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获悉,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址将落户于上海市人民广场文化风貌区的原上海美术馆旧址。作为上海市的“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之一,2016年利用原文保建筑开工改建,预计2017年对外正式开放。那么,全新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到底该怎么建?怎么展?让我们来听听文史馆馆员怎么说。
为做好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规划工作,2月24日下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邀请姜义华、阮仪三、沈祖炜、邹逸麟、陈古魁、王孝俭、赵昌平、俞晓夫、陈大康等九位市文史馆馆员,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览大纲》听取专家意见。围绕展览大纲,馆员们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
复旦大学终身教授姜义华馆员提出,“上海历史”和“上海革命历史”是两个概念,不应混在一起,因此将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放在一起不妥,建议分设。他还建议增加“现代上海”(1949年至今)的展览部分,让参观的国内外观众更多、更好地了解解放后的上海建设与发展历史。
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馆员则提出,上海历史博物馆首先要展示“真实的”上海,上海作为一座典型的港口城市,自开埠以来就以“中西交融、包容开放”为其主要特色,上海外滩边上的“万国建筑群”更是近代上海的重要特征,但近几十年来,上海被拆掉的优秀历史建筑举不胜举,令人痛心。他建议应通过图片、文字介绍等形式,适当展示上海的近代建筑变迁历史,部分还原真实的上海建筑场景。
古代文学专家陈大康馆员则提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海纳百川,近代上海的宗教活动十分丰富,历史博物馆应增加宗教方面的内容。
方志专家王孝俭馆员则从方志角度,提出上海历史博物馆一定要突出“地志”特色,凸显上海历史的独特性,如上海的成陆史、外国友人与上海等内容。
上海文史馆原馆长、市人大代表沈祖炜馆员则认为上海历史博物馆首先要定位为“博物”,要强调实物展示和学术价值,避免办成一个“上海发展史陈列馆”。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陈古魁馆员会上发言
油画家俞晓夫馆员会上发言
著名雕塑家陈古魁、油画家俞晓夫两位馆员则从艺术家的角度,对历史博物馆的陈列风格、装修布局等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
复旦大学教授邹逸麟馆员在会上发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馆员会上发言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大楼雄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