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湘波
《宁乡县志》载:“边仲仁(1923--1994)菁华铺乡长岭人。毕业于湖南中和国学专修学校。1979年在宁乡十三中任教,1981年任岳麓书社古籍整理编辑,编著《左宗棠年谱》《庄子内篇新解》《四书集注》。1986年调《船山全书》编辑室,校点王船山《周易》并写下三千条校记。同时标点审阅《古文辞类篹》《管子校译》。后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著有《今是吟》。” 边仲仁先生是个“胡杨泪”式的知识分子。由于饱读诗书,在地方上素有“边七书包”的雅称。
在今年的清明,我再次到边仲仁先生的家乡长岭拜访他的学生,了解到他在乡村劳动时鲜为人知的事迹。
一
1949年7月,边仲仁先生满腔热血辞去了湖南省警察局秘书室科员的工作,毅然回家乡开办王氏育才小学。1951年2月至1952年2月选拔为长永中心小学校长,中心小学下设黄泥,长岭,卜荷、公平四所小学,都由边仲仁先生负责管理。边仲仁先生严肃认真,教书育人,从不马虎。据他学生范胜荣(今年82岁)老人回忆:“边老师教我的语文,上课严格,但从不打人骂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边仲仁先生回到家乡,融到火热的乡村生产劳动中,同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双抢季节,生产队长安排边仲仁先生数稻草把子。农田里早稻收割后,稻田里所有的稻草都要分给乡亲们,让乡亲们迅速地把稻草担回家里,因为犁田组的同志马上就要进入,把良田翻耕过来,插上晚稻。为了抢时间,中午扮禾的村民收工回去吃午饭了,他还要顶着炎炎烈日在稻田里忙碌,数完稻草把子,记上准确的数字交给队干部进行分发。傍晚时分,扮禾的村民收工回家休息了,他还要忙到星星月亮出来了才回家。
二
边仲仁先生有文化,能算会写,为地方政府做了不少的贡献。据现年82岁的谢福龙回忆说:“五六十年代,乡村有高学历的人寥寥无几,边老师就是我们乡村的状元。连县政府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人才。1954年5月,边老师收到宁乡县政府的一份通知,派他去迴龙铺区公所做财经清理工作。合作化时期,边老师帮助付龙章组建农业互助组,并兼任记工员和记账员。1957年夏秋,边老师调县粮食局,任粮食助征员,整理出榜各乡缴纳征粮数字据,并督促各乡把征粮送到县直属仓库。”
边仲仁先生平易近人,待人温良和善,乡亲们都特别尊重他。凡是乡间有婚嫁喜事或新屋落成,乡亲们都请他写对联,一般有小孩出生的人家,也都请他给宝宝取名字。边九高回忆说:“公平村的刘杰桃结婚时,请先生写对联。在写新房窗帘对时,刘杰桃出了上联:‘看好时间作战’,要先生对下联。先生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打起精神做人’。”边志祥老人告诉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先生所在的长岭生产队乡亲们文化程度都很低,有的中青年甚至是文盲,为了学习文化知识,爱学习的年轻人边志良主动找到先生,希望他能教大家文化。他很高兴地说:“只要你们肯学,我就教你们!”于是一部分中青年主动自发地组织起来,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到边老师家里,请边老师教他们识字读书。
边志祥老人说:“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提着镜灯,到边老师家里去读夜书,边老师不辞辛苦白天要出集体工,晚上还要教我们学文化。边老师教我们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第二本书是《增广贤文》,第三本书是《幼学》。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课本,边老师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我们就抄在纸上或者本子上。课桌就是一张方形桌子,还有一张小桌子,两边都坐满了人,每人面前一盏镜灯。边老师特别耐得烦,一字一句地教我们读三字经,一笔一画地教我们写字,给我们解释每句话的意思,还给我们讲书中的典故。我们听得认真,学的有兴趣,有时候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边老师总是百问不厌。边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都要背得《三字经》和《增广贤文》,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背得大部分。”当时有10几个人跟边仲仁先生学习,他都是无偿教学。
三
边仲仁先生一生嗜书如命。在求学和工作期间,节衣缩食,搜购古今书籍,藏书将近8000册,这些藏书中大多是古籍线装书,如《读史方舆纪要》《阮刻十三经注疏》《四书集注》《金石篆刻》等,其中明刻《尚书注疏》、清抄《春秋经义辨析》是秘籍珍本,十分珍贵。每当一天的劳动结束,闲暇时,先生徜徉在书海里自娱自乐,或读经典名著,或吟唱诗词歌赋,或抒怀胸臆,创作诗词。边仲仁先生毕生好学,手不释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史文赋,无不涉猎。书房里,摆满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经史子集以及辞海、辞源、中华大字典、汉语词典、碑帖,文字学、天文地理、佛经、药典、古今中外名著琳琅满目,不少经书都是经他圈点、批注的。
