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吉,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深媒体评论员、财经作家。近些年主要从事娱乐法、互联网法律、影视传媒领域的研究与实务工作。
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浙江卫视《今日评说》特约评论员。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副主任。执业12年,国内知名“娱乐法”律师。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委会委员。星引力基金创始合伙人。担任多家影视公司顾问与从事影视投资、制片工作。
已出版《在线革命》《数字时代的必修课》《互联网:一部概念史》《娱乐业的玩“法”》《弗兰肯斯坦的阴影:科幻电影套路》等13部著作。
谷雨
斜杠非油腻中年。
这是网络上所流传的杨吉的个人简介的第一句。很大概率上,这句话出自杨吉本人。话里的那一点点自谦、一点点自嘲以及一点点自负,像极了那个一边说着自己是“老天爷赏饭吃”,一边又默默践行着“比你优秀的人却比你更努力”的杨吉。
细想这句话,除了中年一词他实在还不够资格外,其他的倒也贴切。斜杠——“科班出身的法律人、半路出家的媒体人、乐在其中的教书人”,他在数重身份间行走得游刃有余;非油腻——网上那些关于油腻的释义——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遢不堪、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每一条都是杨吉的反义词,那个从来都不曾忘记自己本心的他,那个做到了知行结合的他,既不油也不腻。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适合的标签也许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数重身份,一份执着。他的事业疆域越来越宽,但人生秉性却毫无褪色。
在大学时代创办的杂志的发刊词中,他曾热血沸腾地发问:“摸摸胸口,你的理想是否走样?”这个问题,如今的他可以回答得响亮。
杂
2012年以后,关于杨吉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件事,变得很难概括和定义。那一年之前,他是接受了九年科班教育的法律人、是浙江大学的法学博士、是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的一名青年律师。
但这个单纯的身份,在那一年的10月,发生了转变。当时,浙江传媒学院辗转找到杨吉,问他是否有兴趣参加学校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一直觉得自己“好传媒这口饭”的杨吉,欣然答允。
他的欣然在于,浙传的垂青,像是青春岁月里念念不忘的初心,发出了最清澈的回响。“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杨吉只写了两栏,一是法律,二是新闻,不服从调剂。班主任担心他万一考不上该怎么办。杨吉的回答是,“那我宁愿重读”。
后来他如愿攻读法律,但梦想的另一半,镁光灯下,铜版纸上,他也从来都没有放弃。
大学时代,他就曾作为创办人之一,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主编了一本读书类杂志《立场》。
“我本身就非常喜欢读报刊杂志。”他的大学时代,刚好是杂志与报刊的黄金时代。国外的《时代》《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国内的《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甚至各类时尚杂志,都是他茶余饭后的最佳消遣。其中,《三联生活周刊》更是期期必买,期期必读的。除了同学老师外,舟山东路上卖杂志的老板和老板娘,可能是杨吉大学期间最常见到的人。
看杂志、办杂志,还写专栏。自本科时起,他就给《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金融报》《国际金融报》《青年参考报》《世界新闻报》等报刊投稿写专栏,并常常受出版社约稿写书评。
于是,尽管浙传的offer意味着他的人事关系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他也还是选择了接受。当然,他的律师生涯也并没有终止,在浙传的支持下,他的职业跑道横跨了辩护席与三尺讲台,穿梭期间,他始终是自如的。
前去采访的那一天,记者就有幸见识了杨教授神采飞扬的课堂。当天恰逢杨吉上午有课。在杭城最高气温已飙升到30摄氏度春末夏初,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第二教学楼南207教室里,学生们却并没有因为气温骤升而躁动不安,正专注地听着“男神老师”杨吉的演讲。
没错,就是演讲。杨吉的课堂从来没有传统上的“讲”,丰富的脸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活泼的语言组织,站在讲台上的杨吉,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强调重点时,杨吉会将有神的双眼睁得更大,语速则稍稍放慢;解释原因前,他会模仿学生的语言语调向自己发问。同时,杨吉会精心设计课程结构,讲课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常常是跳出课堂外又回到课堂内,从专业讲到行业,从行业到产业,从产业到商业,再从商业回到专业,他的课堂横向拓宽学生的传媒视野,纵向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
