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任烟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分管外事和外经贸工作。这一年,国务院确定烟台为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批准设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的一切至今还历历在目。
参加沿海城市座谈会思想得到解放
1984年1月底至2月初,万里、胡启立同志到烟台来考察调研,在烟台开了好几个座谈会,我参加了三次。在这些座谈会中,中央领导除了听我们的发言,还讲了许多令我们耳目一新的观点。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利用外资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二是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三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很一般,而在当时却是解放思想的新观点。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从南方视察回到北京后,对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谈了对特区开放政策和总体进一步开放的问题。他提出,除了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决定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按照上级通知要求,烟台市董传周市长和我一起到北京参加了这次“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这个座谈会从3月26日开到4月6日,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的重要指示,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着重讨论了如何加快步伐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问题。这次座谈会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提出了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逐步兴办经济开发区的设想。
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要求各地特别是沿海城市贯彻落实《纪要》精神。5月15日,国务院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在这些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区内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确立开发区的建设思路
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开发区,国务院不是一次性批准的。先是在1984年至1985年之间,陆续批准11个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它的是1986年以后批准设立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以〔84〕国函字149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的。
对于要建开发区,市里领导层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这是烟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一定要建好。但对于建一个什么样的开发区,大家是有争论的。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建设一个综合型的城市;一种是建设一个烟台市的卫星城市,即市区附属的小城区;一种是建设一个有开发区特色的新城区。最后大家的意见统一在中央提出的“三为主”和“四化”上,即:“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市场以出口为主;生产专业化,生活服务社会化,城区环境园林化,交通便捷化”。于是,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一个安静、美丽的现代化海滨工业城区,充分发挥其窗口作用,对内地经济发展发挥带动作用的建区思路。
1984年7月26日,市政府发出〔1984〕192号文件,宣布成立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委员会,我担任筹委会主任,副主任有李永顺、曲滋章、田增成等。开发区的筹建工作从此正式全面展开。
谷牧副总理为烟台开发区确址
建设开发区,选址是第一步的关键工作。地址选好了,才能向国务院报批。如果选址不符合国家要求,报上去也批不下来。市里确定了开发区的建设思路后,就进入了最关键的选址阶段。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新事物,中央也没有经验。对开发区的选址,当时有几个基本要求,如边界明确、交通便利、尽量少占农田等。
我带领几个同志先从龙口开始进行选址考查。龙口、蓬莱虽然有港口,但不通铁路,公路等级也比较低,我们很快就放弃了这两个地方。接着又考查了福山区的八角口,这里有港口,离铁路、机场相对较近,而且八角港有建设深水大港的自然条件。但八角口附近村庄比较多、也比较大,搬迁难度较大,无奈也只好放弃。那时,威海、文登、荣成等县市都归烟台管辖。在北京我们向谷牧副总理汇报工作时,他曾建议可以考虑在石岛建开发区。我们到石岛实地考查后,觉得地方虽好,但不通铁路,缺乏淡水水源,不利于长远发展。随后又到威海(当时是县级市)考查,觉得各种条件都比较优越。但在第二次去威海准备确定选址时,当地驻军提出了不同意见。为了尊重部队的意见,我们又放弃了在威海的选址。那块地方后来威海市成为省辖地级市后,还是办起了开发区。从威海向西,又考查了牟平的养马岛。那时国务院给烟台开发区的面积是10平方公里,养马岛正好是10平方公里,而且是个独立岛屿,界限清楚,便于管理。但缺陷也非常明显,就是没有发展余地,将来的局限性很大,我们也放弃了。
几经周折,最后我们考查并看好了现在开发区起步区所处的位置。这块地方属福山区管辖,大部门面积是海滩堆积形成,当时称为后沙旺。这里有个民谣:“后沙旺、地儿荒,零零星星几个庄。黄沙从秋刮到春,提来咸水洗衣裳。”这片地方没有基本农田,但有“三河一海”作为边界。东面是夹河,南面是柳林河,西面是柳子河,北面是大海。10平方公里面积里只有4个村庄,村民约4000人。村里的主要作物是花生,因为全是沙地,不长粮食。这个区域以后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烟台开发区建设前(1984年)的情况。
我把市委、市政府的所有领导请到现场,详细汇报了选中这里的四点理由:一是这里多属盐碱地,建设开发区不会占用良田;二是地势平坦,不用大填大挖,节省不少建设资金;三是距离港口、铁路、机场都很近,公路干道穿区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四是靠近芝罘区和福山区的城区,便于日常管理和提供服务。开发区的选址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后,正式上报给北京。
国务院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总理是谷牧同志。1984年9月上旬,谷牧副总理来烟台考察,期间安排时间专程看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我在现场向谷牧副总理详细汇报了选址工作的基本情况后,谷牧副总理提出到高处看看。我陪着谷牧副总理徒步沿着弯曲小道爬上了福莱山的山顶。在山顶上看远处的市区、芝罘岛、大海、夹河等,都一览无余。谷牧副总理又用望远镜认真地向四周观望后,对这个选址非常满意。他在山顶上伸开左臂,用手指着福莱山的东北方向说:“就那个方向,先开发2平方公里。”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在1984年10月就获得批准设立,与谷牧副总理的关心和这次考察是分不开的。开始我们上报的名称是烟台福莱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定名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3月20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山东省、烟台市的领导同志为奠基石培土。
做好开发区的第一个总体规划
烟台开发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做好开发区的第一个规划设计方案成为首要任务。当时国内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还没有市场化一说,但我们决定在全国众多资深规划设计单位中进行遴选,最终确定由哈尔滨建筑工学院、天津大学和山东省规划设计院三家单位为烟台开发区进行规划设计。我们对三家单位提出的规划要求是: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环境、功能、生活、服务、设施、产业均达到现代化。
经过精心的准备工作,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工学院和山东省规划设计院共设计了9套方案。1984年9月上旬,全国29家建筑设计单位的50余名专家应邀汇集在烟台华侨宾馆,对这9套规划方案进行评审。整个评审过程透明、公开。设计者分别在台上对自己方案的特点、原理、优势进行详细阐述,专家们对9套方案逐一做出评分。
经过5天5夜的激烈讨论评审,天津大学的1号方案胜出。这个规划方案吸取了世界先进城市的规划经验,力避工业、人口、建筑、交通等过分拥挤在中心城区的“城市病”,把城市空间规划为功能分离、容量得当、疏密有致、建筑新颖、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的崭新格局,保障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健康、协调、有序地高起点推进。
1985年3月,经中共烟台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分别批准,确定天津大学设计的规划方案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至2000年)。
烟台开发区行政中心全景。
建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上述前期工作完成后,筹委会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1984年末,市委决定正式成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我就不再兼任开发区的领导职务了。
1985年3月20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工奠基典礼。市委书记王济夫同志主持了典礼仪式。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李昌安、马长贵等前来出席,和烟台市的领导一起执锨埋下了奠基石。从此,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2014.2)
(作者:姜德华,时任烟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现已退休;退休前任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整理:金延铭,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葛永超,烟台市市政养护管理处政工办公室主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