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牛文先生国画、书法作品欣赏

牛文先生国画、书法作品欣赏

牛文先生国画、书法作品欣赏本期刊出牛文先生国画、书法作品选,一起欣赏这位著名版画家在国画领域的实践探索。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

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

1982年春,牛文在创作国画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1982年冬,牛文在重庆綦江农村为农民作画

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1994年秋,牛文为重庆塗山庙会题词

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2003年春,牛文在《阎松父百年画展》上题字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2004年冬,牛文在创作国画

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

2006年春,牛文为成都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题词“光辉人生”

牛文先生书法国画作品欣赏

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

东坡采菊 82.2x50cm 1990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李清照武陵春诗意 95.3x40.5cm 1991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杜甫诗意画 98x41cm 1992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秦香莲 77x44cm 1992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

关云长 82x50cm 1992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钟馗嫁妹 106x50.5cm 1993

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

坐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 67.6x43cm 1994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钟馗降魔 69.2x46cm 1994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

书法 78x65cm 1996年

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

书法 80x72cm 1998年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斩黄袍 82.2x50cm 1994

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

苏武牧羊 67.3x43 1995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钟馗跳加官 68.5x33.3cm 1996

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不想人间鬼魅多 99.5x68cm 1996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99x34cm 1998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鳥江怨项羽 63.5x44.3cm 1998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大肚罗汉 98x41.2cm 2000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舞佣 67x33cm 1998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后犹能做鬼雄 68.5x33.5cm 1998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

书法 69.5x34.6cm 1999年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

书法 70x39cm 1999年

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

书法 82x74cm 1999年

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戏曲人物 47x39.2cm 1991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济公和尚 47.2x40.6cm 1991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钟馗进士 40.1x37.2cm 1991

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

中国皮影戏脸谱 44.5x40.2cm 1991

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书法 69.8x34.5cm 1999年

灵石历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牛文先生题字《紫云阁》

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

艺34.5x34.5cm 2001年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墨写玉兰花 66x42cm 1991年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熊猫戏趣 54x45cm 1993年

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好花不常开 47.5x41cm 1993年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历史

秋趣 52x38.2cm1994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牛文先生为版画之乡綦江盖石镇题字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牛文先生为《涪陵日报》题字

灵石文史_灵石历史_灵石文化

牛文先生为《重庆青年》题字

自由潇洒超脱淡然

一一牛文晚年国画无待逍遥之境

原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木

牛文先生是国内著名的版画家,又是延安出身的老革命,半个多世纪里,他为中国版画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他以版画作为武器,画出了一大批团结人民、鼓舞人民的战斗的版画。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以版画讴歌新中国的成就和人民的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牛文先生在版画这个外来画种的民族化和中国化上,作过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他曾经在版画上探索过年画的效果,更多的则是把中国古典复制版画的技法与外来版画相融合,在这个领域,牛文先生当是版画界第一人。中国古典复制版画,是明清时期为流行小说、戏曲,如《金瓶梅》、《西廂记》制作插图时使用的一种木版印刷的方式,是用木版刻制的方式与画家合作,对其绘画插图作木版刻印的复制工作。这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除小说插图之外,像著名的《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也是以这种复制版画方式印行的。牛文先生运用这种传统的民族版画的样式,创作了一大批版画作品,在版画的民族化探索上颇具影响。

让人称奇的是,如果牛文先生在古典复制版画上是以版画去借鉴中国古典绘画的话,那我们今天看到的牛文先生的中国画,则是这位著名版画家直接进入国画领域的实践。那么,这位版画家所作之中国画有什么特色呢?

