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
推荐人:罗弦 王飞燕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播出于2021年2月12日,首次播出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2021年10月10日完结,共11期。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古今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通过对一部部传统文化典籍“当代价值”的内容挖掘,揭示出许多在当今时代“民用而不自知”的思想、美德与智慧,从而拉近了现代读书人与古代典籍之间的距离。
节目开播以来,众多网友在B站、抖音、微博、知乎、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当起了“自来水”,前两期节目拿下全网热搜超60个,视频播放量超2.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豆瓣开分9.4分。
第一期讲述的是《尚书》。“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典籍里的中国》在节目之中,利用古今穿梭的情节设置,由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越不同的朝代,拜访古之先贤。节目的开篇《尚书》为我们讲述的便是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流转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目所要传达的观点:“我们要敬书、爱书,更加要敬重那些曾经历经千难万险为我们保护下来这些智慧结晶的先贤们”。典籍传承是我们华夏子孙的责任,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精神永流传,那是因为总有人在这条路上用自己的生命开辟道路。
《典籍里的中国》第1期视频:撒贝宁倪大红化身“护书人”,穿越千年对话《尚书》
第二期《天工开物》。“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天工开物》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跨越百年的“世纪握手”,两位同为民生造福祉的科学家袁隆平与宋应星之间的“世纪会面”。如果说,《史记》为我们记录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传承的家国情怀,那么在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便是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骨脉之中用科技、用实用之学创造美好生活的进取精神。在节目中宋应星先生与袁隆平先生两位农学科学家在他们最为熟悉的稻田里相遇,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握手”,即“此书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干也”与“禾下乘凉梦”的相遇。因为他们的不断积累,让百姓掌握了实用之学,因为他们的创新进取,让百姓得以实现温饱。先贤的伟大不拘于高堂之上,也可以在乡野稻田。这一期节目向我们传递了华夏子孙为百姓谋福祉,继往开来、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典籍里的中国》第2期视频:撒贝宁李光洁隔空对话,演绎《天工开物》
第四期《本草纲目》。“大千世界,物各有性,性各有用,振纲分目,科学归类。”
节目第四期《本草纲目》,四百年后的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至明代拜访李时珍先生。
李时珍父子为贫苦百姓免费行医治病时偶遇了一场当地药商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他们无法对人参和桔梗做出正确辨别。李时珍发现在当时很多药商手中的药草书都已经是很多年前修订的,里面对于药物的记载已然不够详实。然而本草一书、关系重大,医学传承了千年,应当有后人对其整理编纂。于是他通过不断的走访收集民间散落的各类草药,历经了30年。终于完成了凡十六部,五十二卷,近一百九十万字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先生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我们展现了医者崇高的医德,值得我们后世铭记!
《典籍里的中国》第4期视频:《本草纲目》撒贝宁王劲松古今对话
·小编评价
《典籍里的中国》这部文史类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中,提供给当代读书人一个沉浸式的学习典籍的机会。“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拉近了现代读书人与晦涩典籍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效推动了典籍文化的数字化出版、影像式传播。小编呼吁大家更多地去关注古之先贤为我们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履行每一位当代读书人的责任与义务。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综合整理自百度,豆瓣,知乎,腾讯视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