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科和理科是伪概念,建议取消文理分科

文科和理科是伪概念,建议取消文理分科

文科和理科是伪概念,建议取消文理分科中国的高考,形式上一直在改革,这折腾的背后,我认为都是因为“文科和理科是伪概念”,所以不管怎么改,都没有改到根本上。高考摄影高考摄影高考摄影中国

中国的高考,形式上一直在改革,这折腾的背后,我认为都是因为“文科和理科是伪概念”,所以不管怎么改,都没有改到根本上。

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指

高考摄影

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指_文史类是什么意思

高考摄影

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是指

高考摄影

中国的高考情况大致如下:

1952年起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结束了以前分区或分校招生的历史。考试科目趋于统一,不论报考何种科系,考试科目统一为政治常识、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外史地、外国语8门,报考体育、音乐、美术科系须加试相关科目。对考试成绩的计算,遵守各个系科的不同要求,实行三种不同的方法。

1954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理科、工科、卫生科、农科、林科,其专业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7科。第二类包括文科、政治科、财经科、体育、艺术科,其专业考试科目有政治常识、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5科,其中,音、体、美、戏剧等科系加试专业课,财经类加试数学。

1955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理工科,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第二类包括医科和农科,考试科目有语文、政治、达尔文主义基础、化学、物理。第三类为文史政法财经科,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

1964年高考科目又改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第二类为文史类,考试科目有语文、政治、历史、外语、哲学,财经类加试数学。

1966年至1976年取消高考入学考试。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分别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考试科目分2类:第一类为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5科。第二类为文科类,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5科。报考外语专业需加试外语。

1978年以后恢复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和阅卷。科目分2类:第一类为理工农医类,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6科。第二类为文科类(哲学、外语专业),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外语6科。

1978年,外语考试分数不计入总分,作为录取的参考,没有学过外语的可以免试;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除笔试外必须进行口试,外语笔试计入总分,数学为参考分。1979年,报考重点院校的考生,其外语考试成绩按考试分数的10%计入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不计入总分,作为参考分。1981年外语成绩按50%计入总分,1982年按70%计入总分。1983年起,外语考试成绩全部计入总分。

1981年至1990年,考试科目仍分两类:理科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7科。生物考试成绩1981年按30%计入总分,1982年按50%计入总分,1986年以后按70%计入总分。文科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6科。

1990年,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高中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克服文理偏科现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并决定从1990年起有计划地在全国逐步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1985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行高中会考基础上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1987年,上海在完成高中毕业会考试行的基础上,开始实行“3+1”方案,也称“上海方案”,即“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为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六个科目中的任何一门,为选考科目。

1990年,在总结上海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就高考考试科目设置提出了四组方案:第一组为政治、语文、历史、外语;第二组为数学、语文、物理、外语;第三组为数学、化学、生物、外语;第四组为数学、语文、地理、外语。由于此方案在湖南、云南、海南三地开展试点探索,因此又被称为“三南方案”。虽然有美好的期望,但从“上海方案”和“三南方案”的实施结果来看,纠正偏科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992年,提出将高考科目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类,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政治与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该方案又被称为“3+2”方案。相比较而言,“3+2”方案更好地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14年,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不分文理科”。在此轮高考改革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从固定的文理分科,到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高中开展选课走班等,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同年,作为改革试点省市的浙江和上海明确了“调整统一高考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浙江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为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上海考试科目为必考科目和等级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等级考科目为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从浙江和上海改革试点的情况看,不分文理科考试实施顺利,自由交叉选择比例很高,第一批改革省市初战告捷。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市开始实施改革,高考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等级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等级考科目为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考生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考试,这就是大家俗称的“3+3”模式。

2018年,第三批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开始实施改革,高考考试科目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考生须从历史、物理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参加考试,大家俗称的“3+1+2”模式。除了新疆和西藏之外剩余的15个省,分别在2021年和2022年,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1+2”模式。

我是1993年在云南参加高考的,从“三南”方案中又改回“小文”、“小理”的模式,是相对于之前的“大文”、“大理”而言。我学的是理科,一直到高三下学期,才敲定不考政治。后来又不断地折腾,折腾到现在仍然在折腾,这折腾的背后都因为没有折腾到根本上,没有认识到“文科和理科是伪概念”,所以再怎么折腾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是指