边仲仁先生的儿子启韩生前跟我讲:“我爷老子冒得书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六十年代末期冬天下雪落雨,天气寒冷出不得门,我爷老子就坐在床上被窝里看书,胸前放一张矮板凳,把书、笔、本子放在上面,一看就是一天,有时饭都不记得呷。好多古籍线装书都是他读过,研究过。我记得那几本《阮刻十三经注疏》《四书集注》《尚书集注》《春秋经义辨析》《资治通鉴》他读过好几遍。书上都有圈点、批注,有的地方还写了眉批。他读书是研究性地读书,强制性地记忆。他认为有问题的地方,搞不懂的地方就抄在本子上,然后去查询《辞海》《辞源》《中华大字典》。好多名篇他都背得。特别是《诗经》《唐诗》《宋词》他基本上背得。”去年11月,我去书楼冲拜访边仲仁先生的学生范胜荣老人时,他说:“边老师的书读得好,一本《儒林外史》他能倒着背。”
“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我爷老子教我读《诗经》,唐诗,宋词,要求我背诵,背不得就打我。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名篇我如今都背得。要是我爷老子那些藏书还在的话,我们几代人都享受不尽。太可惜了,损失惨重。”启韩无不叹惜。
四
在文化知识贫瘠的乡村,边仲仁先生热心为他人作嫁衣裳,在地方成就和造福了他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王新顺老师因家庭经济困难,读完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在家务农。此时村上小学正缺乏教师,村干部就通知王新顺去长岭小学教课,接到通知后,王新顺就先到边仲仁先生家里请教怎样教学生的方法。边仲仁先生告诉他:“教无定法,才开始进课堂就要先写好教案,熟悉教学内容,上课的时候按照教案的程序讲,讲得多了,你自然就有方法了。”此后,王新顺每天放学后,先到边仲仁先生家里汇报教学情况,然后又请教方式方法,每次边仲仁先生都会耐心地辅导他,让他受益匪浅。
老中医林子谦家中有一部祖传的药书,由于时间久了,一些字迹风化模糊了,只有边仲仁先生看得懂。为了要保存这部珍贵的药书,林医生邀请他抄写下来。他欣然“受命”,认认真真抄完了这部药书。这部手抄药书由林子谦孙儿林武略医生保存至今。
(药书手抄本)
五
俗话说,”帮人如帮己“。边仲仁先生的善心得到了回报。1977年上半年的一天晚上,边仲仁先生到中家湾去看电影不幸摔伤,左腿小腿胫骨。当时看电影的人听到他摔伤脚,马上有人自告奋勇去请卜荷村专治跌打损伤的胡德辉医生。
胡医生在听说是边老师摔伤了脚,马上背起医药袋子来到中家湾电影场里,这时边仲仁先生左脚肿起来,疼痛难忍。胡医生掏出药物包,用水调和好中草药敷在他左脚伤处,打好绑带。胡医生安慰道:“边老师,莫急,你是一个数一的好人,我一定要治好你的伤,我也不要你一分钱。”胡医生没有食言,每天按时来到先生家里换药敷药。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先生的胫骨骨折完全好了,没有留下任何的后遗症。
在三个多月的治疗养伤期间,先生行走困难。头一个月左脚不能着地,只能平躺在床上,两个多月的时候,才能慢慢下床拄着拐杖,勾起左脚,右脚着地,慢慢行走。先生戏称自己像春秋时期的夔一样,只有一条腿走路,因为夔很优秀,他精通音律,尧帝封他“乐正”官职。先生以夔自喻,
此时先生作有《予病足不良行者数月·戏吟二绝句》
行身如此是耶非,俯仰真同一足夔。
我愿白头师马列,五洲不胫走风雷。
已而已而费思量,细数平生吃堑忙。
安得此生重抖擞,乾坤立足戴朝阳。
其中寓意:我愿终身学习马列主义,走遍世界各地,宣传马列主义,矢志不移,即使只有一条腿又何妨?!
踏破坎坷成大道,磨难一层天一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边仲仁先生迎来了生命和事业的春天,他先是受聘于宁乡十三中,之后就职于岳麓书社和省文史馆。短短的几年间,先后校订、整理、编辑出版了《四书训义》《周易》《礼记章句》《四书集注》《庄子类编新解》《古文辞类纂》等古籍数十种。边仲仁先生无不感慨地说:“想不到花甲之年还能为国家,为人民出力,真是幸运。”
边仲仁先生热爱教育事业,在古稀之年还心系莘莘学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先生目睹家乡许多青少年初中毕业就失学了,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决心创办一所高级中学,让失学的青少年继续深造。经过充分的筹备,报请县教委批准备案,终于在1988年9月创办了“私立洪仑高级中学”,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1988年10月,边仲仁先生荣获长沙市“社会办学先进工作者”称号。欣喜之余,赋诗一首:
流光飞赴未来年,归詠南山喜浩然。
遍地霜华研寿域,弥天诗思涌心田。
六旬逾一盈盈进,万化研几历历鲜。
我醉不辞浮白也,黄花余艳碧云天。
湖南省长沙中山业余大学校长廖经迟先生寄赠一匾给边公“修行明经”,高度赞扬先生的人格和学识。
先生离开我们将近三十年了(1994年11月逝世),他27年的农村劳动生活,有喜有悲,有苦有甜,有屈有伸,多作为多善举而造福桑梓,爱乡邻助百姓而深得人心。他的德行素养,不仅早已洗刷了自身的不白之冤,而且熬制成了一缸浓浓的人生百味汤,供人品味,叫人思量,催人惊醒,汲教训、成警戒而不至再犯、重蹈覆辙。先生的美德、才华、诗文是湖湘文化的翘楚,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先生在湖湘文化领域的成就是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先生是湖湘文化的一座巍巍大山,我们将永远传承和弘扬先生的美德,永远学习和研究先生的学术精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