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荣宝斋(沈阳)有限公司、沈阳文史研究馆主办,荣宝斋沈阳分店承办,荣宝斋书法院、荣宝斋书法馆、《荣宝斋》期刊、荣宝斋《艺术品》期刊、荣宝斋官方网站、荣宝斋在线协办的“风起辽海系列展览之五——沈延毅书法精品展”即将于2019年12月2日早上9点在辽宁美术馆开幕。作品展览于荣宝斋沈阳分店美术馆,展出沈延毅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百余幅,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2日。
信息
沈延毅书法精品展
题 字
范存刚
策展人
刘 鹏
开幕时间
2019年12月2日 9:00点
开幕地点
辽宁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19年12月2日—12月12日
展览地点
荣宝斋沈阳分店美术馆
指导单位
荣宝斋
主办单位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荣宝斋(沈阳)有限公司
沈阳文史研究馆
承办单位
荣宝斋沈阳分店
协办单位
荣宝斋书法院
荣宝斋书法馆
《荣宝斋》期刊
荣宝斋《艺术品》期刊
荣宝斋官方网站
荣宝斋在线
风起辽海——沈延毅书法精品展
前言
辽海大地,自古山川焕发,人杰地灵。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人、书家。他们或心怀锦绣、妙手文章;或胸中激浪、笔底波澜,他们以手中生花的笔书写由衷、状括时代,蔚成了一个世纪北方文风郁郁的人文景观。在此,我们说沈延毅先生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这是启功先生写沈延毅先生的诗,也是我最早知道这位“魏碑”称著书家的缘起。沈延毅先生生逢清末民初之际,他的思想与人格气质更多地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尤其是他的书法,更多地受到了“碑学中兴”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老师康南海的书学主张,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渐渐地加以实现。他早年研习何蝯叟,并从中问到了北碑的一些消息,而后浸淫于“龙门二十品”,且能生发新意,妙造自然,难能可贵的是,他又将行书的笔趣融入碑法,且又没有摆布、造作之态,这一点确实是他的过人之处。此外,沈延毅先生用笔、结字大开大合、外方内圆,乃至老笔纷披处,尽显一位世纪老人的人格襟怀。作为一位书法大家,他也深刻地影响了辽海书坛,他的风格祈向、他的书法主张,可谓泽被后学,光照辽海。今天,荣宝斋沈阳分店举办“风起辽海——沈延毅书法精品展”其意义正在于“继先贤之遗范,发潜德之幽光”,愿更多的书法青年读懂那一代人对于传统的理解,读懂书法之于心灵的妙用,是所望焉。不敢为序,仅述缘起。
范存刚
(荣宝斋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
2019.11.21
大树参天
故事中的沈延毅先生
文 | 王登科
在辽海书坛,迄今被大家常常习惯称作“某某老”的,盖为数不多,甚至也就寥寥一二。那么在这其中亦当属已作故人的沈延毅先生之尤为最。无论是先生在世的那时,还是今天人们提及的当下,“沈老”叫起来无不是一种由衷的自然与亲切。这原委,恐怕不仅仅是一个词儿所表达的恭谨与尊重,还应该具有更深一层的意趣与指向吧!应当说,只有生活在辽海地区、尤其是与书法相关系的人们,可能更会感受到这称谓的特殊意味!