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潇洒、酣畅淋漓。

版画的绘制过程是个严谨、程序、制作的过程,每一程序均有严格的规定,即使是复制性版画,似乎潇洒的运线也是严格精谨、一丝不苟的制作的结果。牛文先生一辈子与之打交道的就是这种制作性质的版画艺术。或许受制于此种严谨的艺术太久,或许因向往于中国画的自由天然太切,进入人生晚境的牛文先生创作了一大批中国画作品。题材有戏剧人物,皮影艺术、历史人物、水墨花卉等。画幅不大,画面单纯,往往就一个人物,一株“折枝”花卉,配上一两句诗词。画法也单纯,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简练,往往一片泼墨就是身躯,头脸部用线勾勒,也多简而又简。由于研究传统绘画多年,牛文先生尽管造型简洁,但笔墨却十分讲究:虽是一片泼墨,却浓淡互破、水墨互破,其墨像变幻多端,颇富表现力。用线则简洁明快,灵动潇洒,点到即止。可以想见,这位一辈子按着严格程序与版画刻制打交道的老艺术家,当他信手泼墨、舞笔挥毫之时,应该是恣情快意的吧?我尤其喜欢牛文先生那种浓墨重笔强化块面的作品。此类作品与其版画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强烈、单纯、明快,其风格为国画界所少见。

造型夸张、幽默、变形,是其又一大特点。

牛文先生所绘是国画人物。人物画本来是又一造型严谨的画科,不如山水花鸟,多一笔、少一笔于造型无关大碍。牛文先生多年来与中国传统艺术打交道,尤其是民间年画、民间版画、皮影艺术、京剧脸谱,以及他家乡山西的民间剪纸艺术,这些艺术以意象造型为特点,夸张、变形、简化、抽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符号的意味。民间艺术给了这位多年来一直钟情于斯的老艺术家以回报。牛文先生的中国画画面简洁,造型单纯,但由于夸张变形,在单纯之中呈现出丰厚的意蕴,在简洁之中又有符号内涵之深邃。同时,这种夸张和变形,也使其作画时更加自由和随意,一一至少,减轻了作画程序的理性与严谨,增加了作画的表现与抒情。同时,这种夸张变形,也使他笔下的人物个性更鲜明,意蕴更强烈。

如果注意到牛文先生的题材和题款,我们或许可以领会晚年的牛文先生精神境界的超脱与淡然。

牛文先生画了不少的和尚、钟馗,当然更多的是戏曲人物,包括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这些本来就与各种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情节相联系的人物形象,给牛文先生哲理情思的表达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我们固然可以在一幅《钟馗图》“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后犹能做鬼雄”老当益壮的豪气中,看到曾是革命者与战士的老年牛文的风采,但作品表现得更多的,却似乎应该是历尽沧桑之后的通达、淡然与超脱,一种在牛文先生一生的版画中从未出现过的情愫。如其在题《和尚图》中写道:“五欲已锁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在作于1997年的另一幅描绘一古代老人的作品中,更有题款:“房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画中人物孤立孑然,茫然无助。而在同年所作的《钟馗图》中,则录清人王士祯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做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在1995年作铁拐李般的人物图中题:“毕竟百年都是梦,何如一醉便成仙。”

……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丰富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非此而不是完整真实的人的情感世界,而艺术不就是缘情言志么?十多年前,我曾为牛文先生撰文讨论他的民族化的版画探索。我研究过他的艺术历程,了解过年轻牛文金戈铁马的战土经历,熟悉他的投枪匕首般的战斗的艺术,也研究过壮年时牛文对生活的赞美,对美的探索。他对民族形式的热情尝试给我以深刻的印象。而牛文为我们留下的这最后一批国画作品,又让我们一窥晚年牛文在经历一生洞达人世之后的超脱、淡定,及超脱人生之后的自由与舒展。亦如庄子《逍遥游》所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从西方版画入手而彻底回归民族艺术的牛文,似乎真的进入艺术的无待逍遥之游。

2010年7月17日于成都东山居竹斋

牛文国画写意作品浅谈

重大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特聘研究员 杨力斌

当我反复观赏前辈艺术家牛文笔下的中国画系列作品,虽然还没有老艺术家的木刻版画作品的名气大,但也蕴含老革命、老画家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底蕴,以及与众不同的国画写意审美情趣与墨色表现形式魅力。

牛文笔下的中国画都是写意与大写意作品,粗略观看有百多件,分为三大类作品:其一,古典全身戏剧与历史人物;其二,古典戏剧脸谱人物;其三,花卉小品。

20世纪90年代初,牛文在从事中国画创作初期,已是他在木刻版画创作中,将民族与民间艺术融会贯通达到艺术崭新高度的新阶段,老画家沿袭自己娴熟掌握的中国古典戏剧与历史人物精髓,将胸襟长期积累的民族与民间艺术精华,重点吸收国画墨色写意简略而不简单的气韵生动魅力,情随心志地描绘在国画写意作品中,作为自己国画创作古典戏剧人物造型视觉审美意识理念的主要作画手段。

