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正好是五代十国后期动荡,朝代更替的时代,其爷爷和爸爸都是后周柴氏的官员。我们知道,凡改朝换代,前朝官员没有性命之忧就算不错了。
二是父母性格不合,他老爸一怒之下,把吕蒙正母子赶出家门。《宋史》记载,是“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原来其父吕龟图官儿虽小,但臭毛病却不小,讨了几房小妾,反而对吕蒙正之母,即正室刘氏横竖看不顺眼,有一次吵架之后,以“不睦”为由,把吕蒙正父子赶出了家门。年少的吕蒙正与母亲无处投靠,“颇沦踬窘乏”,不得不寄宿在洛阳南龙门山一个寺庙里。母亲生性刚烈,发誓此生不再嫁人,独自带着吕蒙正讨生活,日子过得非常窘迫。后来和尚们帮助他们在寺庙附近凿了个窑洞,算是母子二人的安身之所。
吕蒙正是个好少年,与母亲相依为命,学习十分刻苦,熟读各部经书,深得佛学佛理。尤其是对生活的苦难和磨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在殿试试卷中写道,“不能为天子谋事者不奇,奇者乃为能天下人谋事者,天子如不能谋则需能谋者而助天子也。”这其实是他自己对生活磨难最真切的理解和认识。吕蒙正高中状元,成为一代名相,与他早年的寒窑生活是分不开的。
太子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太子赵恒性格骄横刁蛮,不思上进,吕蒙正当了太子老师后,每当想起当年在寒窑艰难的日子,吕蒙正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于是就写下了劝世奇文《寒窑赋》,文章写出了自己从贫困潦倒住寒窑的凄惨日子,到后来大富大贵的经历体验,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揭示了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中国人熟知的名句就是出自这篇文章。“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
吕蒙正《寒窑赋》
太子赵恒读到老师的这篇《寒窑赋》后,感触很大,幡然醒悟,立志向学,待人处世也谨小慎微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