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在理工科院校做文科研究生?

在理工科院校做文科研究生?

在理工科院校做文科研究生?第十七期|马院博士生

文史类是文科的意思么_文史类是文科吗_文史类是文科还是理科

今天聊天的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学长。

作为我们栏目第一位人文学科的朋友,学长表示,希望和我们聊聊文科生在理工科院校的生活。

这我当然很好奇:我们学校的文科生都在干啥呢?

因此,这篇推送作为一个简单的切入点,面向更多和我一样的理工科朋友,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科类研究生在交大的生活。

01

聊天的开始,学长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觉得交大文科研究生跟理工科生,毕业与学习会有哪些不同吗?”

这有点问倒我了。我从高中分文理后,对文科生的生活基本一无所知。

“我猜测,文科研究生可能一入学就快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做项目、做课题会比较少?

“很多工科生是研一研二做项目、做课题,研三开学才根据之前做的东西写个论文出来就完事了。

“以及文科生可能更多和文字打交道?工科生会接触很多工程软件、硬件技术,或者要进实验室之类的。”

对于我的猜测,学长表示,以他的接触来看,并非如此。

“首先就是做课题这件事。目前同学们需要处理的课题挺多的,主要是协助老师完成课题和书稿之类的。

然后关于研究方式,与文字打交道肯定是主流的主流 ,不过现在的研究生已经不仅局限在文献书海了。

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马院有一位名气很大的老师叫沈辛成,他的新书《破局之战——中国科技堵点的青年突围》就是通过对不同理工科同学采访交流写成的;

还比如说,你知道“三和大神”吗?有一位社会学硕士,自己去三和大神那里亲自体验,写成了《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再比如说,有一位人类学大家,他的研究手段就包括观察和渗透。为了了解实验室是怎么运作的,他自己去实验室待了大半年仔细观察,写成了《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这本名作。

文史类是文科吗_文史类是文科还是理科_文史类是文科的意思么

所以,除了文字、文献外,文科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法还包括做访谈、做调查、亲做田野;

除了这些外,部分学生还可以走数字人文的道路,也就是做统计分析之类。

比如历史地理研究可以做关于古代发生疫情灾害的数据统计和地理分析,这就需要用到地理软件arcgis。

总之,对于文科生,我的建议是要多学习几种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制图学之类的,对科研有很大帮助。”

02

对话进行到这里,学长表示,他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你是不是还不了解文科是什么?你知道文科和社科有啥区别吗?”

“文科更多研究语言、文字、艺术,社科更多研究社会、文化?”突然被考试的我紧急应答。

“有一点那个意思,但不完全是。”

“这两个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虽然对于理工科来说都是’不科学’的。

人文会侧重人类的智慧,包括历史、哲学、语言学、艺术学;

社科会用一些所谓的科学方法来做社会现象的研究,比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

所以如果说起来科学程度,可能理工科>社科>人文。鄙视链的底端就是人文。”

03

“鄙视链“这个词让我有点如芒在背。

“我觉得在咱们身边的同学之间,应该不太有学科鄙视链这回事吧?

“人文学科的存在肯定是专业且无可替代的,没有谁会无聊到去鄙视一个学科大类吧?”

“你不舒服的点在于存在学科’歧视’,但从广泛的社会现象来看,这种’歧视’肯定还是存在的。

“对我们小众文科专业来说,反正我已经被歧视惯了。”

学长自嘲道。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赚钱。

社会的衡量指标目前就是赚钱嘛,学科就业差,那就是烂专业。

文科目前不能创造就业岗位,学生工作薪酬低,所以人们说文科无用,说读文科没有出路。”

“所以经济越差,文科越不景气?”

“很准确。”

“因为经济较差的情况下,无论是哪个阶级,都要吃饱饭。

文科不能帮助吃饱饭。

相似地,同济大学的土木属于理工类吧,但是因为不赚钱,现在也人气低落。

所以鄙视链是存在的,其核心就是赚不赚钱。”

“平衡自己的科研追求、兴趣爱好和就业生存,还是很不容易的。

“从这个角度看来,读博可能对文科生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平衡?”

