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勇, 1970年1月生。现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2019年至今,为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担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
2019年,我们第四批30名上海援青干部人才队伍来到了距离上海两千多公里的青海果洛。这时距离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可以说,我们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一上来,就遇到了很多历史性时间节点:2020年是援青十周年,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决胜决战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年、“十四五”规划谋划年,也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之年。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场考验。
今年是我们来果洛的第二个年头,也是在这里工作完整一周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的十年来,果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有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的要求,更要思考如何做好系统性的谋篇布局。
项目管理有了制度体系
“上海规范”是上海援青工作开展以来几批援青干部努力打造的一个亮点、一个品牌,是保障上海援建项目质量的重要法宝。因为,在果洛,影响项目执行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客观条件带来的,主要是果洛情况比较特殊,受海拔、气候和环境条件影响,正常施工期只有五个月,一般从5月中旬到9月中旬,时间有限,这就倒逼我们必须高效率去执行;有些是受当地行事观念影响导致拖延的。对此,抓住规范,就等于抓住了项目执行的“牛鼻子”。
我们在已有的规范管理基础上,借力现代信息化技术,启动建立了项目任务管理平台。之所以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目标是要降低项目变更率,提升新建项目开工率和完工率。我们把项目任务管理系统建在钉钉平台上,采用云共享的办法,形成了一套项目规范管理操作流程。比方,所有项目调研情况,实施方案文本、估算表、申请表和手续批准文件等等,全部上传到管理系统中,随时随地可查。每个项目呈现和查询是很直观的,基本信息、资金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进度情况用不同颜色标出,红色是严重滞后,黄色是稍微有些滞后,绿色是正常进展的项目。
这实际上是一个三方平台,上海援青联络组、当地项目管理部门和我们专门聘请的第三方项目管理公司都在里面。任何一个项目,会有一个援青干部负责人从头到尾跟踪,我们称之为联络组责任人;当地也有项目负责人。我们有很多援青干部,本身不是搞工程、做项目的,比如,基础设施结构封顶、隐蔽工程要验收等,很多专业性问题不懂,我们就聘任了第三方管理公司作为专业支持,会给我们定期发布第三方管理月报。这个平台上,我们还设置了紧急问题速送系统。如果有紧急问题出现,责任人会第一时间收到。谁发现,谁来报。我这边收到以后,也会抄送。负责人收到的话,就去立马解决它。到今年6月底,我们的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了95%,是历年来最高的;今年,我们项目完工率目标是95%以上,如能实现,也是历年最高的。
我们今年还针对项目立项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所有援青项目建立了项目储备库,形成了项目储备库制度。我们要求所有项目首先要入库,入库后要做可行性研究论证,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然后决定是否立项。像以前的工作流程,一般是在项目批下来之后,再做可研论证,一方面,周期很长,进度很慢;另一方面,因为前期调研不深入,容易导致项目后期做不下去。今年,我们就专门安排了600万元资金作为重点项目前期费用,提前准备一笔资金,专门做项目的前期工作。这个举措表面上看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实际上是现代管理理念和思路的应用,慢慢地去改变和影响当地项目推进方式。
现在,项目质量抓得更紧了。我们今年第一次建立了项目推进责任追究联合督查机制,与果洛州纪委共同制定了对项目推进情况的问效问责机制。未来,结合项目储备库制度,相信项目进展会越来越快。
“大产业”概念上谋篇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受条件所限,青海果洛的产业发展基础是在前三批援青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慢慢打下的。到了我们第四批援青干部的手中,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整体谋篇布局形成一个“大产业”的概念。
我们把对口支援果洛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全州产业经济布局规划中来谋划,也纳入到果洛州“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中来谋划。生态畜牧业是当前最大的农业产业,关键就在于产业培育。我们从牦牛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草畜平衡、人工补饲,到精细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运输等方面做了全面布局,在品牌构建、市场拓展上也从今年开始推进。因为前几批援青干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到今年年底,果洛州每个村都至少有1个合作社,实现合作社在牧区全覆盖。我们就要在这些基础上,从组织现代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上再提升,完成生态畜牧业产业链的构建。