的确,沈老于书法、于诗才、于传统文化的修养,皆是一棵参天的大树。而且他作为旧时代的遗老,他身上仍然葆有传统文人的风尚。而这些恰恰与书法的传统是“同向共生”的。因此,大家所敬重与珍贵的正是沈老身上的这些优良的品质。
余生亦不晚,但与沈老却缘悭一面。今为此文,不得不访旧寻古、道听途说。好在,沈老手泽历历,书如其人,犹见面目。今以如下条目,状括沈老于万一,即兴写来,聊备一端。
80年代中期,在一次书法展中
一、旧时明月:沈老其人
之所以想到用“大树参天”作文名,其正是由于沈老是一个大个子老头儿。据其哲嗣沈尔瞻先生说,沈老身高1.93米,而且腰板儿挺直,虽晚年亦不见缩减。这不仅是在当时,即便是今日,有此傲岸身材的亦不多见。那么,在书家群体中,更是鲜有其匹。照片中,看沈老与众人的合影,总会有种“鹤立鸡群”的感受。其实,突兀的不仅是沈老的身高,他的才思与身世亦然。
沈老出生于辽南盖州城东古台村的一户农家。这里有富饶的土地,且离海又很近。因此,耕种与捕鱼,成为当地人的生计。今天看来,沈老性格中的朴质、率真、俏皮与幽默或许正与这种渔耕文化和乡俗攸关。而且,古盖州历来又是鲜卑、渤海靺鞨、女真、契丹与汉人的杂居之地,文化的多元与芜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在与典型的汉文化的相互映照中,又相对保留了地域的风尚、进而交汇出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特殊类型,即所谓的:“金(州)、复(县)、海(城)、盖(州),辽阳在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正是今天“白山黑水”的东北文化之缘起。
晚年
正缘于此,历史上盖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被称作“振衣起辽海,一变出奇新”的金代书家王庭筠就是周边的熊岳人。有清一代见于著录的书法名家就有耿昭忠、卞永誉、姚正镛等。山川焕发,风尚攸移,我们说,沈老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他卓尔不群的艺术创造与发明,都是与这样郁郁葱葱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
沈老的父亲沈庆扬为清末的拔贡,且精于书法与诗词,惜英年早殁。然幼而失怙的沈老却在母亲与姐姐的敦促中完成学业,进而考入北京的民国大学,之后又入北京大学修习。
应该说沈老和那时代的大多数文人一样,从庭训到家学到洋式的大学,完成了他人生最初的知识储备和精神世界中的见闻增长。
民国前后,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大时代,社会思潮中已见美雨欧风,但人文传统里依旧是温文尔雅。华国文章,过江人物,郁郁乎文,尽在此际,沈老的文心书趣正是筑基于此时。至于后来,他成为一代书坛的泰斗和诗人,一方面是天赋使然,而另一方面也是那个特殊人文时代的伟大馈赠。
80年代中期,在一次聚会中
沈老一生,书生一介,旧时代曾在社会贤达莫德惠先生所主持的中长铁路局中司文墨一职。新中国后,先后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沈阳文史研究馆馆长、辽宁省政协常委。在五六十年代的“反右”、与“文革”中亦先后遭到冲击和下放。然劫波之后,老骥伏枥,豪迈的人生气度和诗人的浪漫情怀使他再度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书法与诗文的创造中。“我欲长歌向天笑,云垂海泣恃风雷”,这正是他此时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沈老生前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是位开一代新风的书法巨擘。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沈老就与画家周铁衡先生组织了“书画研究会”,弘扬书法文化。其最初的设帐与授徒,成为了辽海地区书法教育的启蒙。后来辽宁的大部分有影响力的书家,皆是受沈老影响而走上了书法创作的道路。从八十年代初期的“九畹”、到“十人展”、到“北园”的二十人以及九十年代的“二十九人展”,这些为数众多的书法家及梯队,无论是风格取向,还是对传统的理解,无不是沾溉于沈老的书法思想与实践。至今,它还是辽海书风赖以筑基与形成的宝贵财富与传统。
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辽宁书家中,大部分人都藏有沈老的手泽和墨宝。那时的书法青年以见到沈老为莫大的荣幸,大都扣启过他老人家的家门,遇到沈老高兴便可轻易得到他的题署。出来之后,便可在其他书友前炫耀一番。
而今天,沈老的作品已变成千金难觅。但我相信,在拥有沈老墨宝的人们心里,他们收藏的不是金钱可以比拟的东西,而是某一天,在某处与沈老的那次有趣的请益或相逢……
1979年9月参加辽宁省书法座谈会后
二、飞扬:气质与个性
