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播与使用》,《文史知识》,2022年第4期。
2.《清末民国时期有关“东南互保”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3.《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历史研究》,2021年第5期。
4.《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5.《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以韦大列和何德兰为中心》,《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
6.《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进境——第四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晋阳学刊》,2020年第4期。
7.《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改造礼俗思想——以国民政府时期陈果夫的相关论述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3期。
8.《民国学术界关于“时间”的哲学认知》,《兰州学刊》,2018年第10期。
9.《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汉字拉丁化运动勃兴考述》,《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2期。
10.《抗战前后的汉字本位论述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团结报》(文史周刊),2017年7月20日。
11.《从礼拜到星期:城市日常休闲、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史林》,2017年第2期。
12.《恪守汉字本位与塑造民族文化认同——以近代中国维护汉字论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春季卷。
13.《拼写方言: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与国语运动之离合》,《学术月刊》,2016年第11期。
14.《近代中国的时计与计时》,《文史知识》,2014年第3期。
15.《科学史和文化史双重检视下的民国改历思潮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年第4期。
16.《功利与德性:严复富强观的现代品格及其内在困扰》,《史学月刊》,2013年第5期。
17.《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阳历认知——兼论历法从“天学”到“科学”的近代转变》,《人文杂志》,2013年第5期。
18.《与清末北京女子教育初探》,《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9.《民国岁时节令中的政治与民俗——以陈果夫所著为中心》,《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20.《舆论到行动:清末及其社会姿态》,《史林》,2008年第4期。
21.《清代初中期西学影响经学问题研究述评》,《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季卷。
22.《“新史学”如何可能?》《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5月16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