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平解放口述历史选编》前言
胡智勇
记忆容易消失,历史却不能忘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湖南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七十年前神州鼎革,金戈铁马,逐鹿中原,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运筹帷幄,英明决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决胜于千里之外,在中部大省湖南成功实施和平接管省级政权的第二个“北平模式”。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率绥靖公署、第一兵团3个军部9个师、保安师等约7.7万人,于8月4日通电全国,宣布脱离蒋介石集团和平起义。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城,受到十万民众的夹道欢迎。
湖南和平解放,创造了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的“长沙方式”,使湖南人民免遭一场战争浩劫,给予国民党反动政权以沉重打击,震撼了华南、东南、西南、西北的国民党残部,对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发表的经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的时评《湖南起义的意义》,对程潜、陈明仁起义和湖南和平解放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往事如风,韶光易逝。对于七十年前的那段历史,参与者多已作古,亲历者即使健在,也都已步入耄耋之年。绝大多数人,对于那段不曾经历过的辉煌历史,因时光的流逝,或许变得模糊甚至可能忘却。在湖南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之际,在炎黄子孙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全面走向伟大复兴之际,为了纪念、缅怀和再现那段辉煌的历史,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决定编辑出版这部口述历史著作,向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献礼。
湖南能够避免战火,和平解放,有果必有因。历史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得益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党的统一战线和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精心谋划以及正确领导。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发源于大革命时期,湖南是重要的发源地。它指导和促进了湖南的国共合作,使湖南成为全国农村革命高潮的中心。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在重庆遍访老乡、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乃至老对手,宣传党的政策,征求与倾听他们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这其中,即有与湖南老乡、“老长官”程潜的晤谈,劝程潜参加副总统的竞选,如能成功,可以主持和谈。如果不成功,也可以争取回湖南。这是毛泽东对这位湖南老乡实施统战法宝的第一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后,湖南省地下党组织根据党中央“要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有效地开展策反工作,瓦解敌人”的指示,在1949年1月成立统战策反小组,对程潜、陈明仁进行重点统战工作,湖南和平解放的统战工作全面展开。
1949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华北当面委托湘籍民主人士章士钊向程潜转达对他走和平道路的殷切期望。3月,章士钊在南京将毛泽东的期望转告给程潜。4月,北平国共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在《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特意指出:“凡愿停止战争,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的“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地方军事集团”即可按照“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签订地方性协定”。这为程潜、陈明仁指明了一条弃暗投明,站到人民一边来的光明道路。可以说,湖南和平解放,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我党统一战线战略方针、政策的巨大胜利。
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我党的统战思想,继承优良的统战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几十年来,统战工作在湖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兰香同志提出“要讲好湖南统战故事,宣扬湖南统战人物”。这是湖南省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新时代统战工作新任务、新特点的有力举措。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作为具有统战性、荣誉性和咨询性的省政府工作机构,挖掘历史材料,宣扬湖南重点统战人物,讲好湖南统战故事,宣传湖南的统战工作,责无旁贷。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无湘不成军”,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人物、湖南军队叱咤风云,声名显赫。因为湖南人的性格里有着悍直和韧性,有着吃苦和霸蛮的精神,绝不轻易言输。湖南是侵华日军的伤心之地。在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湖南人与日军打了整整七年,在全国的二十二场大战役之中,湖南打了六场:长沙一、二、三次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大家耳熟能详。七年里,进入湖南的日军死毙人数近二十万,占侵华日军阵亡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成了日军折戟之所。湖南人民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战后的湖南,在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内战的历史关头,是再次历经战争的灾难,还是避免战火迎来和平,湖南人民的生命财产是再度遭受毁灭还是得以保全,既是全社会所关注,也是党中央、毛主席所揪心的千钧之重。天佑湖南,饱受战火摧残、热爱和平期待和平的湖南人民是天,中国共产党是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天。民心所向,人间正道是沧桑。止戈为武,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湖南就宣布和平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其中起决定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军事斗争环境、统战工作的氛围究竟怎样?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前段时间,“今日头条”发表了题为《程潜谈湖南和平解放》的文章。文中记述20世纪60年代,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进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顺道看望程潜将军,恰好陈明仁、唐生智先生在一起,四位当年的亲历者聊起了湖南和平解放的旧事,程潜将军最后有些激动地说:“今天,我们大家心平气和地来看,湖南和平解放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环境下解放的呢?大兵压境,兵临城下,无路可走、不起义就灭亡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今天我要老老实实地讲,什么和平解放、和平起义,照我说啊,名曰起义,实则投降。”
这种表述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可能是一种新的认知。因此,不身居其位,不身临其境,不做全面的研究、分析,很难得到全面而详实可靠的答案。即使是当事之人,因时间、环境、心绪的不同,所表述出来的思想和细节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历史的研究者而言,我们需要做到尽可能细致,尽可能详实,尽可能全面,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收集历史信息、历史材料,以便让历史学者、文史读者能够结合材料和信息,分析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做全面的研究,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这样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才有可能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这部书的目的之一。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参议室、参事室成立之初,即接收安置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军政人物和老年知识分子,其中部分参事、馆员参与了湖南和平解放的全过程。因为这个原因,早在30年前,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就开始收集、研究湖南和平解放的历史资料,开展口述历史的整理工作。 1989年,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编辑完成了《潇湘黎明》一书,收录整理了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亲历者回忆录和有关文章62篇,另附录相关电报15件,计31万余字,并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印,作为内部印行本(湘新出准字1994第072号)。这部口述历史选编即是在《潇湘黎明》的基础上进行增补重编,在原书基础上,通过十余年时间的收集、整理、征集、考订,新收录文章53篇,计39万余字,共计70余万字,重新结集,公开出版。
我们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注重录用参事、馆员和名人、名家的文章,以回忆文章为主,突出史料和资料性。全书分为3个主题,即:程陈起义、造福桑梓;迎接黎明、建设政权;衡宝战役、进军 西南。文章内容主要包括:领导组织与参加湖南和平起义,领导发动衡宝战役,解放湖南全境的当事人、省政府参事、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亲历、亲见、亲闻的历史资料,以及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设新政权、保卫新政权的老同志回忆录。因此,这部口述历史选编的真实性和可信程度都比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正如原47军副军长郑波同志给我们来信中写到的那样,回忆文章的“内容与当时的事实相比较,只有遗漏与不足,绝无虚夸和不实之处。我现在写这篇稿子,也算是作了一个历史的交代。”
历史不容忘记。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对于湖南和平解放的那段风云历史,其实不乏详尽的记述和多样的表述形式。比如说前些年集全省之力出版的《湖湘文库》,就系统地收录了1948年至1951年间,湖南和平解放、接管建政时期的档案文献697件、附录资料15篇,约140万字,包含文件、电报、图表、报刊报道和回忆录、亲历记、自传等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这是难得的文献资料。在表现手法上,电影、电视剧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比如说《湖南和平起义》《黎明前的暗战》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演绎和还原了那段逝去的难忘岁月。
长沙国货陈列馆前的迎解队伍
然而,历史的研究需要严谨,更需要详尽而全面的历史信息和资料的支撑。尽管湖南和平起义的记述详多,表述多样,但我们想,在湖南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之际,在湖南统战工作开启新的征程之际,在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教育、追思历史、瞻仰伟人和革命先烈之际,我们推出这部口述历史选编,或许只是为广阔的森林增添了一抹新绿。但如果能为学者方家增添一些研究的新信息,能为湖南的统战宣传工作尽上一份绵薄之力,能被关注这一段历史的细心读者时常捧于手中、置于案头,则我们便可以欣欣而然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