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城记》书封。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打造一个示范、建好一个机制、搭建一批平台、产出一批精品”。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和贵州师范学院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始终秉持开门办馆、开放办学的理念,共同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打造贵州文化好品牌,深入挖掘贵州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自信基因,为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智库作用。
12月18日,随着贵州师范学院印山书院及贵州省文史馆“山骨讲堂”揭牌仪式举行,贵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安顺城记》首发式举行,乃至《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纪念大会举行,馆校双方朝着“共同组建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共同打造一批高层次研究平台、共同承担一批贵州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共同产出一批高质量文史研究成果”的方向迈进扎实一步。
共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当日,在著名文化学者钱理群等70余名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贵州师范学院印山书院及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山骨讲堂”揭牌。一书院、一讲堂,将致力打造贵州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推进贵州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深入人心。
具体来说,印山书院是贵州师范学院重点打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习基地、贵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和贵州教师师德教育培训中心,目的在于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印山书院由主体建筑、溯源广场、思源广场、文化长廊及孔子圣像广场等组成,师生可追溯和了解贵州历代乡贤名家史料,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贵州省文史馆开设的“山骨讲堂”以“认识脚下土地、共塑黔山风骨”为宗旨,现已举行近40期讲座,是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多年来,贵州省文史馆名誉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张新民、何士光、张闻玉、熊宗仁、石朝江等先后做客讲堂。
“‘山骨讲堂’是贵州省文史馆开门办馆的品牌项目。相信基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山骨讲堂’一定能在贵州师范学院落地生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贵州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贵州省文史馆党组书记、馆长王茂爱说。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表示,馆校联合举办“山骨讲堂”,为双方共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共组高水平研究团队
同日揭牌的贵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邀请钱理群、戴明贤、顾久三位著名文化学者为中心荣誉主任委员,张新民为主任委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特约研究员及贵州师范学院骨干老师组成学术委员,凝聚省内外学者力量,致力于贵州地方文化、乡土文化建设。
贵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拉开馆校共组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序幕。按照馆校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还将合作共建“贵州乡贤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文史资料研究中心”“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基地”“贵州省教育文史研究基地”“贵州省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贵州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根据需要组建文史研究专家库。馆校双方可聘请对方专家学者担任咨询顾问或特聘教授,开展教学、科研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促进贵州师范学院“双一流”建设。
据介绍,通过共组高水平研究团队,馆校双方将联合研究贵州历史、文化、宗教、书画,在科研立项、评审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一批贵州文化建设研究项目。12月18日举行的“发展视野中的贵州城市记录系列丛书”《安顺城记》首发式,便是馆校双方未来开展学术合作的一个范式。
由贵州省文史馆主持,联合安顺市社科联编修的《安顺城记》(七卷),历时七年出版。该书由钱理群、戴明贤、袁本良、顾久主编,杜应国担任总纂,集合一支近百人的贵州“老、中、青”作者队伍共同编著而成。这是一次在党委、政府支持下的民间修史的尝试,为快速发展的社会留存“地方档案”,对地方传统予以深度关注。
《安顺城记》在地方志的体例、理念等方面均提出颇具创造性、实验性、开拓性的构想。该书仿《史记》体例,又有创新,如“世家”部分被改换为地方世家大族传记,既突出乡贤历史贡献,也关注百姓风俗习惯、生活日常,还因地方特色设置了新条目。《安顺城记》融文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为一体,用“大散文”笔调写就,是一部以安顺这块土地、土地上的文化、土地上的人为中心书写的地方历史。
首发式上,钱理群用自身积蓄购买1000套《安顺城记》,向贵州省内图书馆、史志部门及学校赠书,希望把《安顺城记》的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学资源、教育资源加以普及推广,助力地方文化建设。
《安顺城记》是“发展视野中的贵州城市记录系列丛书”的第一部。据悉,在“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文史馆将联合贵州省师范学院等学术力量,启动后续编写工作。
共推高质量文史研究成果
在12月18日举行的《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钱理群、沈固朝、王金会、刘江、田文军、王本朝、蓝勇、欧阳祯人、高文强、张晓芝等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贵州文史丛刊》学术委员会成员、作者、编辑等70余人共聚一堂,捧读《四十年来文与史——lt;贵州文史丛刊gt;创刊四十周年纪念集》《贵州文史丛刊四十年总目》两部厚厚的集子,回顾各自与《贵州文史丛刊》的渊源,共议如何将《贵州文史丛刊》打造为高质量文史研究成果的重要发表阵地。
创刊于1980年的《贵州文史丛刊》,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率先创办的学术期刊之一。多年来,《贵州文史丛刊》作为唯一以贵州文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期刊,致力于贵州文史的发掘整理、贵州文化特点的分析研究,刊载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与研究文章,对贵州历史文化研究作出很大贡献。刊名虽冠以“贵州”二字,但所刊文章中有相当部分涉及全国性的学术问题。
《贵州文史丛刊》曾一度进入社科核心期刊行列,眼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为助力《贵州文史丛刊》成长为全国性名刊、大刊,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纷纷发言,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贵州的文化建设成就巨大。在贵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贵州文史丛刊》深度参与并担任重要角色,已成为贵州省文史馆的一张名片。”王茂爱说。
“馆校合作的初衷,正是为了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可能。通过贵州省文史馆的资源和平台,贵州师范学院可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将其转化成高等教育资源,融合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石培新说。
钱理群表示,希望专家学者心怀自信,重新思考地方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助力贵州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