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我校档案馆应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邀请,汤涛馆长赴贵州就开展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研究进行座谈调研。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副馆长王德玉,文史馆副馆长沈志明接待了汤涛一行。
座谈会上,王德玉书记对汤涛馆长的到来表示欢迎。他首先介绍了贵州文史馆开展“笔山书院与近代贵州”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笔山书院创建于1813年,位于滇黔桂交界处的兴义市,是贵州独特的文化教育现象。尤其在辛亥革命后,从书院涌现出一大批如王伯群、何应钦、王文华等杰出人才,他们分别登上贵州及至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教舞台。王书记希望双方能就“王伯群与笔山书院”等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
座谈会上,贵州省文史馆特地召集了部分文史馆员出席座谈会。馆员、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熊宗仁是国内较早研究王伯群的专家。他认为,笔山书院汇集了当时贵州的文化名流,从书院走出的学生对贵州乃至中国的近代史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对上海和贵州的教育,尤其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启蒙与发展贡献尤多。馆员、中国古代教育史专家谭佛佑回顾了早年师从我校张瑞璠教授的经历,期待双方能够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对于黔西南文化教育发展有更多的关注。馆员梁茂林认为,双方对于王伯群的研究各有侧重,华东师大的加入将大大增加王伯群研究的史料厚度和高度。文史专家厐思纯、贵州师大张羽琼教授和省文史馆部分处室负责人等畅谈了王伯群与笔山书院的渊源和研究的价值。
在座谈会上,汤涛馆长向王德玉书记召集座谈会表示感谢。他介绍了我校档案馆对大夏大学校史的研究以及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史料编研的现状。他说,王伯群先后担任华东师大前身之一的大夏大学董事长和校长,为大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尤其是1937年大夏大学西迁贵州以后,王伯群率领师生全力以赴,最后积劳成疾。他希望双方本着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拓展王伯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双方一致认为,今后将在适当时间继续举办研讨会,进一步交流王伯群研究以及“王伯群与笔山书院”的研究成果。
在座谈会之前,贵州省文史馆与我馆互赠史料。我馆并向文史馆赠送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等史料,文史馆赠送了部分馆员关于王伯群研究的史料。之后,档案馆实地参观考察了兴义市景家屯的王伯群故居和王伯群青少年就读的笔山书院旧址。
在贵州期间,档案馆还赴贵州师大档案馆进行学习,与该档案馆馆长姜萍教授等就档案管理与业务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贵州师大与大厦大学有一定的渊源,1941年,大夏大学的教育学院,受民国政府教育部指令,归并到贵州师大;1944年底,大夏大学转迁赤水,1946年夏返回上海时,其在贵阳的校舍移交贵州师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