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提升语文修养必看!一篇文章,给孩子讲透“中国千年古典文学史”

提升语文修养必看!一篇文章,给孩子讲透“中国千年古典文学史”

提升语文修养必看!一篇文章,给孩子讲透“中国千年古典文学史”来源 | 首发于公众号【领读人申怡】 中国孩子在学古诗古文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过于碎片化。比如今天学《诗经》的某个篇目,明天学某一首诗,后天学一篇古文

魏晋之前,中国没有出现文学评论的专书,只有一些零散的评论。一直到三国时代,文学的地位逐渐从其他的学术分类中独立出来。

在这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就是专门论述文学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典论论文》发表后不足一百年,西晋陆机也写成了《文赋》一篇,也是魏晋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代表作之一。该文以赋体写成,内容叙述较为抽象的文学理论及评论,并不是对特定的作家或作品进行评论。

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是中国文学史上史无前例具系统性的严格文学评论巨著。

锺嵘的《诗品》集中以诗,尤其是五言诗为对象进行品评。该书把从汉朝到梁朝123位诗人划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共九个等级,并加以论述,其等级制与当时朝廷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相类。

图片

诗歌

唐代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唐前半期社会安定,经济富裕,文人来往和百官游䜩,酬唱传诵蔚为风气。天宝之乱后,继以藩镇之祸,生活流离困苦,郁结之情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唐诗和当时的书法、艺术和音乐互相影响,亦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有紧密关系,为研究当时的语言、历史、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唐朝作诗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考核项目。除此以外,唐诗亦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无论是文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都会接触到。

唐朝除了影响之后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亦影响到日本、韩国的诗词。在十九世纪开始,不少唐诗亦被翻译成欧洲语言。

初唐:初唐时期,唐朝的诗坛虽未有尽脱前朝绮丽的诗风。但在这时期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及气象,诗歌的内容大致上是有感而发,并不像前朝般无病呻吟。

图片

盛唐:近体诗在盛唐时期发展成熟,优秀的诗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就形式而言,可以分成: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及七言律诗。

就题材而言,这段时期比初唐时期变得多样化,大致上可以归纳为边塞,田园,山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

由于展开来说的话,说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所以下方各个流派,给大家作为参考。

图片

中唐:及至中唐,虽然社会动乱,但著名的诗人还有不少。

图片

比如发起古文运动的韩愈,他尝试以文为诗,风格奇险冷僻。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另外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写山水田园而闻名的诗人,如柳宗元,韦应物,代表作品分别有《江雪》及《滁州西涧》等等。

还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诗坛上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映社会的现实,用字浅白简单。

前者的自述身世的《遣悲怀》情感真挚,后者的《新乐府》继承汉乐府以来反映现实的传统,辛辣地讽刺时弊。

白居易也写有多首有名的古诗,如《长恨歌》,描写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琵琶行》,借歌女自伤身世。这段时期也有不同作品,比如大历十才子,他们重视格律,诗风淡雅自然。

晚唐:晚唐时期,诗风以婉弱为中心。

图片

当中代表人物有李贺,他继承韩愈的奇险风格,故后世称他为“诗鬼”。

稍后的杜牧,李商隐,崇尚辞藻华丽,格律工整,内容以个人感怀,爱情等等,对比盛唐,中唐题材较贫乏。

杜牧写下不少言情的七绝,李商隐则长于七律,他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也把当时的诗坛进一步推向纤丽,崇尚格律的风气,直至宋初流行的西昆体,也是上承李商隐的诗风。

散文

唐朝的文章以“散文”成就为最高,代表性人物是韩愈、柳宗元,代表性散文是《师说》、《杂说》、《黔之驴》、《捕蛇者说》。

图片

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在文章领域反对魏晋时期以来的只讲形式、内容空洞的“骈文”,主张学习和发扬先秦两汉的散文,创作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散文。

韩愈的文章语言凝练、气势磅礴,柳宗元的文章文笔生动、寓意深刻,他们二人对古典散文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唐传奇

唐朝小说的代表性就是“唐传奇”,追求“离奇”的短篇小说,继承六朝的志怪小说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图片