我的高考准考证

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指

我的高考考试科目

文史类是指_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什么意思

儿子的高考考试科目

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是指

云南现在的成绩通知单

目前多数的教育家、学者及部分教师、家长对文理分科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文理分科让学理科的学生不再学习政治、历史、地理,更少阅读文学经典等,使理科生知识面偏窄,致使缺乏人文精神,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而同时这也导致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的陌生,不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导致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缺乏。另外,因为文理科的数学试题不一样,文科比理科难度小,涉及的知识点少,要求低,导致文理科学生的数学素能也不均衡。综上所述,文理分科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部分人甚至指出文理分科将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造成负面影响,将其视为大毒瘤。

要根本的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现,在我的思想观念中,大致是这样的:

我给“科学”下一个广义的定义:研究一定对象的知识体系是学科,即研究某一“科”的“学”叫“学科”。一切学科的总称是科学,即研究“学”的“科”叫“科学”。

那么,科学便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很多学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主要包括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此外还有很多交叉学科,如军事、测绘、计算机、心理学等。

既然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世界上的基本规律也因此有自然科学的规律,社会科学的规律,人文科学的规律。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因此,哲学是研究各个专门学科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的科学定义,逻辑科学推理,规律的普适性等。也因此,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是普遍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律,普遍的实事求是,诸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智慧之学,哲学主要内容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结概括。

因此曾有人把哲学概括为“科学中的科学”;或曰:总领科学的科学。意指哲学所发现与研究出的正确的完整的规律,既能涵盖自然科学规律的研究,也能包含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规律的研究的内容。

这个关系在2000多年前先秦的《道德经》中就有一定的体现了,《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现在常常念叨的“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等名句都是出自《道德经》。

易中天老师也说:要说清楚什么是道,必须先说清楚什么是德,德是什么呢?德的甲骨文是一只眼睛在看路,一只眼睛在看路看下来是什么结果呢?直,一只眼睛看路是直的,所以“德”这个字还有三种写法,一个是双人旁加一个直“徝”,第二个写法直在上面,下面一个心“惪”,第三种写法,双人旁,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憄”。所以“德”这个字在古代可以念“直”,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当时读音是一样的。德的第一个意思是“直”,第二个意思是“得”,也是“得到”的意思,也就是说“德”是从“道”那里得到的真理,真理是直的,这真理从哪儿来的?从路上看来的,什么路呢?天下最大的路“道”,所以“德”是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道”是能够给“德”得到的东西。

按照上面这些解释和讨论,“道”是具体存在的路,引申为做一件事的一套方法、策略和准则,如剑道、棋道、茶道、盗亦有道等。“德”是在道上走“得道”的真理,是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按照现在的观念,科学就是要探索出万事万物背后运行的规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所有规律。研究某一特定规律的就是特定的学科,研究所有特定规律的规律就是哲学,即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规律只能有两个层次,所以哲学是最高的精神活动,此处的规律包括所有的定理、公理、公式、效应、法则等等。

按照以上的解释,剑道是研究剑的规律,棋道是研究棋的规律,茶道是研究茶的规律,盗亦有道就是盗贼也有做盗贼的一套准则。研究剑道、棋道、茶道这些特定规律的普遍性,“得到”的规律就是“德”,德就是哲学。

在禅宗发展的过程中,神秀作偈云: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则更高明一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也类似的凑几句:

文科不是科,

理科亦非学,

本来无文理,

何必要分科。

按照以上的讨论,“文科”和“理科”确实就是伪概念,因为哲学直接统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种科学中的每一种都含着“文科”和“理科”,如果把科学分为“文科”和“理科”,那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整出那么多折腾来,直接将高考统一如下:

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200分。

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200分。

人文科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200分。

外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任选。150分。

总分:750分。

按以上的方案弄,形式上就固定统一了,就再也不折腾了,内容却需要根据科学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在方案设置中,为什么没有哲学呢?因为哲学就蕴藏在所有学科中,可谓是“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了!更主要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是指_什么叫文史类

都希望高考“一举夺魁”

文史类是指_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什么意思

都希望高考“一举夺魁”

文史类是什么意思_什么叫文史类_文史类是指

都希望高考“一举夺魁”

这其实很简单的事情,被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搞得很复杂!

上一篇: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文科大学
下一篇: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原中央文史馆馆长 萧乾夫妇与著名作家、纯文学出版社创始人 林海音 彩色合照 老照片一张 HXTX313475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