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近代史上那个未了的题目

中国近代史上那个未了的题目

中国近代史上那个未了的题目如果说这本书是以空间为线索,追忆作者徐泓一家左邻右舍的历史,她的新书《韩家往事》则是以家族为线索,向上探究母亲韩德常家族所牵动的一个社会圈层的命

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题目

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

在世界范围内,二十世纪都是一个动荡与剧变的世纪。革命、战争、政权更迭……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论是群体或个体,在各自的文化与地域里都是重要的写作主题。

单读出版的《燕东园左邻右舍》就以燕东园的 22 栋小楼为据点,打捞出一群曾在此居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如果说这本书是以空间为线索,追忆作者徐泓一家左邻右舍的历史,她的新书《韩家往事》则是以家族为线索,向上探究母亲韩德常家族所牵动的一个社会圈层的命运。

今天单读分享文史学者张冠生为《韩家往事》撰写的书评,首发于《财新周刊》。张冠生曾做过费孝通教授十几年助理,了解费先生曾有书写家史的愿望,因为那些家族曾是“处在中国社会正常运转枢纽位置的一个阶层”。现在他心中那个未了的题目,经他友人女儿之笔得以完成。“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文史类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论文题目

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题目

文史类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论文题目

骨子里的温情和敬意

撰文:张冠生

01

韩德常,一位中国女性的名字,写在《韩家往事》第一页第一行。这是一次非凡叙事。

她是该书作者生母,一位音乐家,写出过传世儿童歌曲。从她的名字开始,逐渐展开一幅多维、立体“差序格局”——她的父母和祖父母,她的曾祖父供职的荣禄幕府,“南开校父”严修,“民盟之父”梁漱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音乐家刘天华,教育家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地质学家袁复礼,收藏家张伯驹,抗日名将卫立煌,同仁堂传人乐松生,社会学家陶孟和,罗素惟一中国弟子傅铜,数学家丁石孙,文学家杨绛……他们都和韩德常有或远或近乃至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场婚礼,就“聚集了晚清到民国初年主张谈判议和的改良派人士”。

这个家族牵动广泛的社会圈层。韩家、卞家、杨家、袁家、严家、梅家、卫家……教育、科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家国之间,有百多年来数代人的顺逆浮沉。

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题目

青年时代的韩德常(文中照片皆选自《韩家往事》)

02

海量史料,作者驾驭自如,妥帖、匀称地分布书中各处。经纬繁复,如织锦。平实、克制、舒缓的叙事中,庭院深深,事若昨日,人在眼前。

在社会变革背景上,韩家得风气之先,“儿女联姻目标从新老‘八大家’内部开始转向仕宦书香望族”,辐辏如云。韩德常的祖辈和严复家族结为通家之好,韩家女严家子的新式婚礼轰动天津。韩家子女进严家私塾读书开蒙。韩德常“几位姑姑都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中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这都是开风气之举。

03

韩家与中国教育缘分深厚,联姻严家后,又和梅家结成姻亲。韩咏华嫁给了梅贻琦。

世人知道梅贻琦,多因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者说,梅校长这句话,出自他的就职演说。地点:清华园大礼堂。时间:1931 年 12 月 3 日——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梅贻琦时刻。那一刻,他一袭棉布长袍,面容肃穆刚毅。为致敬这一时刻,作者找出演说全文,反复诵读,节选入书。读者由此得到更多历史信息。

韩咏华的小妹韩权华,嫁的是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1946 年到 1947 年,卫立煌夫妇访美。作为马歇尔的贵宾,军方派驾驶员带他们横穿美国全境。驾驶员找不到目标,卫立煌能迅速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陌生地名中确认,“在这儿。”

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

自左至右:韩权华、卫立煌、卫道崇

为往事提供新见史料,包括家族记录,细节丰富,是《韩家往事》叙事的优长。

04

上世纪 50 年代初,韩德常在北师大教授钢琴和乐理,每天在 31 路公交车蓝旗营站赶车上班。但有座位,就会拿出竹针线团。她的六个子女小时候穿的毛衣毛裤,都是这么编织出来。

梅贻琦的小弟梅贻宝出生后,母亲奶水不足,佐以糕饼。“每天抱着小幺弟,细心给他喂食糕饼”的,就是梅贻琦。1910 年代初梅贻琦留洋,四年多中,“经常把节省下来的膏火,五块、十块地寄回家来,补贴家用”。梅贻宝称,梅贻琦“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

“尊师”非虚言。梅贻琦曾说,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典经传有错漏,他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傅铜和梅贻琦是连襟,曾任西北大学、安徽大学校长。1920 年罗素来华,在北大讲学期间,傅铜做助教兼翻译。大课之外,罗素在家中设小型讲座,“铺设地毯,不设课桌,席地而坐,别饶风趣,其夫人勃勤克女士亦参加座谈,令人有‘一家亲’之感。罗素讲课时,又谈又笑,十分亲切,聆教之下,如坐春风。”

这类细节,正史往往忽略,却是还原人物风神的上好素材。感谢作者的回填,温暖读者。

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题目

梅贻琦、韩咏华在清华园

05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这话流传很广,道理浅近,欲知不难,欲行不易。

有限的阅读经验中,徐铸成先生是一位自觉的实践者。他早年承续张季鸾文笔风骨,写新闻,写政论,写时评,晚年则把心中的多年主题唤到笔端,早年记事之笔化作晚年写史之笔,家史、群史、国史的细处、大处,都能读到。

《韩家往事》作者也有新闻从业资深经历,她明辨“事”“史”的各自属性,警惕职业习惯里的路径依赖,自觉选取私人角度,难能可贵。更值得尊敬的,是她见证过“个体叙事”被“消解、掩藏乃至抹杀”,拒绝遗忘,保持记忆,并在这次书写中助它复活,致以敬忱。

