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海拾趣 上海美国研究
文/阚莉
编者按: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尼克松成功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二十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史鉴今,开创未来。为了迎接和纪念“上海公报”诞生50周年,“上海美国研究”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回望:“上海公报”诞生记”系列专题文章,一起重温中美两国如何翻越层层障碍,跨过重重鸿沟,以访问搭起沟通的桥梁,以公报开启中美建交的道路。
尼克松的“登月之旅”——北京站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当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历史性场面出现了。尼克松总统的专机抵达北京东郊的首都机场,这时,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等中国高级官员已站在停机坪上等候尼克松总统。还没完全走到舷梯下面,尼克松总统就远远地朝周总理伸出手,主动与迎上来的周恩来总理握手。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钟。中外记者当场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周总理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左二)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左三)握手
中美元首会面
当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宾主进行了寓意深刻而又幽默风趣的谈话,并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会见即将结束时,尼克松总统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说道:“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与尼克松总统会面
当时毛主席年岁已高,身体状况又十分不好,但是主席那天精神充沛,原定只有15分钟的会谈持续了70分钟。尼克松总统告辞时,毛主席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搀扶着,站起来向尼克松总统告别。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
虽然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是掩饰不住的虚弱,但这位老人仍在精神层面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他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大多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基辛格在回忆录里毫不避讳地承认他在毛泽东主席面前感受到的气场。
欢迎晚宴
21日晚上,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了隆重的国宴,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宴会开始,周恩来总理在祝酒辞里表示,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并不妨碍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尼克松总统在讲话中引用了毛主席的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还表示现在是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尼克松总统在宴会上发表讲话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挑选的美国民乐,其中,《美丽的阿美丽加》是尼克松总统就职时被演奏的乐曲。军乐团卖力地演奏着,牢牢记着周总理的叮嘱:要让尼克松总统听到乐曲之后感觉像回到家一样亲切。果然,尼克松总统对这场演奏十分满意:“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25日的晚宴上,中方在每人面前摆放了一个印有熊猫图案的烟筒。尼克松夫人拿起一个烟筒,看着上面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说道:“我太喜欢大熊猫了。”周总理说:“总统夫人,那我们送你一些。”总统夫人问道:“送我香烟吗?”总理回答:“不是的,是送你们大熊猫。”同年四月,大熊猫“玲玲”和“兴兴”飞越太平洋,抵达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动物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对在美国安家的中国大熊猫。
周恩来总理(右一)与美国总统夫人帕特·尼克松(右二)
游览长城
按照既定计划,尼克松一行将在2月24日登八达岭长城,不巧的是那几日下起了大雪,通往八达岭的公路都被大雪覆盖了。但是尼克松访华登八达岭长城是经过反复研究定下来的,不能更换、取消。
尼克松总统与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走在一行人的前列,游览中国长城。
为了让一切按照原计划进行,23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礼宾司动员了七、八十万的群众扫雪。一夜之间,从钓鱼台通向八达岭的雪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上午八点,车队开向了通往八达岭的公路,一路上还能看到一些零星的群众坚持在路边扫雪。美国人当时惊讶万分,没有想到中国能在一夜之间动员群众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首都民众在街头清扫积雪
