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8日召开的潮侨潮商座谈会上,市委书记何晓军关于潮州文化的论述在社会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对这一番论述有什么感想?潮州文化未来之路该如何走?本报邀请多位文史学者,围绕潮州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等方面作进一步阐述,并为潮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坚平:
潮州传统工艺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在潮侨潮商座谈会上,市委书记何晓军指出,潮州文化特色鲜明,民间艺术百花齐放,传统工艺巧夺天工,文化习俗特别讲究,有“中华文明活化石”之称。对此,从事潮州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多年的杨坚平深有体会,他认为,潮州传统工艺博大精深,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例如潮绣这种传统工艺,就极具地方特色。第一个特点是潮绣的用料比全国其他任何地方绣种的用料都多,有丝线、人造丝线、各种垫高立体的棉线,还有棉花、纸丁、甚至鸟的羽毛等。第二是潮绣的技艺工种非常多,总结起来为铺、钉、垫、缀。第三是潮绣绣种特别多,有人造丝线绣、双面绣、蚕丝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头发绣、珠绣等。
杨坚平介绍,在他的潮州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里,有3000多件藏品,涵盖了潮州八大工艺门类30多个品种。“何书记曾同我探讨潮州木雕鼎盛时期的木雕孤品,足见他知识之广博和对潮州文化深有研究,令我感到佩服。在座谈会上,何书记大谈潮州文化,也进一步看出他对潮州文化的热爱,而且对潮州的文化理解得非常透彻。”
杨坚平说,他曾在泰国居住四年,参与建造中国式汉佛寺,也去过海外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接触了成千上万的潮籍华侨,发现他们都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许多海外潮人虽身在异国,但在文化上依然有强烈的民族认同。他们经历过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刻苦,对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富强的社会深感欣慰,也为潮州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自豪。“何书记对于潮州文化的论述,令人感动,增强了海外潮人对潮州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激发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情怀。”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榕青:
突破政区界限加强“文化区域”交流协作
日前我市召开的潮侨潮商座谈会上,何晓军书记指出,“潮州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体系,始终保持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基调,长期与本地土著文化、近代南洋文化等交融碰撞,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潮人下南洋走向海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榕青认为,这是对潮州文化一个高屋建瓴且准确透彻的定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潮州文化既保留了本土的优秀因素,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
“何书记讲到,潮州将以行动擦亮潮州文化金名片,打造世界潮人寻根地,为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凝聚更大力量。”吴榕青说,建设新时代的潮州古城,海外潮人、海内潮商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海外侨胞心系桑梓,长期以来为祖国家乡作出了卓越贡献。以重教兴学为例,清末民初及改革开放以来,是潮侨潮商热心乡邦公益事业的两个高潮。如1922年“八二”风灾,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的前身)几乎夷为平地,后来基本上靠旅外侨胞与旅沪潮商等捐资重建起来。
谈及潮州文化,吴榕青特别提到“文化区域”概念。吴榕青借用人类学及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域”概念,对潮州及闽南地区历史以来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因素进行考察。他说,追溯秦汉以前的地理,从唐代杜佑的《通典》至唐宋时期的地理总志,都把潮州划为“古闽越地”(或“七闽地”),而非“百越(南越)地”。早在商周时期,粤东、闽南大地(古揭阳地),就存在一种特征鲜明、风格独特的考古学文化——浮滨文化。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饶平县浮滨区塔仔金山、联饶区顶大埔山两个地点,清理发掘了21座竖穴墓,第一次将其作为考古文化类型来命名。其分布的区域在韩江、榕江、九龙江、晋江等地跨闽粤两省河流流域,发现的遗址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处之多。有学者认为,对于潮汕地区而言,这是华夏文化与本土文化首次融合的结果和见证。
“有意思的是,浮滨文化分布区域,刚好与今天闽粤间闽南语的分布区域基本重叠。”吴榕青说,潮州与闽南在“文化区域”上的同一性,并非仅仅是各种文化因素传播的结果,也存在共同文化渊源的因缘。就文化因素的传播而言,既有闽南向潮州传播的情形,同时也存在潮州向闽南传播的迹象。如在戏剧方面,明代潮调(今潮剧的前身)《金花女》和《苏六娘·桃花过渡》,就传播到泉州、漳州乃至台湾。由于地缘与血缘的亲近,没有哪两个分属不同省份的地区,能够像闽南和潮州一样,富有那么多共同或接近的文化因素。从文化最主要特质之一的方言来看,潮州话早已被语言学家乃至大众公认属于闽南语而非广东话,不受“广东”或“岭南”名词的影响。所以,若单从“文化区域”概念出发,潮州即不属于岭南“文化区域”,“潮州—闽南”应视为共同“文化区域”。
有鉴于此,吴榕青建议,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潮州可突破固有的政区界限,加强“文化区域”间的交流协作,促进“文化区域”间的共同发展。
文史学者陈贤武:
培养研究潮学创新人才发掘保护传承潮州文化
“何书记提出的‘潮州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体系’等观点,我觉得是比较中肯的。潮州是一座精致之城,无论是精妙典雅的工艺、精美别致的饮食,还是精良细致的生活、精耕致远的事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堪称‘美的典范’。”对潮州文化的形成,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文史学者陈贤武也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潮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分支,是一种由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长期互相交融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它植根于潮州本土,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拥有重要影响力。
