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郭象简介(郭象庄子注)

郭象简介(郭象庄子注)

郭象简介(郭象庄子注)伟大的毛主席一生中,酷爱学习,无论是在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主席对于读书学习是从未间断,即使在晚年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过学习。郭象简介(郭象庄子注)毛主席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说

伟大的毛主席一生中,酷爱学习,无论是在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主席对于读书学习是从未间断,即使在晚年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过学习。

郭象简介(郭象庄子注)

郭象简介(郭象庄子注)

毛主席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

《晋书》是毛主席一生中多次读过的书。

图│毛主席

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两年,还读《晋书》,用颤抖的手在《晋书》好几册的封面上用红笔写上:“一九七五年、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

1975年,毛主席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但他老人家还手不释卷地读《晋书》。

毛主席不仅自己读,还把自己觉得内容比较有意义地送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阅读。

在《晋书》中,让毛主席特别感兴趣的是在淝水之战中立过功劳的谢安、谢玄、桓伊、刘牢之等人的传记。

毛泽东阅读《晋书》大字本《谢玄传》《谢安传》《桓伊传》《刘牢之传》后提出,要把这四个大字本合订为一册。合订本送来后,毛泽东两次看过,并且亲笔在上面批了“请政治局同志一阅”八个字。

据芦荻回忆,毛主席读《晋书》,对于晋代的门阀士族持否定态度,但对谢安却评价很高,说他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了个漂亮仗,后来又拖住了搞分裂的野心家桓温,这两次立功都是对维护统一做出的贡献。

他还在《谢安传》和《桓温传》上画了很多圈和线,作了批注。

1975年,毛主席在做了白内障手术后刚刚摘去纱布,就又读起了史书,这其中就有《晋书》。

他还在当时阅读的《晋书》封里中写下了一条附记:“一九七五年八月,阅第五十至五十六卷,再阅第三十四卷《羊祜传》、《杜预传》;九月再读第七十九卷《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

七十年代以后,毛主席反复读《晋书》,并特别对《谢安传》、《谢玄传》感兴趣,这反映出了晚年的毛主席在林彪事件后担忧国内形势的一种心态。

图│毛主席读书

毛主席读《晋书》卷五十《郭象传》时,在前面所引原文的一段文字旁批注了“郭象无行”四个字。

【毛主席评点批注及谈话提示】郭象无行。

(摘自:毛泽东主席读《晋书》卷五十《郭象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书籍批语集》第167页)

其原因是那段文字记录了郭象为人不肖的两个表现:

一是崇尚清谈、自命清高,但最后还是“任职当权”,势倾内外,一改淡泊功名之素论,可见其言行不一;

二是剽窃向秀的《庄子注》。有此两条,足以使人认为郭象是个无德行之人。

那么,郭象其人的情况及他与向秀的《庄子注》的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按时代顺序,《晋书》应在《三国志》之后,但其成书年代远在南北朝各史籍之后,是唐代所撰。

魏晋南北朝以后,史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史、子、集四部正式确立。

从晋代到南北朝,许多人编写《晋书》,到唐初流行的还有十八家。其中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编的《晋书》最为完整,包括志、纪、录、传等一百一十卷。

其余各家的晋书都是仅有数帝或分述西晋与东晋之事,不是完整的西晋史籍。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下令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重撰《晋书》;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分任撰录;令狐德棻、敬播、李安期、李怀俨参与修订条例,考证文字。

图│《晋书》

其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末尾的“论”是唐太宗所作。所以旧本总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的修撰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开始,到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前后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百三十卷的巨著。

《晋书》以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考其它各家的晋史、晋朝的国史及当时的各种史料杂著编著而成。它的历史时间包括西晋和东晋。

西晋起于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自立,终于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刘矅破长安,共计五十二年,是统一的。东晋起于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即位建康,终于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灭晋,共计一百零四年,是分立的。

西晋、东晋总共历时一百五十六年。《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唐初修撰的《晋书》原称《新晋书》,后因臧荣绪的《晋书》失传,而改为《晋书》。此书根据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对臧荣绪的《晋书》进行取舍,存在着很多缺陷,但它在组织编排上比较严密,重要史实能适当地保存下来。

郭象(公元252年—312年),西晋著名的哲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少年时即有文才,思路清晰。喜好老庄之说,擅长清谈。

