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图书馆创建于1916年,时称甘肃省公立图书馆。1943年,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又创办了国立西北图书馆。1949年两馆合并为西北人民图书馆,后于1953年改称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现有藏书270万册,其中古籍10778种,385115册,尚有1900余种、21万多册正在遴选分编。196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稀世瑰宝《文溯阁四库全书》移交甘肃省图书馆珍藏。目前甘肃省图书馆现存古籍中已分类编目的善本书1281种,23166册。清代王文治、袁枚、吴大徵、何劭基、朱彝尊、全世臣、左宗棠、张之洞和近代鲁迅先生等20多位文人名臣的信札近20册,其中的《阅微草堂收藏尺牍》(卷轴装),收有弘昕、梁国治、刘墉、翁方纲、钱大昕、彭元瑞、王杰、戴震年等名流写给纪晓岚的书信21封,为尺牍中的精品。
甘肃省图书馆自建馆以来就十分重视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1945年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时,针对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及民族特色,确定建立具有西北特色的藏书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日积月累,甘肃省图书馆现收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地方文献近2万余种、4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3300余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藏书特色,并以其西北文献收藏的系统齐全,享誉海内外,成为研究西北史地、政治经济、民族问题、中西交通、敦煌艺术等西北学的文献基地。馆藏丰富的西北文献中,西北方志为其骨干典籍。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各图书馆现存西北方志共有793种,甘肃省图书馆即收藏683种(陕西266种、甘肃222种、宁夏32种、青海47种、新疆116种)、2257部,占现存种数86%。其中流传较少、文献价值较高的稀见方志有64种。清康熙刻《静宁州志》及《[康熙]朔方广武志》、清顺治刻《[顺治]秦州志》等皆为海内外孤本,录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康熙]静宁州志》,义例简要,考证精密,对于经济、民生诸事,尤能详述悉例,被誉为陇上名志,对后世修志影响很大。《[康熙]庄浪县志》,对明末战乱之后,庄浪荒困为陕甘之最的景况记载颇详,对研究明清之际北方农村经济状况,极有参考价值。
《[光绪]肃州新志稿》(清)吴人寿、何衍庆纂修,向无刻本,仅存一钞本。著名方志学家张维在《陇右方志录》中说:“惟肃志年久失修,此志之作正在丧乱初平,遗民犹有存者,其所记载足以承前待后。”《[光绪]泾州乡土志》,稿本藏甘肃省图书馆。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卷下地理、川源、山水、道路、特产。张维谓:“此志所编,多有新解,而氏族、地理、山水、道路诸目,序次尤有法度。”在乡土志中属上乘之作。馆藏《[乾隆]银川小志》,对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发生的8.5级大地震之记载,不仅准确地记录了地震的时间、地点,而且记述了震前兆、震时地表象以及震后的损失破坏程度等,是地震预测的重要史料。《[光绪]新修打拉池县丞志》,对星现、星硕、日月蚀的记载,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如《[康熙]狄道县志》、《[康熙]三水县志》、《[光绪]陇西分县武阳县志》、《[光绪]合水县志》等,均为不可多得的刻本或钞本。钞本《[乾隆]乌鲁木齐政略》,国内仅存二部,一部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收藏于甘肃省图书馆。是书分装四册,不分卷,记载乾隆二十三(1758)至四十三年(1778)事,是清代统辖乌鲁木齐地区的首部志书。
该书详细记载了乌鲁木齐满汉文武官职、绿营兵屯、科举考试制度、地方官府历年采买粮石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清统一新疆后最初20年乌鲁木齐地区的社会情况,史料价值颇高,可供研究乌鲁木齐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学者参考。《[光绪]新疆回部纪略》,慕璋纂。璋,甘肃镇原人,举人,曾任西宁县教谕。光绪九年受命考察新疆,经采摘正史并调阅地方档案纂成此书。稿存陕西总督,底稿为其子少堂(慕寿祺)收藏,后捐赠甘肃省图书馆。全书十二卷、卷首总论,一至九卷记新疆回部沿革、疆域、山川、建置、官制、营伍、粮饷、钱法、军台及回务等,末三卷为霍集斯列传、土尔扈特传及特产等。全书仅4000余言,然内容丰富,记事简赅,为研究新疆民族与历史之重要参考文献。
馆藏西北历史档案1160件,其中有左宗棠禁烟布告、查禁罂粟邪教条章、甘肃陆军举行大演习影集等清代历史档案200余件。
(本文由国家清史编委会文献组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