5月28日,我们与上海消费扶贫联盟合作,我在一个牦牛牧场跟上海现场连线直播带货,两个小时就有近3000万元牦牛产品被认购。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在上海完成6000万元销售额。但目前,牦牛产品前端供应还存在问题,主要是没有人工补饲场所,受气候影响,牦牛没办法持续育肥。今年,我们开始在甘德县试点开展牦牛产值倍增计划,已经有4家合作社参与,在牦牛良种繁育、草饲料管理、种公牛养殖、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品牌打造等方面做了全面设计,通过产业链构建、草畜平衡和人工补饲,来保证市场稳定供应,让牦牛产值逐步提升;接下来两年,计划推广到甘德县36个合作社,让参与合作社都能实现收益倍增。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羊肚菌产业项目。在班玛县,有一个天然羊肚菌的生长地,受当地小气候影响,是彻底反季节生长的,其他省市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研究下来,觉得可以把这个产业做大,把羊肚菌发展成为当地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为此,我们找到国内建设最早、学科齐全、综合技术力量较强的食用菌专业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请他们帮助我们解决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人工栽培羊肚菌技术难题。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欣然答应,并派出强大的专家团队,从2019年10月开始多次到班玛县研究人工规模化种植羊肚菌的可行性。今年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试种羊肚菌的计划有所推迟,专家们还是抓紧时间在3月份赶赴青海果洛指导播种羊肚菌。终于,最早一批羊肚菌在今年6月中旬顺利出菇。今后,我们将考虑分期、分批推广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把它打造成增加当地百姓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
来自上海的农业专家在温棚中调研人工种植的羊肚菌
但果洛州第一大产业,我认为,应该还是文化旅游及其衍生产业。果洛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三江源地区本身有非常壮观的自然景观,还有像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雪山,天神“后花园”年宝玉则,有红军二、四方面军都走过的红军沟,有原始森林、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等等;文化上,有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史诗,有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其中非遗产品就不少,这些发展空间很大。但当地还缺乏配套完整的旅游服务保障,基础旅游设施还需要提升;文化经营人才和市场带头人才也严重不足。后续,我们希望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谋篇布局,把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带动起来。
我们有句话叫:“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就是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上海智慧、上海力量、上海温度传递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对此,我们将从长计议,在全力参与脱贫攻坚的同时,考虑好“后脱贫攻坚”时期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援青规划。规划既要有前瞻性,要符合当地实际,还要被当地人接受。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面上铺开,点上突破;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思考如何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当地农牧民走向小康生活。
由表及里提升百姓获得感
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果洛州是海拔最高的,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方,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1/3;果洛州总共有六个县,去年摘帽了一个县,今年4月,又摘帽了五个县。在这之前,六个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它也是单一民族比例最高的州,社会交往、交融程度比较低,社会发育程度也比较低。这些年,变化最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卫生事业方面提升也很明显。但人的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在今后十年也还是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在前三批的基础上,推动对口帮扶形式向精准帮扶转变,方式向组团式帮扶转变。
我们从过去注重硬件建设,到更加注重软件提升、信息化普及、网络构建以及与后方粘度提升等,并做全方位规划和支持。比如,果洛州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校舍建设,今年将在全州范围内全部完成,但还要再延伸。我们调研了一些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已经建得很好了,但是老师还是住平房,冬天取暖还要去烧牛粪。我说,房子盖得好,不一定是好学校,教师教得好,这个学校才是好学校。我们的关注点不仅在教师培养培训、教学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上,也要关注教师的基本保障上,体面的住宿就是基本保障,这样才能吸引好老师到高原上来。再比如,果洛州最好的州人民医院,设施设备条件还是很差,到目前为止,挂号、看病、化验、取药信息不能联网,是分离的,不像我们有完整的HIS系统。我们将持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能力提升方面加大投入。