陈贤武介绍,岭南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板块,即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州文化。潮州文化是一个泛地域概念,从行政区域来看,潮州文化覆盖广义的潮汕地区。人类活动历史久远,南澳象山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以上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距今6000—5500年,在本地区发掘和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更多。这些遗址因为有大量的贝壳堆积被称为贝丘遗址,以潮安陈桥文化遗址最有代表性。其中,陈桥遗址、“浮滨文化”的发掘发现,都体现一种面貌独特的土著文化。“公元413年,义安郡建置,是粤东第一个置郡地区。590年,义安改置潮州。晋唐以后,随着移民大量进入,加上以韩愈为代表的历代官员不遗余力地推行儒家教化,中华主流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但本土文化不绝如缕。于是,潮州文化便呈现出农耕与海洋、移民与本土等诸多文化交织共存、杂驳纷陈的格局。”
陈贤武说,中原文化对潮州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唐代韩愈被贬潮州,奠定了潮州文化的儒学底色;二是宋代理学兴起,来潮任职的官员大兴儒学,朱熹也曾莅潮,都有力推动教育与学术发展,遂有“海滨邹鲁”美誉;三是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潮州是心学的重要传播地,产生了以薛侃为首的“潮州学派”之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潮人接受,逐渐养成潮人讲求实际、注重实践的文化品格。
“潮人下南洋,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壮举,其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移民时间跨度之长(从目前史料看,隋唐已有记载),世间少见。”陈贤武表示,众多潮人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之谓,人数差不多占了海外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海外潮人将本乡本土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带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由于潮人的不断拓殖迁徙,潮州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元素,渐渐形成了潮州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特质。
改革开放后,潮州文化更得到迅猛发展。在越来越快的全球化进程和文化多元观念影响下,1980年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应运而生。通过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散居全世界的潮人,越来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更加自觉地体认文化意义上的潮州。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陈贤武说,这一俗语,隐约透露着潮州人对自身文化底蕴的自信,也能在对抗全球同质化中起到示范作用。他建议,潮州在抓住战略机遇,拥抱大文旅时代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好潮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培养更多的潮学研究和传播的创新人才,通过组织编纂《潮州大典》,整理保护地方文献等,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潮州文化,加强潮州历史文化研究。
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
推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
“何晓军书记在潮侨潮商座谈会上热情洋溢的讲话,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潮州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的重视,也希望通过弘扬潮州文化推动潮州经济的繁荣发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如是说。
李炳炎介绍,近一百多年来,潮州经历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今天这三个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朝代更替后,在潮商的促进下,潮州进入近代化建设阶段,潮州传统文化、工艺美术、山水园林、屋宇祠堂等得到空前发展,为我们留下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如今天古城道路的格局大多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老一辈通过修志和撰写文史资料为我们保存了又一笔难得的文化财富,让历史得以延续。今天,我们经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潮州文化也得到传承发展,特别是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潮州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潮州如何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李炳炎认为,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艺术复兴推动经济发展。潮州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创造一个文化高峰,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继续解放思想,发扬创业精神,重视商业的文化价值和企业家的自身情操,又要融合外来文化,在创新中超越历史和自身。潮州需要出现像饶宗颐、陈伟南这样的人物,经过努力彻底改变潮州经济落后的局面。同时,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营商创业环境,吸引海外潮人回归故里,在潮州找到创业的机会,重构海外潮人的血缘、地缘、业缘紧密关系。在文化上,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保护到位,城市文脉独特,全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新潮州,把潮州侨乡建设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可居可游优质城市。
文/潮州日报记者李欢欢李灿霞丁玫郑新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