字斟句酌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举行了四次共计十二小时的会谈,讨论中美之间的各种问题。尼克松与周恩来的会谈定下基调后,《中美联合公报》的具体条文内容由基辛格与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谈判商定。
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
《公报》谈判的难点是对台湾问题的表述。中方首先要求美方明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草案开始不提此事,只强调台湾问题应“和平解决”。虽然中方强烈坚持,美方总是不愿直截了当地写上这句话。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交锋,才谈成了那句后来广为人知的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尼克松的“登月之旅”——杭州站
艰辛谈判
谈好的《公报》已由两国元首批准,大家都以为大局已定。谁知,26日,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看了《公报》草案后,对“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针对草案提出了十五处要修改的地方。不久后《中美联合公报》就要在上海发表了,而现在又要和中方代表再次谈判,这让尼克松和基辛格十分头疼。
中美谈判
晚宴结束后,基辛格和乔冠华继续谈判,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各自在宾馆里也都没有睡着,随时保持联系,同时还要请示在北京的毛主席。毛主席表示,《公报》中涉及台湾问题的部分不能改,其他部分可以商量。凌晨四点,新起草的《公报》终于出来了。
尼克松的“登月之旅”——上海站
欢迎姿态
27日,尼克松总统一行在周总理的陪同下自杭州抵达上海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车队经过南京路时,路两边的窗户只打开了打开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关闭着。打开的窗口旁边特意安排了人向尼克松的车队挥手示意。但是不能把手伸出窗外,这样会显得过分热情,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分子;但又不能不挥,因为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贵客。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散文中写道:“这些稍稍打开的窗,这些轻轻摆动的手,正为中国预示着一种未来。开窗容易关窗难,只要启开了一条小缝,就再也难以彻底闭合。“开放”——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将成为这片土地的再生秘诀。”
尼克松总统与中国小姑娘交谈
参观上海
上午,尼克松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在观看一部开式双柱冷挤压机的操作表演时,尼克松试着按了一下启动电钮,当即取出了加工件,周总理笑着对他说:“你这是按了建设性的一钮!”他高兴地说:“对,对,我按的这一钮是建设性的。”
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
尼克松的“锦江情结”
当天下午,尼克松总统在参观活动结束后回到他下榻的锦江饭店,自己点了三道菜:芙蓉鸡片、草菇蚕豆和干烧明虾球。据锦江饭店副总经理程荣回忆:“(尼克松)吃完了以后,一直在赞扬我们的菜做得好,很合他的胃口,说没想到中国的菜这么好吃。”
1993年,尼克松总统第三次访华,他再度光临锦江饭店。总统步入小礼堂,感慨万千。他站在礼堂中央,以洪亮的声音动情地说:“我要告诉在场的每一位,21年前,《中美联合公报》从北京开始起草,在杭州进一步磋商和讨论,最后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发布。可以说,中美关系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他还特地邀请1972年接待过他的服务员与他一起合影。
1993年,尼克松来到上海锦江饭店,与当年服务过访华团的锦江老员工合影
《公报》问世
1972年2月27日,中美双方签订了《公报》。尼克松在上海参观时,《公报》的全部文本已核对完成。由于美方没带印刷设备,便由中方承担中、英两种文本的印刷工作,以备28日发表《公报》时向新闻界分发。上海市政府紧急行动,把几位外文排版的老工人召来,老工人和几位英文翻译奋斗了一通宵,终于完成了任务。
1972年2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
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离沪归国
临行前,每位美国客人都得到了一份礼物——上海益民一厂生产的酒心巧克力糖。每颗糖内有着不同的中国名酒:茅台、竹叶青、五粮液、郎酒等,咬一口,酒香扑鼻,给美国客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72年2月29日《文汇报》头版刊登尼克松总统离沪的新闻
2月21—28日,这短暂的一周,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经过艰辛的谈判,《中美联合公报》终于在上海问世,成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纪录片《解密1972》,导演:赵虹,2009年
《锦江典故:尼克松的锦江情节》,出处:中外酒店-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全集》,作者:亨利·基辛格,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北京往事:周大伟随笔集》,作者:周大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改变世界的“上海公报”是怎样谈成的》,作者:赵稷华,刘火雄,《文史参考》,2011年第12期
《回忆尼克松总统访沪时的简报工作》,作者:夏永芳,周峥嵘,殷之俊,《世纪》,2012年第2期
《中美关系三份公报出台实录(一)——出台背后的曲折故事》,作者:孟红,《党史纵览》,2012年第2期
《中美建交亲历记》,作者:李菁,黄山书社,2015年
《中美上海公报的产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作者:宫力,《新远见》2012年第3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