牛文在中国写意画上彰显出来的艺术思想、审美意识与综合表现能力,不同凡响。例如,老画家在表现古典历史人物的系列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笔墨技巧格调画风,我以我法的墨色审美情趣味道。

1986年,牛文创作《包青天》画作,重点以大写意浓缩的墨色变化与线描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简略而不简单的情景。

画作上,包青天的脸部运用中锋与侧锋结合,以浓墨描绘出戏剧包青天大花脸的韵味为主体,装饰线条为辅助;身躯则以水分饱和侧锋行笔为主,中锋行笔为辅,从富于墨色酣畅淋漓层次渐次转为枯涩、浅淡与少量纤细线条勾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上半身的大面积留白是胡须,下半身少量留白既是官袍受光处,也是富于诗意想象力的美感空间。

1987年,牛文创作《关云长》。画面上用浓墨侧锋与中锋行笔结合,晕染朱红色与浅黄色,以淡墨画出关羽盔甲,呈现出强烈的线面浓与淡对比,粗与细的对比,以及朱红色、浅黄色与深浅墨色的对比美感,将历史人物关云长的精髓、中国画写意情趣与墨色装饰美感等,融会贯通形成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的极佳表现状态。

1991年,牛文创作《李清照武陵春诗意图》画作,重点以畅达墨色变化与线描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抒情诗式的如诗如歌情景。

画作上,不仅李清照的形象与表情刻画精准,但见宋代著名女词人在清寂吟诵词意中,如痴如醉,戏剧精髓的古味十足。李清照位于画面左边显著位置,身材特别修长,婀娜多姿;画面上各种物象的墨色层次变化与综合表现趋于成熟,尤其是李清照衣裙的中锋线描与侧锋深浅变化交相辉映的皴写、晕染,寥寥几笔,不仅生动活泼,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与似与不似的变化,娴熟挥毫的不同笔法,既有行笔痕迹自然流露,又交代出女性服装上流行短濡、长裙、大襟、长帔等衣着结构,并已经达到中国写意画墨韵飘逸与气韵生动的很高魅力。

1992年,牛文创作《秦香莲》画作,重点以墨色块面与线描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社会下层女性人物弱者,无可奈何以泪洗面的悲剧式的悲惨可怜情景。

画作上,秦香莲低头以袖揩泪,精美的头饰,宽阔的额头,清秀的眉目,刻划出精准而醒目的人物造型;几大块面侧锋的浓淡适宜墨色衣袖,既很好地交代出女性悲苦伤心时,往往用衣袖揩脸的特点,准确地描绘出秦香莲的悲凉表情与形象动态,又畅达地表现出墨色写意情怀;使人赏画时,宛如领略到当时秦香莲无可奈何的哭述无门状态。香莲头发较浓的墨色,准确而皴写中的自然头发高光留白,朴实而精巧的青绿头饰,相得益彰;浓墨的腰带,浅淡纤细的衣襟水袖部位与下方衣襟部位,灰色块面中有黑色线条,灰色块面与浅淡线描,落款处枯涩较浓的墨色与自然飞白笔法,处处呈现出墨色层次相互对比,线面交替相辅相成的写意画审美情趣魅力。

1994年,牛文创作《斩黄袍》。画面上粗犷的侧锋行笔与纤细的中锋行笔,形成强烈的线面浓与淡对比,粗与细的对比美感。最深的墨色、最醒目的红色与留白块面,全部集中在人物的头部绘制上,将历史人物的精髓与中国画写意情趣美感融合发挥到某种极致状态。

牛文是最早关注中国戏剧脸谱的艺术魅力,并在国画写意系列作品上,不同角度地反映出一些戏剧脸谱精髓美感表现形式的佼佼者。例如,老画家在表现古典戏剧脸谱人物的中国画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笔墨技巧格调画风,我以我法的墨色审美情趣味道。