“干货满满又幽默诙谐”,是学生们对杨吉课堂的评价。这天上午的第一个45分钟,杨吉侧重于思维模型的点化,带领学生们领悟如何思考问题;第二个45分钟,则是运用生活化的例子讲解六度空间理论及其推论。杨吉的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犯困,大家都忙着记笔记,有时候又被老师“接地气”的举例与绘声绘色的比划逗得哈哈大笑。他的学生告诉记者,除了专业课,杨吉在全校开设的通识课同样长年位居学生自制的最受欢迎课程榜单前列。
在浙传,杨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的喜爱。来到浙传的第二年,他平行调入学校的文化与创意学院,成为该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创始人之一,而如今该专业已成为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特色专业。
于杨吉自己而言,2012年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之年,他在完成从律师到教师加律师的华丽蜕变外,还被邀请成为了央视《法律讲堂》的主讲人。站在央视的演播厅里,他的演讲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讲到”王安石变法“再到今年”文史版“特别节目”过年回家“,每一个主题下,杨吉都以睿智与温情串联起过去、评述着当下。
谈起走进央视的经历,再结合其2015年上半年访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的高校)他坦言:“说不清楚是哪里不一样,但确实有很大的触动,好像一下子打通了我认知上的任督二脉。”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平台,让杨吉的事业版图也进一步扩展。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杨吉解锁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媒体评论员、财经作家、影视制片人、首席战略官、企业法律与媒体策略顾问……广泛的阅读与丰富的兴趣回馈了他的事业轨迹,斜杠成为了他人生的标签。
融
以赛亚·柏林曾将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刺猬型,一类是狐狸型。刺猬之道,一以贯之;狐狸“狡诈”,性喜多方。在杨吉的自我评价里,他是这两种类型的综合体:“首先要像刺猬般专注于某一领域,而在你所专注的领域里,需要有狐狸型的手法和人格,面对不同问题用不同方法去解决。”
因此,在他的数条职业斜杠之下,是九年法学专业训练培养出来的理性、敏捷与思辨,也是最初的梦想合二为一的融会与贯通。
九年的学术训练,让法律的思维成为了他生命的底色。即便在涉足其他行业时,也保证了其既有的纯色。在那些作为律师出庭的日子里,他常常会在课堂上的白衬衫外加一件灰色或者黑色的西装外套,课堂上阳光亲切的杨老师变成了法庭上冷静沉着的杨律师。法庭上原告与被告间的来回质证中,杨吉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声音清晰且洪亮,逻辑缜密地逐条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证据。
对法律,他有着至始至终的敬畏感。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杨吉有只蓝色的杯子,这只杯子已经伴随了他四年,占了他目前律师生涯的三分之一。这是杨吉那年前往美国访学时在联邦最高法院买的。杯子本身不值多少钱,但这个杯子会让杨吉想到他第一次到访联邦最高法院时的心情,“看到面前的九个大法官席位,整个人肃然起敬”。
法律讲究缜密的逻辑与理性的语言,这样的讲究延续到他的媒体人身份中,“法律就好像一根绳带,松了就会去绑绑紧,避免了传媒人天马行空地扩散出去之后收不回。”
比如对此前引爆舆论场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在杨吉的评论中,他连续问了数个问题:假学位不是以一人欺骗之能就能行欺骗之实的,翟天临是如何顺利地取得这一学位的?整个监督机制是否出问题?我们是否要把所有的板都打在翟天临的身上?以及,翟天临已经这样了,我们是否要给其他年轻人回转的余地呢?与如今绝大部分自媒体的煽动性与博眼球不同,他的思考中始终存在着一条线索,抽丝剥茧,层层递进。
而对备受社会关注的童模被母亲虐待的事件,他也在短短的半小时里,就给出了自己的立场:“公众对妞妞的关心、关注,表达了多数人善良的美德与正义的价值。然而,人们对妞妞母亲不当行为的苛责之后,有一个共识、一个担忧和一个建议是需要被指出,并进行强调的。一个共识,即母亲行为不当但尚不构成违法犯罪,要严格区分道德批判与法律审判,避免网络暴力的出现;一个担忧,不排除现实中存在若干个‘妞妞母亲’,出于不同原因在过多地消费孩子的纯真,而忽略儿童在这个阶段本该有的学习与教育。我们需要反思,公共领域一味强调‘财富英雄’,一味报道‘网红经济’,是不是会更多误导部分家长?一个建议,希望完善相关法律,从制度上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他的法律人思维甚至渗透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元弘资本的董事长孟宏亮就曾切身感受过。当时,孟宏亮希望能将《大围涂》改编成影视剧,影视剧的改编涉及协议起草、项目发起、各方权责等多项事务,故而孟宏亮邀请身为娱乐法专家又是影视制片人的杨吉一同前往,听取合作伙伴的方案。听完之后不久,孟宏亮就收到了杨吉发来的一份书面参考意见。“他真的非常高效,而且这种书面意识就是典型的法律人思维,在传媒领域不多见。”孟宏亮如是评价。
