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圣军文史 || 洼里系列——泰山道里记跋

圣军文史 || 洼里系列——泰山道里记跋

圣军文史 || 洼里系列——泰山道里记跋泰山掌故,古有《泰山记》,其亡已久。至明始有《泰山志》,为吴伯朋所辑。后查志隆易名《岱史》,历城刘敕增修之。基书分类杂陈,率多挂漏,未称完善。

征信文化_文史征信_征信文章

圣君文史

征信文章_文史征信_征信文化

洼里系列

——泰山道里记跋

梁圣军

泰山道里记跋

聂学文

泰山掌故,古有《泰山记》,其亡已久。至明始有《泰山志》,为吴伯朋所辑。后查志隆易名《岱史》,历城刘敕增修之。基书分类杂陈,率多挂漏,未称完善。

吾叔祖剑光,性嗜山水,遍览名胜,搜讨金石之文,阅三十年成一书,名曰《泰山道里记》。凡诸记载所未详,而尤当特书者,如:石经峪刻《金刚经》,据徂徕刻后辩为北齐王冠军书;唐《纪泰山铭》下截剥落,叶彬补书百八字;宋《述功德铭》磨勒岱巅,鑱毁原碑,字犹存;介邱岩、分水溪及古明堂,均失核蓄疑;又肃然山、奉高城、季札子墓与白骡冢,俱误指其地;汶、泮、三溪诸水皆牵混源流;岱背琨瑞、灵岩诸山,因隶他县而未录。叔祖逐加考验,折衷群书,辩讹补缺,征信确凿,以路为纲,殊简括有法。稿成见示,读之而有叹焉!

盖叔祖尝留心经世之学,今且终老乡里,杖履遍山谷,仅借此消岁月,以娱其志,而年已逾五十矣。书之传不传,非所计也。

乾隆丙戍(1766)正月既望,学文敬跋。

征信文章_征信文化_文史征信

明永乐初,聂氏祖先是羽林军从南京迁来,聂成兄弟三人,长支居历城,次支居泰安洼里,三居齐河。洼里有聂家祠堂,是小王、北仇等附近村庄聂姓的祖祠。对聂家的族源,有人曾专门去聂家的老家齐河县调查过。最早考证祖先的是聂法的儿子聂学文,这是科举中第后的需要。

关于聂学文,家谱中记载:“法子,十三世学文字锦中。乾隆庚辰(1760)恩科举人。文魁。信好学,忘食忘忧。”《重修泰安县志·功名·举人》载:聂学文,乾隆庚辰(1760)恩科。《聂氏祖谱》记载,泰安府县志有同样的记载。著名的泰山志书《泰山道里记》上有聂学文写的序言,称作者聂鈫为祖叔。

聂学文1760年中举,是洼里历史上科举的最早的举人成绩。文魁意思就是文章魁首。俗谓主文之星为文星和魁星。清代乡试考场设于各省称贡院,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九月放榜时值金秋桂花盛开,称桂花榜。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至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朝廷颁给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和旗杆。

举人中举后朝廷给十二两银子立旗杆。根据明朝万历《泰安州志》记载,当时朝廷的规定,“历科举人车价银十六两,进士举人牌坊…银三十两。”举人是一种官绅身份,不纳粮不纳税。不同于现在家家可以在节假日挂国旗,官宦人家旗杆就是一种象征,一种资格,一种威望。洼里能立旗杆的人家不多见,只有清末王家一个举人树了旗杆。

《泰山道里记》载他为其写的序文,能找到的聂学文唯一的遗文。聂鈫,字剑光,父亲是《泰安县志》有传的聂宗望。聂鈫是清乾隆年间杰出的泰山学者,著作《泰山道里记》是历史上最简明雅洁的泰山志书。泰山学者唐仲冕曾为其赋诗:“剑光老人金石癖,毡椎常随几两屐。年望荣期目几眚(shěng,眼睛生翳),岱下碑版手不释。泰山神君怜其勤,来献千载上物供蒐择。”当时的学者钱大昕为《泰山道里记》作序,侄孙洼里举人聂学文为其作跋。

《聂氏族谱》是在他中举去齐河访求祖先以后,聂学立等人编修的。河东聂姓某家现在还存放着一副石旗杆座子,是聂氏乾隆年间的举人聂学文家的。这个旗杆座子的形状与别人的并不一样。

作者简介

文史征信_征信文化_征信文章

梁圣军,文化学者。

征信文章_文史征信_征信文化

上一篇: 沈万三之谜
下一篇: 2024深大夜校在哪里报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