1991年,牛文创作《孙大圣》,偏重画出一种活泼顽皮的神态。但见孙悟空的帽子墨色湿润,两个眼睛,一瞪一瞥,眉毛、眼睛墨色相互渗透,墨破色,色破墨,酣畅淋漓;鼻梁上部墨色交融,鼻头下部深色墨块与浅淡线条结合,浅墨色画出嘴巴与脸腮结构。画作上色彩精练,黄色、橘红色与留白恰到好处,呈现出孙悟空猴相的特点,用笔用墨十分简略,却处处流露出国画写意情趣与中国绘画独特的墨色造型审美表现形式。

1991年,牛文创作《征西将军夏侯渊》。画面上侧锋行笔的湿润深浅墨色块面,中锋行笔的深浅线条,既是精练准确的笔墨造型绘制,又是抒发自我写意审美的情感;清淡的橘黄色与橘红色晕染,十分精准、十分精巧、十分精彩,彰显出将白描装饰变形与写意国画墨色块面相结合的审美意识表现形式。

1991年,牛文创作《郭氾》,偏重画出一种墨色畅逸的神态。画面上将戏剧脸谱的精髓,转换为交融一体的“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相辅相成的精彩绝伦描绘,是老画家不可多得的中国画写意佳作。

我们观赏这件画作,但见在郭氾花脸形象上的墨色绘制,笔法娴熟,在收放自如的墨色造型处理上,既有较浓精准的嘴上胡须,也有嘴下略淡微卷湿度浸润适度的胡须,两个脸腮边沿略淡的信笔胡须,眉头、眼睛、脸腮处浓淡墨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精妙描绘;以及武将头盔上,先画出浅淡湿润墨色与色彩,再接着用较干的浓淡适宜的墨色,在未干的墨色与色彩上,迅速画出各种不同圆形与弧形装饰,在眉头、眼睛、鼻子与头盔装饰等处,形成一些干破湿,湿破干的国画墨色写意审美情趣与气韵生动的艺术魅力。

在郭氾花脸的色彩运用上,既有一气呵成的额头、脸腮上部、鼻子与头盔的略有变化的橘黄色;也有先在笔头蘸满橘黄色,再在笔锋尖部略蘸一点橘红色,深浅恰如其分描绘的嘴唇;以及浓淡相宜的深浅蓝色、浅淡并有层次变化的浅淡绿色、浅淡墨灰色与深浅墨灰色。

在《郭氾》物象绘制上,画面主体采取侧锋与中锋相结合,写意粗犷浓缩与落款的有意识中锋行笔纤细柔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墨色描绘中,或皴写出浓淡相宜的对比,或晕染出冷色与热水对比,或呈现出笔法干与湿的对比,彰显出老画家牛文胸有成竹地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意识理念,厚积薄发的不俗国画艺术的胸襟、品位与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观看牛文笔下的中国写意画,处处呈现出中锋与侧锋线面结合,简略而不简单,人物脸部造型或者粗犷夸张,或者纤细柔美,高度浓缩,精准概括,十分精妙,十分精彩;全身的墨色行笔随意潇洒,或者笔墨韵味古朴斑驳,或者墨色晕染酣畅淋漓,展现出一种浓淡墨色相宜,线条与块面对比强烈,墨色与淡彩相得益彰的表现形式。

写意画作上有些笨拙、质朴、简练与精准的国画写意美感情趣味道,这是牛文在自己木刻版画蕴含鲜明民族与民间艺术强烈、单纯、明快等精华基础上,融合中国画“墨分五色”写意情趣与“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绘制技巧方法,描绘出独特夸张、幽默、变形,带有明显的戏剧装饰审美趣味艺术特点,流露出典型的牛氏国画写意笔墨造型审美意识情怀,彰显出老革命与老画家牛文历尽几十年世事沧桑后的豁达、畅达、淡然、释然、超然、安宁、平静、祥和,高逸风致的深厚文化修养底蕴,超凡脱俗的艺术宽阔胸襟、品位、视野与境界。