在这时期,虽然也沿袭南北朝志怪的题材,但内容开始偏向从现实取材,出现了一些没有“怪”的“才子佳人小说”作品,比如元稹的《莺莺传》及白行简的《李娃传》;以及一些英雄小说,如《虬髯客传》,寄托了人民在中唐乱世中出现富有正义感的英雄的期盼。

从这一点看来,唐朝的传奇可以看成是后世中国白话文学的先驱。著名作品除了之前提过之外,还有《杜子春传》(为日本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原本),《补江総白猿传》《游仙窟》《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等。当中《游仙窟》曾一度散逸,却在日本保留下来。

词的起源: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燕乐,又叫宴乐,为隋唐时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图片

在初唐时期,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不过作品大都不多,只是诗余之际的创作。

而晚唐温庭筠,是最先专心从事词之创作的词人,他的词后世称为花间词派。

创作大多为儿女艳情,离愁闺怨的风格,描写女子容貌情态、服饰和心理,以浓艳华美为主,满是香、玉、金、钗、锦、绣等字眼。手法上表达细腻,造语清新,善于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细密婉约,情意悠远。

五代与温庭筠齐名的有韦庄,他与五代时期的重要词人冯延巳、李璟的词作,都较温词清丽自然。在风格上,温词明艳,韦词淡雅。温词深隐含蓄,韦词直接抒情。

而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为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前期的词,反映豪华富丽、风流浪漫的宫廷生活,多温馨绮丽之作,仍然呈现花间词气息;

后期的词写家国之恨,拓展了词的题材,感慨既深,词益悲壮。李煜词的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率,情感真挚醇厚;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净洗炼,通俗生动,接近口语,与花间词缕金刻翠,堆砌华丽词藻的作风迥然不同。

至名词评家王国维认为,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并开北宋一代风气。

图片

诗歌

图片

北宋初期,主要沿袭中晚唐诗风馀韵,大致可归为“三体”。

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诗,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特别关注民生疾苦,风格通俗,暗示了宋诗发展的新方向。

白体诗后,流行了以贾岛、姚合为正统的晚唐体,主要诗人有林逋、潘阆、寇准等。

除了白体和晚唐体,另一派就是推崇李商隐的西昆体,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注重采用典故,风格雍容华贵,可是缺乏思想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精神。

北宋中期,随着第二次古文运动,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他们既扫除了西昆体绮丽浮艳的习风,又确立了宋诗散文化和议论化的标准。随后有王安石、苏轼等人和应。

王安石的早期作品注重民生,精于议论,晚年则讲求技巧,诗律精严。

苏轼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大大开拓了宋诗境界。

北宋后期,主要诗人有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他们虽然继承苏轼诗风,但审美方面却趋向分流。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对后来的江西诗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宋前期,江西诗派形成并壮大,代表人物有陈与义、吕本中等,但墨守成规,创作不足,南渡以后诗风才渐渐改变。

南宋中期,诗坛出现“中兴四大家”-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和陆游。其中陆游是南宋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取材广泛,诗风悲壮,意境宏大,不拘一格。

江西诗派逐步淡出了诗坛后,出现了反对江西诗派、取经晚唐的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专攻五律,取材狭窄,雕琢琐碎。

江湖诗派格局较四灵更为开阔,题材也更为广泛,整体风格偏重细巧,未脱晚唐旧习。

宋词

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宋词实际上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诗,使它取得了与“唐诗”、“元曲”等并称的光荣。

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代表人物如下:

图片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苏轼手中,诸凡记游、怀古、赠答、送别,皆能入词,几乎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南宋辛派词人,更把表现爱国精神作为词的主旨,标志着宋词的最高思想成就。

散文

宋代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写作了不少文学散文和带有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许多议论文的名作。

宋代散文的重要成就之一,在于建立了一种稳定而成熟的散文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各位名家的代表作也是层出不穷,如下:

图片

戏曲小说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文学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失去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正在酝酿着更大的文学高潮,进而成为文坛的重心。

宋代文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转变阶段。

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比如“三言”等书。

宋话本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市民文学的色彩。话本是当时“瓦舍技艺”的一种,是城市人民表现自己、教育和娱乐自己的文艺。下层市民人物,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成批地在话本中涌现,如《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尤其是璩秀秀、周胜仙、小夫人、李翠莲等一群具有叛逆性格的下层妇女形象。小说的社会性、现实性都得到加强,为以后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是白话文学的特点。话本的语言是白话,比之文言小说(如唐传奇)描写更细致生动、曲折有致,更富生活气息。特别是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取得很大的进展。至于长篇的“讲史”话本也为以后长篇历史小说提供故事的素材。