“这个平衡确实很重要。

不过就我目前的观察,绝大多数读文科的同学,家境都还行,基本不缺温饱。

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比较卷的原因,因为我的家境算是比较普通。

所以我希望尽快多发文章、做的研究有价值,这样毕业后才会有好的出路。”

04

其间我们聊了一些个人兴趣和规划。聊着聊着,学长又把话题转回来:

“其实同在一所学校,文科研究生和理工科研究生读的研差别非常大。

我既然是栏目中第一位人文学科研究生,可能更多还是想展示差异。

“比如说,我们时间会更自由,我现在还没有工位,每天基本就是在图书馆;

我们的科研成果不太具有评判标准;

我们就业目前更加困难;

以及在倾向于理工科的院校,文科专业的地位是有些差距的,培养较为不足。”

“那你觉得理工科院校在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上会有啥明显的问题吗?”

“第一,我发现学校经费充足,但是对人文学科研究生的买书、开会报销制度还不够完善。

虽然官方说了支持学生买书,但缺少明确的渠道给学生经费支持。

研究生没钱,就很难报销买书、出去开会,缺乏学习交流机会。

第二,理工科院校里,人文学科的出国交换合作机会、学术讲座、甚至是科研立项项目都不太受重视,机会很少。

像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的文科讲座和出国培养机会会明显多一些,也有针对研究生的科研立项计划。

第三,一些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内容可能不够前沿。

就是说,课程有些脱离培养需要,不同人的研究兴趣差别很大。

所以很多人可能把学院的专业课上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做自己的研究。”

05

比较有趣的一段经历是,在聊天的后半段,学长邀请我参观了李政道图书馆一楼的专题展《李政道的高能物理之路》,并全程做了讲解。

之前来参观的时候是班级团日活动,基本就是按着顺序遍历完,也没记住什么。

但这次不一样,能够身临其境地跟着学者的脚步去剖析,是一种非常奇妙且难忘的体验。

参观结束,我们坐在展馆中间的椅子上,回到我们的聊天中。

“之前你说到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培养有一些问题,或许你有什么建议或者期待吗?”

“最关键的期待肯定是关于经费上的。

希望对买书、开会等明确的科研需求,多一些经费支持。

我能够理解一个学院那么多研究生,都要打款买书开会什么的,是一大笔钱,这不合适。

​但是可以设定一些政策,把这笔钱给真正有需要做科研的同学。

比如关于开会这件事情,可以参考华师的会议报销制度,被邀请投论文参会的可以予以报销,这也避免了学生去投一部分投了就能中的‘水会’去玩。

希望研究生能够多一些类似本科生大创prp之类的立项申请经费的机会。不要只有从导师手里报销一种途径,这导致很多人以为师生关系就是类似于雇佣关系。

我其实是能够理解导师的:导师能够申请的项目经费也不多,学生多开一次会多买一些书,他的经费就少一些。

甚至我听说有的外校朋友完全是自费买书,还要给导师干活。这就是连‘雇佣关系’都无法实现,因为没有‘雇’,只有‘佣’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都觉得文科生在交大读书是有些很幸福的地方。

交大的图书馆资源很好,需要的书也可以预约、荐购,图书馆工作人员等服务也很不错。”

“我说这些是因为我真的想好好做科研。”聊天的最后,学长补充道。

“如果我只是想混个博士文凭的话,赶紧毕业才是大事。

但我真的想做些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真问题、真研究,所以有些问题还是期待能得到改善。

这也许就是在理工科院校读文科研究生的无奈吧。”

分别时走到路口转角,他感慨道。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听听文科生的故事

上一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招聘启事(含文史哲专业岗位)
下一篇: 【岗位速递】(2023年第59期)文史哲政等相关专业伙伴看过来!海发院招聘编辑(3-5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