放弃宏大叙事,换来人间历史的真实、开阔。字里行间,满是钱穆先生珍视的温情与敬意。“历史学人”公众号选该书入一周书单,是对《韩家往事》历史价值的尊重,实至名归。

06

历史或许真有一种执拗地显现自身真实的内力,在骨子里。

这本书之前,有过类似著作。1999 年出版的《张家旧事》,写了合肥张家。2014 年出版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写了天津叶家。2013 年出版的《百年袁家》写了项城袁家。2016 年出版的《百年张家》,写了南通张家。2024 年,《韩家往事》把同类书写提升到新的水准。

如果设一个专题书架,相信可找到更多类似读物。这么多不约而同,理解为偶然、或然,不如理解为必然。一个又一个家族,消逝于中国社会,重现于一本又一本家族史书,似乎呈现出某种力量,推动了另一本书发生变化。这本书,为当下汉语表达提供基本规范和常识。

《现代汉语词典》,自 1960 年出版试印本,到现在印行的第 7 版,已有九个版本。截至 2021 年 7 月,是第 734 次印刷。在 2016 年第 7 版中出现“清流”一词,前八个版本中都不曾见。

2016 年,现代汉语中的“清流”回归元年,值得纪念。《韩家往事》是目前所能期待的上乘纪念品。

文史类论文题目_文史类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

韩家五姐妹,20 世纪 20 年代摄于南柳巷 25 号正院大客厅廊下。

自左至右:韩俊华、韩升华、韩咏华、韩恂华、韩权华

07

出洋留学,归国效力——韩家往事引出一个现象级话题。

五姐妹中,长女韩俊华的丈夫李连普,曾受清政府度支部印刷局派遣,到日本学习铜版印刷。韩升华和韩咏华的婚事,是严复受托做月老,他的选婿标准是“出身书香门第的海归”,选进门的是傅铜和梅贻琦。

1927 年,韩家幺女韩权华作为国立北京女师大音乐系当年惟一毕业生,赴美留学。

1930 年,韩德常的表哥李鸿年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34 年,韩俊华女婿汪德昭进入法国朗之万实验室,与居里夫妇成为同事。

1936 年,韩俊华的女儿李惠年考取赴法公费留学,到巴黎深造。同年 8 月,《韩家往事》作者的父亲徐献瑜抵达旧金山,开始数学专业的顶级科学训练。

这份名单太长,恕不续。从韩诵裳 1905 年留日专攻电气化学开始,到梅贻宝 1970 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韩家及姻亲几代人参与西学东渐、实业报国、科学救国、文化复兴,累世穷年多半个世纪。这个气象浩荡的海归大家族,实在是一部纪录片的绝妙题材。

想起潘光旦当年抱着十三经留洋、带着达尔文全集归国的往事。1947 年清华校庆日,他和梅贻琦、胡适之、冯友兰站在清华园大礼堂门前,四君子玉树临风,这是一代海归承担中华文明改造使命的一处历史现场。经东西方文明交互洗礼,一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师辈出。

08

韩家快婿徐献瑜,一颗标准的读书种子。高中时,他“把湖州世界书局的新书几乎都看遍”,是第一个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1939 年秋天回到燕园,被校方任命主持数学系系务”。1941 年,燕京大学在日据期间关门,师生遣散。“瘦高个子,满口洋文”的徐献瑜拒绝去伪政府管辖的大学教书,宁可赋闲隐居。

文史类题目_文史类作文是什么意思_文史类论文题目

徐献瑜与韩德常的结婚照,摄于 1944 年 4 月

如此风骨,正合韩家气脉。作者外公韩诵裳,1932 年任盐业银行北平分行副经理。“卢沟桥事变”后,世交王克敏出任伪政府要职,几次劝韩诵裳就任日伪“联合准备银行”总裁、行长。韩诵裳“坚决不从”。“老人家骨子里还是一位士大夫型的文人”。

文人有风骨,也有风致。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宿舍里,常有昆曲婉转。农业经济学家韩德章的南弦子,词学家唐圭璋的曲笛,数学家唐培经的凤笙,外文系俞大絪教授的清唱……文采风流,已成绝响。

09

徐献瑜的东吴同窗、燕大校友费孝通,“差序格局”一词的发明人,也出现在书里。徐、费同年就读东吴,都因学潮先后转学燕园,两人友好,亲切。一次暮年忆往,费孝通说起这位同庚,一时说不准大名,却记得住“徐长子”这绰号。

1998 年初,费孝通告诉出版家沈昌文,想写费氏家史。他说:我的亲戚,代表一个阶层。我记忆里边有这么一个历史过程。一种人过去了,就是过去说的“绅士阶级”这么一种人,gentry。我父亲的叔父,袁世凯的连襟,在那时候算是望族。我是看着这批人完的。都是怎么样子的下落?具体在历史里边,很生动。

这是私愿,内含公心,更通民意。百年变局中,处在中国社会正常运转枢纽位置的一个阶层,其穷达兴衰关乎每个国人及子孙的晨昏冷暖,应该有人如实叙说。

费孝通当年写《中国绅士》,因政权鼎革,中断了研究,晚年想以叙事方式接续起来,这心愿没来得及实现。他或有预感,多次说:有些文章,寄希望于后人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他的“世讲”、校友徐泓教授,借自家史料写出这段历史的生动。费先生九泉有知,该有大欣慰。他心里那个未了题目,不管多难,“徐长子”的女儿写出来了。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上一篇: 奋力开拓政协文史工作新天地 ——戴北方林洁听取“深圳口述史”和文史馆工作汇报
下一篇: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九: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