宋代的民间戏曲还处在戏曲的萌芽阶段。

如傀儡戏、影戏、歌舞戏等,前两种不是由人来扮演的,后一种由人扮演,但还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然而这些都已具备戏曲的一些条件。

图片

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如下:

图片

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由于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北曲。

元杂剧除艺术形式新颖外,内容方面也具有时代的特色。

1、广泛地反映了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更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更引人注目。

商人和妓女大都集聚在城市里,妓女是城市的畸形产物,城市是商人交易的场所。蒙古王朝曾经跨有欧、亚两洲,大陆上东西交通畅行无阻。西域商人东来,商业经营受到刺激,追逐商业利润,成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特色。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说,当时大都的货物运输,川流不息。当然也就成为商贩聚集的地方。关汉卿的《救风尘》中的周舍也是商人,他骗娶妓女宋引章,而自己又被另一个妓女赵盼儿所骗。

2、元杂剧描写的女性大都富有斗争精神,只要她们胸中燃烧起爱情的火焰,就毫不隐讳地吐露出来。

《金钱记》中的柳眉儿,《鸳鸯被》中的李玉英都是这样女性。《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反对强暴的性格也有特色。

3、元剧中清官公案故事也值得注意。出现了不少包公戏。元代官府黑暗,权豪势要之家杀人可以不偿命。公案戏的出现同这种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而包公形象就成了人民愿望的清官化身。

4、元代杂剧中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作题材的剧本和一些水浒故事戏。红字李二所编李逵、武松等4部剧本,没有流传下来。

5、元杂剧中隐逸题材也值得重视。比如马致远《陈抟高卧》,就表现了不愿为官又想解除人民苦难的矛盾心情,正是汉族士子在元代南北一统初期的共同苦闷。

6、元杂剧中还有不少神仙道化剧,这在某种程度上,同当时道教盛行有关。

南戏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

南戏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剧种,也叫永嘉杂剧。《荆钗记》、《拜月亭》(《拜月亭记》)和《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到元顺帝时高明写出《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高峰,也影响到明代传奇戏曲的繁荣。

图片

小说

中国各朝代的“小说”发展非常缓慢,直到明朝才壮大成为文学的主流,取代“诗歌”的霸主地位。

中国小说最早可于追溯到魏晋时期,宋元话本是小说的兴起的前奏,明朝长篇小说主要是“章回体小说”,与世界长篇小说不同,它即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明朝和清朝长篇章回体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走向大繁荣和巅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白话文长篇小说兴起,则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没落。

中国古典小说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通俗小说)。

大致代表作如下:

图片

戏曲

明朝的戏剧分为“杂剧”和“传奇”。

如下:

图片

明朝杂剧是元朝杂剧的余波,总体上是在走向衰落;传奇从宋元南戏上发展而来,到明朝中期进入全盛时期。明朝传奇代表了明朝戏剧的最高成就。

代表性人物有:康海、王九思、徐渭,康海的《中山狼》、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借古讽今、鞭挞社会黑暗、抨击腐败当局。徐渭的《四声猿》是明朝杂剧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明曲第一”。

明朝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北曲杂剧的唱腔形成的,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进步和成熟,它占据了明朝和清朝的戏剧舞台,被后人誉为“明清传奇”。

嘉靖之后,传奇走入民间,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三大传奇”、“三大戏剧流派”。三大传奇是《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并且出现了三大戏剧流派。

词兴起于隋唐的“燕乐”,两宋发展达高峰,至元朝衰微,延续至明朝则趋近消亡;清初词学振兴繁盛,康熙年间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随后产生由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词学蔚为风潮。

散文

清朝前期出现风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张岱、李渔与袁枚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

--

以上,就是五四运动前,中国文学的主要瑰宝,希望对我们所有的“怡”家人有帮助!创作不易,欢迎大家在文末点个“赞”和“在看”哦~!

上一篇: 《海上名家》第二季播出,聚焦10位上海文化名家
下一篇: 市政协举办2022杭州文史论坛: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