他的多重身份之间也常有直接的融合,甚至对于自己的学生,这样的身份也往往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实践机会,让浙传的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人生的宝贵一课。今年3月末,杨吉就组织支持了一场辩论赛,这个由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学院联合举办的三场辩论交流赛,吸引了众多关注。律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锋,分外精彩。面对有着强大逻辑思辨能力的律师们,学生代表们在赛前做足了准备,在辩论中思路清晰,应变敏捷,语言表达也不逊色。学生们都很感谢杨吉提供的这个机会,让他们近距离领略了法律人的专业风采,同时学习到了不少法律知识。
事实上,不仅是多重事业之间的交互共通,杨吉的生活也早已与工作融为一体。至今已著书十三本的他,一直保持着通过阅读大量输入的习惯,采访之日是当月的上旬,但杨吉说他的枕边放着的已是本月的第二本和第三本书——威廉·曼彻斯特的《总统之死》和罗伯特·A.卡洛的《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他还特别提了一句,把这两套书串起来读,能发现历史中那些隐藏的重大细节,和参详当前启发思考的些许枝节。而无论街头巷尾,抑或人声鼎沸,有书、有电脑甚至哪怕只要有手机,他也随时可以投入阅读或者工作的专注状态。
潮
杨吉很潮。复古金丝黑框圆眼镜,一丝不苟的发型,永远都展示着“风格”二字的穿着搭配,让他看起来很有“男神范儿”,这一点,即便是他那些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也都不会否认。
坚持多年的健身习惯,让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每天,忙完工作后,痛快地游泳1000米,是他最放松也最期待的时刻。
运动、跨界、自律、专业、时尚……这些构成他生活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几乎就是当下最潮的青年人该有的模样。而他的潮,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核的思想。
“文以载道,文章要写出你的观点。每篇文章不管是轻飘飘的或是硬邦邦的,背后都蕴藏着作者的价值观和其所持的最基本的立场。”他将自己在大学里所创办的杂志取名为《立场》,就是希望这本杂志不是用来无病呻吟的,而是要观点鲜明,哪怕观点并不那么十分正确。
这其实是他的另一种潮——敢于勇立潮头的潮,敢于表达真我的潮。他向记者距离说,对于评论,他一直坚持着五个“度”:“第一是尺度。遣词造句需要尺度,评论节点也要把握尺度,评论时间有限,无法面面俱到;第二是高度。要思考的是事件背后折射的问题;第三是温度。评论要起到劝人向善、向好的作用;第四是锐度。要戳中问题的关键之处。第五是角度。切忌人云亦云,要选择角度体现专业性。”
即便是对他所创办的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他的定位也是“潮”。位于钱江新城的高德置地广场的京师杭州,与市政府、城市阳台、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大剧院等杭州新地标为邻。站在律所的窗前,可听钱塘潮起,看日月同辉。
时尚、年轻、创意,潮的定位贯穿在律所的外在布置与内在运行之中。
走进京师杭州,推门而入,沿着通道往前,依次是商务会谈区、茶歇休息区、读书学习区三个开放式的区域,风格简约现代。左转进入律所文化长廊,左边是党建墙,右边为所建墙。两面墙的底部都用了几个图标,简单明了地展示了各自的发展历程。左边是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天安门,再现了党自一大以来的足迹。右边则画了北京与杭州的地标建筑,象征着律所从北京总部经过1000多公里来到杭州。这样的巧思即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又能体现了青春的昂扬。
“我们这里还有一面网红打卡墙”,杨吉向杭商传媒记者介绍道。9个大小不一的白色立体方块贴于黑色墙面上,仔细一看,这些块状物就像是一本本未被打开的书,上面有红底白字的“京师”之印,还有瘦金体写成的“杭州”二字,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将律所的文化底蕴与杭州的地域特色展露无遗。
在他的带动之下,京师杭州也是个超人汇集的地方。“我们的律师都很年轻,主要的业务也是影视娱乐法务、互联网金融、数据合规、电子商务等较为前沿的法律服务领域。”与开放式的物理空间相对应,律所采取的是互联网扁平化管理思维。
更值一提的是,包括杨吉在内的京师杭州三位创始人,都是跨界的好手,都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对此,杨吉这样解释:“一个律师需要具备讲清楚自己专业的能力,上电视不是为了出镜,而是律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做好法治传播。这样,才能在行业中更具有识别度、能见度。京师杭州目前尚为年轻,要想发展为综合性大所,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借助媒体平台,融合媒体特点,在规范性的基础上展现专业性,让这种新潮的声音变得铿锵有力。”或许,这也是京师杭州“潮”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吧。
一种调性,多面人生。身为探寻真相的法律人、传播真知的媒体人、传授真理的教书人,如今的杨吉可以坚定地回答大学时代的自己——不管演绎着多少种人生,理想从未走样。(部分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