2023年4月24日于重庆

古秀拙朴韻自高

一一牛文先生书法艺术试解

山西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付会长刘计亮

8月21日,著名画家、中国新兴版画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牛文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光辉的革命和艺术的一生。

牛文,1922年生于山西灵石,1937年参加革命,先后在晋陕、川藏从亊革命工作及艺术創作。在他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以版画和中国画的成就最为卓著。特别是版画創作,早期得晋陕黄土高原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滋养,以质朴、厚重的气息和简洁、凝练的艺术风格于版坛独树一帜。解放后,随军南下四川,作为解放初期走进西藏艺术拓荒的第一人。十数年在康藏高原间屹屹探艺,形成了粗放流畅,洁静明快的艺术特色。十年动乱后更是衰年变法,潜研明清徽派木刻。很好地将古典版画的东方韵味与现代版画的技法溶揉升华,形成了生动的线条、块面造形的清新,明快、秀美、高雅的艺术风貌,成为了中国新兴版画創作中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享誉海内外。但对于这位同乡前辈大家的书法艺术也确实很值得研究一番。尽管其成就远不及版画,国画。本文即想就所见先生的书法,择其六者,从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角度,试作一浅陋赏评,以就教方家。

《白居易诗幅》墨迹(见图1),創作于1999年,此作体势开博宏放,气格雄强骏荡,以雄伟博大的笔墨气象给人以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的审美感受。其间“离”“野”“尽”“又”诸字任其涨开,而“原”“岁”“石”“生”等字则随其枯白,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浓淡、枯润变化自然,通篇和谐,颇通画理,且挺拔的长线与飘逸的曲线、细线,对比着黑白的空间分割块面,构成了音乐般的节奏,婉如一曲浪漫的情歌,荡漾飘曵。

整体观之。时或笔势牵绕,奔荡不拘;或又节律放慢,稳沈而进。表现出作者对书写内容的谙熟和表现手法深思熟虑的睿智。特别是章法大小相参,疏密相间,形成疏阔处可以走马,密集处不能透风。前后变化又贯串一气,抑扬顿挫,节奏感强烈,充称先生力作之一。

《与马烽夫妇书轴》纸本墨迹(见图2)。内容是人们熟知的唐人王勃《登鹳雀楼》七律,为1999年先生回山西时书赠好友著名作家马烽夫妇之作。

此幅作品用笔硬挺。枯涩处如画老梅铁干,徐回涩进,显得风神苍老,有一股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的气象;饱满处似写深山兰蕙,中锋疾出,显得挺拔飘逸,有一种庄重而秀雅、古朴而闲逸的风韵。楷书之提按顿挫与草书之转折牵连并用,时而笔锋直落,时而逆入平出,时而藏锋回转。点画干净利落,线条刚劲绰约。结体用字渊厚沉郁而不拘细节。整体布白揖让有制,穿插自然。落款小字用笔结字古拙可爱,用印更是独成一格。童心野趣跃然生出。

仰观整幅,笔墨虽不算精道,然直抒胸臆,尽显情怀,与老友的深厚情谊,对当年生活的深切眷恋乃至猛然间勾发的童心皆畅然流出笔端。古人评书有“书,心画也”之至言,信然。

《与耿县长书轴》纸本墨迹(见图3)。亦为1999年先生回乡省亲间,书赠时任灵石县长的耿彦波先生之联语。整体安排略同前作。然此作用墨丰润,浓淡枯涨更见匠心。潇洒飘逸的线条,更能展示先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耿彦波先生执政灵石期向,大胆开拓,政绩卓然,为民称颂。应是基于此,故先生热爱故土之情,看到家乡巨变之情,自然流于笔端。显出一派苍茫浑朴、雄伟壮观的气魄

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在自然畅逸中尽显迭宕鲜明的节奏变化。直线与波曲线的交错,墨色的变换过渡,用笔的方圆疾涩的调整,宛如乐曲之回荡奔跃。充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和激情勃发的艺术情怀。

细品此书用笔,似将碑帧笔意参揉,亦有不避粗率之处者。气势雄豪,壮情难遣。把手中之笔濡墨直书,不遮不拦,胸臆酣畅,将心中激情灌注笔端,暴发式的挥运,凸显出阳刚之美,有一种火辣辣的川味,观之有壮胆魄、鼓斗志,给人超脱奔放之感。

