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巡视员、《世纪》杂志社社长游伟主持大会。《世纪》主编沈飞德代表编辑部作主题发言并透露,未来将对文史馆馆藏史料稿件进行抢救性梳理,陆续在《世纪》予以刊发。这些珍贵史料,均由馆员收集、撰写而成,历60年,近3000篇,凡2000万字。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熊月之教授作《亲历亲闻存史淑世》主题发言。他指出,《世纪》杂志之所以办得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能详史之略、补史之缺、纠史之偏,能反映高层秘辛、世情百态,及在口述历史方面大有作为。他还肯定了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的意义,指出口述历史是《世纪》有别于一般历史刊物的地方,口述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访谈与受访谈人的双向进展,是受访人与访问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访谈双方智慧的结晶。进行口述历史研究,有助于珍贵历史资料的积累,有助于减少文献记录之遗漏与讹谬。
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8341部队原政委武健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孙顒、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叶辛、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胡守钧、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周生、《新读写》杂志主编钱汉东等14位知名专家学者作者在大会上作自由发言。他们肯定了《世纪》20年来已取得的卓著成果,也指出了刊物
存在的不足指出,对刊物今后的发展及“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工作开展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思路和建议。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捷在讲话中肯定了《世纪》已取得的成绩,希望刊物继续保持“亲历、亲见、亲闻”特色,致力于披露百年中国重要史实,发掘历史真相积累史料,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逐步加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存史资政、以史育人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他还指出,文史馆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是顺应时势、智慧务实的体现。相信中心成立后能在长期积累的丰富馆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开门办馆,把文史研究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王楚光在大会发言中对《世纪》创刊及自己参与办刊的经历作了回顾,他认为,办好一份杂志有三个要素,一是有正确的办刊方针;二是有精干的编辑队伍;三是有一批有胆识、有见解、热爱文史的作者。他还以“立足上海、面向神州,注重“三亲”、以史鉴今”作结,勉励《世纪》继续努力。
近期项目:
我馆继《仁者寿:文化名人的长寿人生》后,隆重推出的“世纪人生”丛书系列之二的《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册)一书,为上海市文化基金会2015年重点文化类图书之一,近日由中西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图文并茂,约42万字,配有传主的生活照、工作照或具有史料价值、饱含岁月沧桑的老照片,或书画馆员的艺术创作图照等约1000幅。
上海自近代以来便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将东西文化的精粹融于一身。一直以来,上海都以其中西结合的文化和艺术而闻名于世,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音乐家、摄影家等,我馆即为沪上名师大家的“聚集地”。本书所收的艺术名人涵盖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戏曲、音乐、摄影等各领域,这些馆员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突出成就,在历史长河中发出熠熠光彩,如丰子恺、沈尹默、陆俨少、陶冷月、赵冷月、吴青霞、方增先、陈佩秋、周慧珺、韩敏、刘小晴、钱茂生、胡振郎、梁洪涛、陈古魁、陈钧德、毛国伦、王克文、陈燮阳、俞丽拿、曹雷、尚长荣、孙重亮、马莉莉、张静娴等。特别是艺术家对人生磨难的态度,他们在回顾往事时,往往可以云淡风轻地讲述,令听者忍不住落泪的坎坷遭遇,亦为不可多得的人生风景与人生财富。不知是不是因为受艺术家这种豁达态度的影响,作者的文章也有着相同的基调,像一首首旋律欢快、节奏舒缓的音乐。老年人的俏皮犹如孩童,却饱含了深刻的洞察和明晰,书中的文字也处处洋溢着这种来自洞穿世事的俏皮和幽默,读之深受感染。而字里行间艺术馆员豁达的淡泊人生态度、传承中国文化之大美,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服务人民的敬业精神,丰富了海派艺术之宝藏,对于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艺术领域、人生态度上,从几十年阅历中提炼出的感悟和心得、经验,是无法复制的。这份人生智慧、艺术修养,就在《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中有淋漓尽致的表达。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思考,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当今浮躁风气下一帖最好的降温药。
《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一书,前期准备工作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历时一年余。约请沪上知名作家、记者王小鹰、丁言昭、周玉明、姚育明、孔明珠、陆其国、沈嘉禄、盛曙丽、淳子、司徒伟智、谢燕华、管继平、顾维华、胡凌红等撰稿,他们的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使行文流畅,异彩纷呈。本馆青年干部章洁、柯昌礼、杨之立、朱力等参与其中,作为生力军的他们,为本书的采编等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
主编沈祖炜在序中谓,编写此书旨在宣传他们或继承绝学,或开创新派,“就是追求真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民族的情操,并让生活更美好”。此书期望与读者一起分享艺术馆员的“精深高妙的艺术创造”,坦荡、进取的人生故事,于品读中获得文化滋养,艺术熏陶,精神享受,感悟人生真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