当时,西晋太尉王衍常说:“听郭象谈话,有如悬河泻水,滔滔不绝。”

州郡召他为官,郭象不去。常闲居家中,以作文辨论自娱。后来召任为司徒掾,稍后至黄门侍郎。东海王又让他作太傅主簿,非常器重。郭象于是当权任职,权重一时。往日的清谈也没有了。永嘉末年病死,写有碑论十二篇。

图│郭象

郭象这个人非常喜爱老庄之学,崇尚清谈。后来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在魏晋时期哲学围绕着“有无”进行辩论时,何晏、王弼提出了“贵无”说,嵇康有“崇有”的倾向,裴顾则明确地用“崇有”论来反对“贵无”说。

郭象却主张“有而无之”,“独化于玄冥之境”,即“有无统一”的理论,实际上是用相对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至于郭象尚清谈,好老庄是有其社会背景的。清谈和玄学是魏晋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种思潮,是当时很突出的一种意识形态。清谈是手执麈尾,口谈玄虚。

玄学是指对《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的研究与解论。玄学是清谈的主要依据和内容,清谈是对玄学的阐述和表现方式。清谈和玄学是东汉末年兴起的。那时章句训诂走到了尽头,评品政事和人物的风气兴起。

到了魏晋,这种清谈和玄学却完全流于玄诞。

原因在于魏晋的社会政治:在曹魏政权建立过程中,世族豪强遭打击,孔融、杨修等大族名士被诛戮;当魏晋政权交替时,曹氏和司马氏两个集团的勾心斗角愈演愈烈,热心政治的许多名士相继被杀,如何晏、夏侯玄、嵇康等,皆死于非命。

于是,一些苟全禄位的大官僚大地主,以玄谈为事,完全流入玄虚之境。这样,清谈玄学成为高门大族等有闲者的点缀,或则虚浮夸诞,故意作态;或则故弄玄虚,钓取功名禄位。

如琅邪大族王衍,不理政事,“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王一世尤门”。

于是,“矜高浮延,遂成风俗。”

再如阮咸的儿子阮瞻,亦善玄谈,司徒王戎问他说:“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

王戎咨嗟好久,即命辟之。于是阮咸以三个字的答案就当上了司徒掾,世人称之为“三语掾”。由此可知,到了西晋,清玄之学已完全流于虚诞,成为士族豪门做官的本钱了。

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郭象先以清高扬名,后任高官,一改淡泊功名之素论,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所以郭象这“无行”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至于郭象剽窃向秀《庄子注》一事是西晋倡论玄学时的一段公案。

图│《晋书<郭象>》

向秀(约公元227—272年),是魏晋之际的哲学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著有《庄子注》。

《庄子注》到底是郭象所作,还是向秀所作呢?

据《晋书·郭象传》所说,是向秀死后,郭象窃向秀的《庄子注》为己有,自注《秋水》、《至乐》两篇,易《马蹄》一篇,其余都是向秀所作,郭象不过“点定文句而已。”

但《晋书·向秀传》则说:郭象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又述而广之”。东晋学者张湛著有《列子注》。拿他所引的向秀注和郭象注与现存《庄子注》进行对照,可以看出《晋书·向秀传》的说法比较符合事实。

因为张湛所引郭象注,都不在上述三篇之内,而所引向秀注,则大多保存在现在的《庄子注》中。所以应把现在的《庄子注》看作向、郭两人的共同著作。

早先注释《庄子》的人有数十家,都不能得其要旨。

向秀在旧注之外另写新解,推理奇妙,使玄道之风畅盛一时。只有“秋水”、“至乐”二篇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向秀的儿子还小,其文稿于是不能得以继续完成。然而有其他版本刊行流传。郭象为人行操轻薄,认为向秀的书稿没有流行于世,于是把其中内容据为已有,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改写了“马蹄”一篇,其余各篇只点定句读而已。

后来又有以向秀内容为主的版本出现。所以今天才有向秀和郭象的两本《庄子》注释,它们的内容都一样。

从《列子注》的引文来看,郭象对向秀注确是尽量引用,但也作了改造,并对其思想进行了发展。

毛主席的这种活到老、读书到老、学习到老、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参考资料:

1.《晋书》

2.《毛泽东读文史书籍批语集》

上一篇: 三大丘陵(三大丘陵是哪三个)
下一篇: 年夜饭吃什么(年夜饭吃什么菜寓意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