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慰祖:北京市政协常委、社法委副主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一级巡视员,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清华大学校友会文创专委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化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
宋慰祖委员大学毕业合影。
我是一名典型的工科男。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湿法冶金与核化工专业。大学五年61门课程都是与物质结构、量子化学、萃取技术相关的理工课程,唯一的文科课程就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了。但我的骨子里却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大部分课余时间我都用来阅读小说和踏勘文物古迹。下面这张照片就是1981年五四青年节那天,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的我,带领班上的同学到八达岭长城探访时留下的照片。
八达岭长城留影,中间为宋慰祖委员。
在这些调研走访寻觅活动中,我结识了一批有着相同爱好的同学。1981年,在校学生会主席林炎志学长的支持下,我们在清华大学学生会中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史地协会”,我当选为会长。协会的同学们热情高、干劲足,我们针对清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想了解北京的状况,创办了“北京历史地理讲座”。在学生会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到北京大学拜访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侯先生当年已经70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在家里接待了我们,拿出了他珍藏的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地图,给我们这些不到20岁的学生讲北京城的由来,讲北京城的古迹文化。并欣然答应我们的邀请,来清华大学为学生举办主题为“历史上的北京城”的讲座。我们拜访吴良镛先生,听他讲北京城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话题。跨界的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1981年夏秋之交,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的李燕杰老师来校举办“红楼美学”讲座。李先生幽默风趣地讲授了《红楼梦》中的美学:人物名称的对仗,对园林设计、人物服装、房屋陈设的描述,包括红楼饮食中的美学思想。他特别介绍了在香山黄叶村发现曹雪芹旧居的经过。作为一名《红楼梦》迷,我第一次感觉到名著的作者离我们如此之近。
大学生活是美好而短暂的,史地协会也因学生会换届而于1982年底解散了。但对我而言却是人生路上不可磨灭的经历。这一经历竟会对我日后加入民盟,担任政协委员并建言资政打下了基础。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2001年我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担任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这一年我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而我所在的民盟科技支部的主委就是侯仁之先生的学生朱祖希先生。我跟着朱先生参加了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城老城保护与人文奥运”的课题调研。
曹雪芹旧居(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拆除前。(图片来自网络。)
2002年我接任民盟科技支部主委,2006年我担任北京市崇文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在担任区政协委员伊始,原民盟崇文区工委主委王金钟先生交办给我一件任务:继续推进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复建工作。历史轮回,又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的故事。我迅速阅读王主委交付我的资料,惊讶地发现,198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张书才先生在清朝档案中发现了雍正七年的一份《刑部致内务府移会》,方知曹雪芹竟是我的邻居,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那座我从小常去的院落(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那座进大门通道上左手立着“端方正直”四扇屏的院子,竟是写红楼梦的地方!回想1999年广安大街扩路时故居被拆除的情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就是一座陈旧的已经落伍的对门老院子,它竟是我崇拜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
我继续研读这些资料,并请教正在修崇文地方志的老父亲。他为我提供了《乾隆京城全图》,绘制的十七间半位置竟然分毫不差。再读红楼,细品内容描述,《红楼梦》中出现了太多我熟悉的地方:兴隆街花市、卧佛寺,还有那些从小接触的手工艺品景泰蓝、玉雕、绒花绒鸟、曹氏风筝等。于是我提交了我的第一份政协提案《弘扬中华文化 尽快复建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我也未曾料到,这个提案从我任崇文区政协委员到北京市政协委员,一提竟提了15年。
宋慰祖委员为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复建奠基铲下了第一锹土。
2019年,拆除已经20年的曹雪芹故居在红学专家和政协委员的坚持不懈推动下,经过市区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多方努力,正式开始复建。当年1月23日上午,我为曹雪芹故居复建奠基铲下了第一锹土。我百感交集,一名工科生,因为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的影响,业余研究文化历史,有幸成为政协委员,履责尽责、持之以恒,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深感欣慰。也更加怀念我的大学时代。(约稿人贾元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