气质与个性是一位艺术家的先天之本,它也决定了艺术家作品的风格与创造发明的价值取向。
那么,沈老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曾问过不少在沈老生前与他见过面的朋友和书家,有的说是位倔老头儿,有的说是怪老头儿,有的说他风趣幽默,也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总之,综合起来,说这老头儿是个性飞扬、坦率真放。
80年代中期,在一次书法展中
为作此文,检索了不少写沈老的文章。这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聂成文老师在《深刻的印记,无尽的怀念》的几段对沈老的描绘,极为生动与传神,他写道:
事后,沈老高兴地说,等展览办成了,我请你们吃火锅。展览办成了,可火锅一直没吃上,我时常和沈老开玩笑说,沈老,我们还没吃火锅呢。沈老绷着脸说,嘿嘿,妈巴子,等着吧!……
这年的6、7月间,沈阳市九位中青年书家联合在沈阳举办了“九畹书法展”。展览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书界同道的支持和好评。不知为什么,可能出于爱护吧,或认为这九个人太嫩,开始沈老对“九畹”展不是很支持,说“九畹”是“九大破碗”,一直骂了好长时间……沈老的骂声逐渐小了,有时还在一些场合表扬“九大碗”,“十大碟”(沈老取的名,指后来的十人展)……
沈老那么大年纪……有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问他锻炼不锻炼,他说,我才不锻炼。……其实,他的秘诀在话炼,每天几乎不停地和别人说话、唠叨,有时发牢骚,有时骂人,将别人气得够呛,他却顺气了,痛快了。……有登门求字、求教的,有拜望的,有叙旧的,有被骂跑还来的……
聂老师在此以小说家的手法,绘声绘色的为我们再现了这位个性飞扬、且孩子气十足的倔老头形象。也使我们从这语言的写照与传神里感受到了这位“怪老头”天真的性情。
80年代中期在,在寓所创作中
妈拉巴子,是詈语,是东北骂人的一句土话。但在沈老这儿却是句口头禅。它更多的时候表达的不是愤怒和责怪,而是表达一种亲昵的情绪、或是喜爱,在那些曾被沈老“妈拉巴子”过的人们心里,这几个字听起来总是暖暖的。以至于都希望沈老的妈拉巴子能落到自己身上。
沈老虽求学于京华,任职于都市,但他一生都因执着地保持着农民的品格和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处世为人,无城府、无崖岸,急性子、口无遮拦,张口便说等,这些都是沈老性格中的特征。
所以我们也看到那些出自这支纷披老笔下的独树一帜的书迹以及脱口而出的诗篇,不也正是这率真与质朴心性的枝蔓吗?
除了率真之外,沈老在生活中还是一位风趣、幽默甚至有些调皮的老人。
为人取外号,这是沈老的佚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80年代初,在一次书法展中
二十年前,我与书家王廷风先生(今已辞世)在其府上闲聊,那时沈老刚辞世不久。话题聊起他,廷风先生说,沈老爱起外号,省书协主席团开会点名都叫外号,比如杨老(杨仁恺)叫“杨二郎”,大连的“三条鱼”(指于植元、于培智、于涛),什么“大眼珠子”、“秤砣”等等。我好奇地问廷风先生说:就对您好,没给您取。廷风先生笑着说,有,这个更厉害,叫“王大屁股”。听后我忍俊不禁,与廷风先生皆笑作一团。
当然,现在看来,沈老取外号的初衷并非恶意,只是他戏谑生活、打趣逗笑的性格使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位艺术家喜欢用直觉和形象来状括生活场景的一种本能的体现。这些性格因素与童稚般的天真烂漫,在其书法与吟诵中也能得到充分地体现。
70年代末,与苗波、杨仁凯先生等在一起
三、天性中的书写:沈老的书法
作为一位文人耆宿,沈老是以书法名世的。尤其是其半生努力的魏碑书法,更是他追求的极致。纵观其漫长的翰墨生涯,一生的喜怒窘穷皆寓于书写中。在那些银钩虿尾的挥运里,在那些仿佛刀砍斧劈的营造中,沈老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古老的书法传统。
应该说,在新时期的书坛上,沈老对于书法的探索是孤独的。尽管清中叶的阮元、包世臣等已率先开启了倡碑理论的先河,有清几百年间又经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诸公的推波与助澜,在千百年蔚然成风的传统帖学线索外,又平添了碑学的另一条潜滋暗长的涓涓细流。乃至清末民初的康有为一出,更加突兀和强调碑学的价值,并且率先垂范,以其睥睨一世的如椽大笔,豪情一往地表达着他对碑的热爱。之后,尚有三原于右任化碑入行草的空谷回响。然而,半个世纪以来,书坛上仍是帖学一路炽盛,而碑学一途寂寥。究其原委,可以说还是帖学雅俗共赏,加之传统根深蒂固,自然从习者众。而碑学肇始亦晚,且常被诟以毡毬之气,其朴质与真率处又常与粗鄙、浅露相等同,故世俗视其为村夫匠制而难登大雅之堂。这种因循而来的书法传统意识和观念,长时期以来,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一点上我们说沈老选择碑体是孤独的。