《“龙”字榜书》纸本墨迹(见图4),书于1997年间。此作不为点画所拘,直将一般雄强之气和刚健风骨流出笔端,风骨棱棱,笔墨酣畅,雄奇奔放,有一股大丈夫的气概。

其运笔或中锋贯下,或侧锋斜扫,或疾或徐,或驻或走,恰如孙过庭所谓“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润燥相间,墨色变化丰富,富有画意。以画入书而不见痕迹,又有古人所谓“唯见神采,不见字形”之感。

大字下“龙虎斗勇”四字以淡墨为之,又以枯笔小字成款。浓与淡,涨与枯,大与小的墨块与线条对比变化,生发出一种虚灵的气韵。于所书内容“龙”的博大气概与深厚朴茂,沉雄奇伟且灵动洒脱的风格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不愧丹青老手,启人良多。

《李商隐诗句斗方》墨迹纸本(见图5)。作于1998年,内容为录唐人李商隐《无题》七律之前四句。其形制每句一行,且于三四行间,以墨笔、朱砂勾绘写意红烛一盏,神形并具。此种佳构只能是先生这般丹青老手才情突发之妙得。俗见有题画之书,此只能称作题书之画了。环视近现代书画家之作,暂未见有此法者,只有宋人米颠南宫先生之“珊瑚帖”似与相类,书画并置,显示出作者兴至不拘成法的一面,有灿漫天真之趣。

审观此作书法,风骨雄健,气格宏朴。其运笔如铁弦握拨,跳宕起伏;结字奇伟跳骏,拙中寓巧,随机应变,极具个性;用墨则右上之“相”“车”诸字与所制烛台见润,右下至落款大半则枯涩互现,整体章法气韵雄畅,浑然自成。特别是左侧上下两枚印章与红烛之红色与右侧之墨色,一红一黑;左行各字之枯与右行各字之润,以及左下烛台与右上数字的涨湮效果,构成多元的块面对比,形成了别样的艺术情趣,浑然天成,读之令人意趣盎然。

从所见先生作品来看,似于唐颜鲁公、柳悬诚等具雄强之气和刚健风骨之类书风有过用功。且能不囿于一家一门,博采众家,集于己用。先生的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一,以画入书。自古即有“书画同源”之训,先生之作就是最佳的诠释。中国绘画和书法首先都是线条的艺术,都是主要以线条表现的,先生则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基础元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线条的娴熟驾驭。或潇洒飘逸,或古拙劲硬,无不与古圣今贤暗合。绘画讲求起承传合,讲求节奏、照应、对比等手法。这在先生的书作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用笔的疾迟、线条的粗细直曲、用墨的枯润浓涨、章法的块面对比等等,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体现,这也是先生书法的精彩之处。其二,以情入书,书迹即心迹,但自古书家多限于一体一张,以深藏自我为严律。先生于传统碑帖则采取学以致用,不囿于一家一体。所作多纵情而为,虽偶有不合古法之处,如一些字的结体个性化太强,一些笔画(捺、竖弯勾等)有任笔所为的迹象,但整体而言却终可引人入境,让人品出情趣、读出感慨。

先生以画入书,以情入书,故能在书中时时显出那种风神高古,苍劲洒脱的风韵。如杜诗韩文,愈品愈觉得有无穷魅力。先生所书尺幅都不大,一般皆在三、四尺以内。然而笔墨间却含蕴雄迈,格调高古,气象宏大。这絕不是一般艺术家能够达到的高度,对于我等后学多可启迪。

乡贤牛文先生,一位黄土高原和康藏高原滋养出的艺术大师走了,其一生心血奉献给了巴蜀、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艺术。我想大约应是康藏高原的山神太喜欢他的艺术,招他去做导师吧?一定是的!遂成四句以悼先生:一生情寄在高原,心血才智润巴川。应是山君亦喜艺,特邀西席乐其间。

原载《灵石文史》2009年第3期

上一篇: begin-->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职(专科)批次第一次征集志愿说明
下一篇: 活久见!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宣布出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