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文
1.中国古代散文,一般指与诗歌相对而言的、句子长短自由的无韵之文。从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算起,中国散文有三千年历史。先秦是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发展和达到繁荣的时期。
2.中国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产生的。早在殷商时期,史官就开始记载史事;甲骨文中也简略记载殷人占卜的情况,成为记叙文的萌芽。
3.西周时期,“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成为风气。
4.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并成为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大量出现。
5.秦代推行文化灭绝政策,除了李斯的几篇文章外,无文可述,故有“秦无文章”之说。
(一)先秦历史散文及其代表作
1.《尚书》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确切地说,是一本历史文献汇编。汉初经师所授《尚书》用当时流传的隶书书写,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又陆续发现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称古文《尚书》。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共58篇,其中28篇属于今文《尚书》。
《尚书》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它以记言为主,是中国最早的散文体式。此书总体特点是质木古朴,但已经具有完整篇章。它代表了西周之前散文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古代散文逐渐走向成熟。
2.《春秋》
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相传孔子曾对其加以修订,后被列为儒家经书。其“尚简”传统与委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世颇有影响。
3.《国语》
《国语》是西周初年至春秋末各国的文献汇编,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实则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其记言之文及其所开创的国别体对后世颇有影响。
4.《战国策》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记载策士们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谋划或说辞,所记以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二)先秦诸子散文及其代表作
先秦百家争鸣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兵家、名家和杂家等。
1.春秋末年至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多成书于作者身后,多为语录体或保留语录体痕迹,代表:《老子》、《论语》、《墨子》。
(1)《老子》
《老子》一书共81章,又名《道德经》。此书并非老子手定,系道家学派于战国初年编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本源。老子是先秦时期最具有思辨色彩的哲学家。
《老子》为语录体,完全是对思想主旨的阐发。文多用韵,语多排偶,对后世骈偶押韵之文颇有影响。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后学编纂。《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墨子》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著作汇编,由墨子的弟子及后学编纂,成书在《孟子》之后。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基本主张为“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 等,反映小生产者的愿望要求。其文注重实用,质朴无华。
2.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从语录体逐渐演进为单篇论文,由后学辑录发展为师生合著。代表:《孟子》、《庄子》。
(1)《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合作的作品。《孟子》文章最为鲜明的特色,是巧设机彀和夺人气势。
(2)《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及杂篇为其门人和后学所著。庄子为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视“逍遥游”为人生最高境界。《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者。
3.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发展为长篇大论,是独立的个人著述,标志着议论文在体式和技巧两个方面的高度成熟。代表:《荀子》《韩非子》。
(1)荀子是孟子之后的大儒,也是由儒入法的过渡人物。荀子主张性恶说,提倡法制,有唯物主义的天道观,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32篇,前25篇为荀子自著。《荀子》的文章多为专题论文,显示学者之文的特色,是后人心中真正的论说文。
(2)《韩非子》55篇,基本上是韩非自著。韩非是先秦法家学派集大成者,力主“法后王”。其文章重质轻文,严峻峭拔,剖析入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