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我们组织开展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服务。所谓“组团式服务”,举个例子,像果洛州人民医院,我们派了4个人,一把手院长和三位骨干医生;果洛民族高级中学也派了4个人,校长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骨干老师,有更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参与到对口支援和专业服务中来,既扩大了帮扶面,也使我们的帮扶更加精准。同时,我们通过发动社会力量盘活我们大后方丰富的社会资源,不断组织上海专家团赴果洛进行示范教学和义诊等;不断组织当地教师、医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到上海参加培训、交流、参访,促进了两地的交流、交往、交融。今年6月,我们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发动上海企业和爱心人士在果洛做一些小而美的项目,为保证项目规范实施,还有专业律师顾问团队参与,提供志愿服务。这也是一个创新。
我们谈到高原乡村振兴要在面上铺开、点上突破,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已经实施了不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原来在偏远牧区的牧民搬进了临近集镇的新社区,但光这样还不够,你要让他有活干,有事做,有收入,然后才能稳得住,否则他们又会回去。甘德县青珍乡协隆村是我的联点村,第一次去的时候看到,虽然每户都建有厕所,但没有一家用,都当做储物间。我与驻村第一书记商量后,做了大量工作,现在都启用了。所以我们谈乡村振兴、谈美丽乡村建设,当地百姓生活习惯和观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要从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再影响当地的生产习惯,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上海青”是一种上海精神
当地人管我们叫“上海青”,我们自己一直在用的公众号也叫“上海青”,叫得多了,这个称呼慢慢被赋予了很多寓意。在一次活动中,我跟青海省委领导说,从右往左读,就是“青海上”,这本身是一种缘分;“上海青”还是上海一个蔬菜品种的名字,是目前全国青菜品种里分布最广、种植量排第一的,寓意是到哪里都能生根。今年是援青十周年,我们正筹备为“上海青”设计一个LOGO。“上海青”本身有一份对口援建的“上海精神”融在里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对援青工作来说,要与高海拔斗争,要与稀薄空气斗争,还要做好与人斗争的准备,我们在后面加了一句话叫,越斗感情越好,越斗关系越融洽,确实是这样。总的来说,我把来果洛一年的实际工作归纳为“五好一高”,一是带好队伍,二是谋好规划,三是建好平台,四是用好资源,五是管好项目,六是提高效率。
我们团队的日常管理应该是历年来最严格的。中组部有一套考核标准,我们团队在青率、在岗率均在前列,我们的工作成效也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团队有30人,但分散在西宁和6个县,很难聚在一起。2019年刚一来,我们就启用了上海援青联络组的钉钉平台,借助科学工作方式来管理日常工作。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要求每天在平台上填写健康状况,要求每周量血压、测心率、测血氧浓度等,随时关注援青干部人才的身体状况。第四批入青后不久,青海省委组织部就要求每天早晚两次在钉钉平台上打卡,打卡地点会自动获取,显示你这个人在哪里,强化了日常管理。像会议学习、出差审批、工作总结、活动报名等等,所有工作生活情况都通过平台来操作。我们也经常在平台上召开视频会议,减少高原上的路途奔波。在线办公的效率是很高的,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很有帮助。
我们上半年构建了援青联络组的制度体系,完善了临时党支部的生活制度,明确了议事规则。前三批援青的相关制度也不少,但由于每批次人数不断增多,岗位职能都在调整中,没有形成制度体系。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已达到30人,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制度体系来管理。为此,我们制定了19项管理制度,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去规范执行工作,实行长效管理。
我们联络组还与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专门结对,并保持经常联系,每一名援青干部都至少结对两户人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在县里的援青干部是有要求的,最少一个人结对6户牧民,一对一的“结亲”。我们到主人家里,很多牧民不会说汉语,需要翻译。但有一条,你能感觉出当地农牧民,特别是牧民对党的政策,对我们援青干部是非常认可的。
果洛新貌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甘德县有一个17岁的藏族姑娘,叫东格措,去年12月底突发查出脑肿瘤,情况很紧急,是援青干部在结亲过程中发现的。我们帮她联系到华山医院脑外科,华山医院脑肿瘤诊治在全国甚至国际都是有名的,但是一床难求,有时候要排几个月的队。通过援青干部的连续协调,并与华山医院总院、西院、东院住院部反复沟通,争取到床位,到上海的第二天就住进医院,院长亲自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同时,通过上海红十字会捐赠解决了医疗费用困难,手术很成功。
在这个结亲过程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这样基础的社会细胞中,从他们家庭的基本状况中,可以了解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具体要怎么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要靠什么样的方式去落实;二来,这实际上是传递党的温暖的一种很具体方式,一家一户地跑,面对面跟牧民交流,带去慰问金、慰问品,必要时候捐资捐物,牧民的获得感是完全不一样的。通过结亲、结对,相互之间会建立深厚的感情,前几批援青干部在回上海之后,还会托我给结亲的家庭带去礼物。
站在全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这样的时间和历史窗口,我们充分感受到,上海大后方的支持力度比以前更大,我们第四批派的人最多,也更有力量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47)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