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净峰镇得名于境内的净峰山,净峰山上净峰寺号称千年古刹,我国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晚年曾在净峰寺挂单,更使得净峰寺知名海内外。而在它古早的诸多时光中,同样有许多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的前缘故事值得诉说和流传,且让我们来慢慢分享。
净峰山有几个前称:尖山、钱山、净山。有没有觉得这几个名称闽南语读来很谐音?所以,最早甚至都有可能是一个名称大家叫来叫去时用不同的字套上去的,当然这个就一定也不美了。咱们惠安人是浪漫的,于是这几个名称都有了一些美妙的故事。
首先说说“尖山”,这是因为它虽然海拔不高,却地处一片平地突兀而起而得名的。且看它锥立海天之间,对望东周、小岞及崇武三个惠东半岛,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远远望见,犹如一顶青绿色的惠安女常会佩戴的斗笠一般,令人望之而有壮观且仙灵之感。
再来说说“钱山”,这个名称来源于八仙铁拐李的传说,今天很多附近乡村的人还在用。传说八仙之首铁拐李原为小岞人,在净峰山修炼得道,但铁拐李是个大孝子,他羽化升仙时,就把一枚大钱投于山上的古井之中,于是古井每天就会生出一枚子钱来供铁拐李的母亲用作生活费用。这口古井今天还能看到,山顶上的古井却能一直保持出泉不枯,实为奇观,而这大概也是这个传说的一个来源吧。但是后来有个人起了贪念,把大钱偷到自己家,从此古钱就再也不生钱了。
但在另一个更通行的传说故事中,铁拐李防大钱生子钱的地方从古井变为山顶石缝中的钱洞,这个钱洞今天也仍然在山上。而这座山也被视为铁拐李的道场,并因此得名钱山。
有些读过八仙故事的朋友会对铁拐李是小岞人这个说法有怀疑,其实您想一想,民间传说本就是寄托与抒发老百姓一些美好想象与希望的载体,而且八仙的说法实则明朝才有的,铁拐李的传说也是好多个版本,咱还真没必要在这个去考究。
不过之所以会出现铁拐李是小岞人的说法,和小岞沙提李氏曾是南宋的名门大族有关,惠安的小伙伴大概都知道,惠安的几个大姓村落有会供奉某个同姓神明为自己的境主神的习俗,比如姓张的敬奉文安公张巡、姓许的敬奉武安公许远。
前面我们说到了净峰山的两个谐音名称“尖山”与“钱山”的渊源,今天分享另一个谐音名称“净山”以及其如何演化为“净峰”一名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一般认为净峰古寺是从唐代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就开始有了,这可是至今一千两百多年的事了,惠安都还未开设县府,所以在“未有惠安,先有青山”之外,也有人念出“未有惠安,先有钱山”的俗语。因为很多记载早已淹没,所以我们试着做一些合理猜测。
当时所建古寺应该就是依山取名,这个在佛寺中很普遍,如少林寺、南山寺等都是如此。但或许觉得“尖山寺”或“钱山寺”都不合佛寺名称,而“净”字在佛寺中是常用字,又“尖”“钱”在闽南语上谐音,就取用“净山寺”为名。而又由寺名,人们把山成为净山。
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根据记载,净峰寺很长一段时间里原名净山寺,是到了清代中晚期才改名的。史载光绪年间的一个重阳节,惠安境内的一群文人一起到净山登高聚会,饮酒作诗,席间一位举人就提议为了纪念襄惠公张岳将净山改名净峰,净山寺改名净峰寺,这个建议得到了众文人的认同,也得到了在地人和官府的认同,所以净山寺遂正式更名净峰寺。
这位得到大家纪念的张岳,不仅是明朝嘉靖年间从惠安走出的一位大官和理学大家,他还是第一部《惠安县志》的编修者,并对惠安有着其他重要贡献,关于他的事迹有机会我们会再分享。张岳,字维乔,是惠安西头村人,他读书时喜欢登游净山,所以后来就自号净峰。由“山”而“峰”,或许是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一点文人情怀的渊源在吧。
但我们看到这个演变是很有历史厚度的,从因古刹之名而名“净山”,到为了纪念在地有名的大儒而改名“净峰”。而净峰这个有着丰富文史内涵的名字也不仅成为山和寺的名,也成了生活于这一片地区的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地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