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沈阳师范大学中吲古代文学学科是第一批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的学科, 也是全省第一批省级精品课之一的学科。 现已被学校列为重点建设学科。 中I玉l也代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依托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 又整合r 全校有关学科力量; 既是文学院的骨干学科, 也是服务仝校的重要学科。中|玉|古代文学教研宰现有在编人员lo 人。 从职称结构看, 有教授2人: 张永芳、 王祥; 副教授6人: 郝桂敏、 高洪岩、 王焕然、 罗莹、 刘越峰、 李琨; 讲师2人: 壬颖、 袁绣柏。 从学历结构看, 有博士8 人、硕上2人。 从学缘结构看, 最后毕业学校有9 个, 其中包括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山东人学等名牌高校。从年龄结构看, 50 岁以~卜1人、 4 0 岁以上2人, 其余均在4 0 岁以下。 这是一支学术水平较高、 朝气蓬勃、 后劲I‘足的队伍。 另外, 该教研事还正式聘用兼职教师10 人, 其中教授4 人: 曹萌、 刘刚、 李泽淳、 杨宝林; 副教授4人: 郝继东、 洪丽娣、 孙殿玲、 张次第;教师2人: 刘化晶、 李俊。较强的师资队伍, 使得该学科具有基础雄厚、而宽质优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就本科教学说, 小但- |= 口负文学院的本科( 含专升本)各系( 议语青文学、对外汉语教学、 文秘、 新闻等)课程, 满足了本院教学需求, 还为其他院系如; ∈ 术系、 旅游学院、 戏剧艺术学院等提供有力支持。 除骨下课“中国占代文学” 外, 近年又开设了30 余门选修谋, 如《诗经》 研究、 《楚辞》 研究、 《汉赋》 研究、 《文心雕龙》 研究、《。 I代小说研究》 、 《红楼梦》 研究等。 另外, 而向全校开出多I’ J通识课程, 如《旧体诗浏写作》 、 《大学语文》 、 《无散曲研究》 等, 为发展素质教育和丰高校园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关的教改经验, 也先后抉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并得到《文史知识》 、《中华诗词》 、 《沈阳口报》 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就硕士研究牛的培养而言, 早在上世纪8 0 年代, 当时的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就招收过几届山代文学硕上生。 后来因故停招多年, 在本世纪初币新被评为古代文学专业硕十点, 至今已经连续招JI蹙了四届硕士生。 该硕上点现有四个专、 世jJ向, 即: 古代文学史( 先唐段、 唐宋段、 无明清段); 卉代义学批评; 古代文学传播; 古代文学文献。
从研究领域看, 该学科可谓覆盖面广、 特色突出。 文学史各时段文学和各分体文学都有专人研究, 在《涛经》 研究、 议赋研究、 唐宋诗浏研究、 近代诗文研究以及古代文学传播、 古籍整理、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等方面, 都有较强的力量和比较突…的业绩, 在省内乃至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其中, 张永芳教授的黄遵宪研究、 王祥教授的宋代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曹萌教授的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和东北地力‘文学( 满族文学)研究, 尤其特色鲜明, 成果显著, 都承担了相应的科研项日, 并有一批较有份量的论文和著作|'口J世。 如张永芳的《黄遵宪新论》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0 4 年版)、《诗界革命与文学转型》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0 4 年版); 上祥的《地域、 地域文化与文学》( 《社会科学辑刊))20 0 4 年第4 期)、 地域观野中的江西诗派(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 0 4 年第3期);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小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 《北京大学学报》 20 0 4 年第6 期)、 《中困古代文学名著传播研究》 ( 吉林文史出版社20 0 5年版)等, 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洋, 并形成稳定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梯队。
与该学科相关的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有《红楼梦》 研究室( 学校直属所室, 为省红学会秘书处常设机构)、 国学书院、 古代文献研究室、 文学传播研究所等。 这些机构常年组织有关学术活动, 承接围家或省级、 校级科研课题, 每年都有- - . }tt成果问吐,在学术界享有- 定声誉。该学科现已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 即在二年内争取再上一个硕上点( 占代文学文献方向或古代文学传播力向)、 再创一门校级或省级精品课、 再获一次校级或省级教学改革奖, 力争尽快成为省级社科研究基地, 并为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创造条件。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