80年代初,在一次辽宁省书法工作会议上
当然,对于取法和艺术风格的祈尚,这绝不是一个“选择”就可以结论的事情。这里更有与艺术家的天性、以及精神的层次相关联。
帖学由来已久,其传承有绪,其中笔法应是传承的核心。从此一点可见,相对而言帖学应属人文传统。而碑学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应缘出现,且不见内在的传承路线。总而言之,碑是书写的枝蔓,在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的残蚀中,依稀仿佛,更多了一种天然的造化之趣。帖学重传统,多因循而少发明;碑学重天然,多创造而少成规。一般而言,这是碑帖之学的差异所在。那么沈老一生钟爱碑体,与其说是他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他个性、气质使然。
在众多的记述沈老的文字中,都提到过在其童年的时候,由父执引荐拜会过旅居大连的康有为。其依据是沈老晚年有诗忆及此事:“启悟多端信有因,高山仰止喜书绅。童年十日前尘梦,沓渚楼头拜圣人。”这“圣人”便是指康有为。大多文章皆以这“童年十日前尘梦”而推测说沈老与康有为有捧砚侍书的十日之缘,在此,本人愿于此处存疑,因为吟讽之时,常作韵调、造境之想,以此来推测臆断、恐有不实之虞。况且沈老晚年,大多人问及“拜圣人”一事,也常常是不置可否,况且时间上亦是前后抵牾,这其中的旧事恐怕只有当事者自知吧。
80年代中期,于寓所
当然,笔者在此不是在刻意考证这件旧事的真实与否。只是想说明沈老钟爱碑体未必就与拜见康有为有关。即便“拜圣人”确有其事,那么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见了康有为一次后,便与碑体结下不解之缘,这情形当然显得离奇。
据传,沈老早年书法以颜真卿、何绍基入手,且浸染有年。惜至今无法见到当年的习字,但从其迄今最早一件书于1962年的楹联作品上看,的确有着鲜明的何氏风貌,尤其是在笔画的牵丝与应带间,更见其师承的渊源所自,或者说沈老的碑体祈尚正是从何绍基处才得以登堂入室的。
沈老的书法的确是以碑体筑基,参以行草笔意,但却不作大幅度的绕缠,大都以端严的楷法结字,不经意间偶作率性之笔,一如沈老生活中的气质,冷不防讲一句俏皮的话。
以作品而言,直觉上沈老更多得益于《龙门十二品》。其中的《一弗造像》、《杨大眼造像》、《牛橛造像》的结字与体势对其影响较大。而《石门铭》的飞动,《郑文公》的朴质,《始平公》的厚道,《张猛龙》的劲挺,都能在沈老晚年的书写中找到相应的感觉。
70年代末,在一次书法活动上
就沈老六十年代几件作品看,此际作品尚重典型与法式,有些字形与碑板上不差毫厘,用笔的收放极为讲究,风格尚处于渐至成熟期,但已映现出他良好的笔性与气质。七十年代的作品,格调更趋向于浑厚与大气,结字尚能体现出他追求完备的心理动机。八十年代,则已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其书写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尤其是其行草书,老笔纷披、随行就势,虽无刻意的牵丝属连,但却字字贯通,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一字如全篇,全篇如一字。慢条斯理,偶一嘹亮,奇怪之间,极具天然之美。
沈老是用笔的大师。其书写前大多凌空取势、逆入平出。颤行而不造作,灵动却不机巧。其纷扬处,仿佛不是在挥酒,而是在堆砌。这一点也正是沈老书法耐看,经得起琢磨的重要因素。
80年代中期,在一次书法展中
横说竖说,无非般若。沈老写字,恰如老僧说话,家常饭后,却句句中听。
据说沈老于诗人亦极爱元遗山与纳兰容若。金源人元遗山无论其家世还是其经历皆如其诗一样慷慨悲凉。纳兰词亢亮中的凄婉也正是其兰因早慧心性的体现。在这两位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类型:忧郁与感伤。这种气质固然源于他们独特的身世与经历,与此同时,我们说也更与他们生长的地理环境相关。白山黑水、茫茫大地、时空攸移、一切的历史、民族与文化融汇的诸多细节,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机缘里塑造出一种另外意义上的世道与人心,此外还有相应的文学与艺术。
80年代初,在一次书法展中
沈老正是生长在这片岑寂与辽阔的黑土地上。他气质心性中的某些特征也正与这里的文化征候、自然属性相表里。
芜城阅罢悟沧桑,耶律经营事渺茫。
击毂摩肩怀盛日,残砖断瓦吊斜阳。
风云易世山河老,勋戚当时带砺长。
欲向浮图寻剩迹,不堪敕勒调苍凉。
《访塔山下辽城遗址》
这是沈老五十年代在感慨辽城旧迹时吟讽的一首七律。在他的瞩望中,山河老去、英雄作古、丰功伟业、只见斜阳……抽象的书法还是不能用言语道断,但只要我们关注沈老吟诵的诗,就会发现,这里所流露出的情怀是博大的、是自在与从容的。没有寻章摘句,只有直面道来。
其实,沈老的书法亦如此:平铺直叙、自然天成。
80年代初,在一次书法展中
四、余论
笔者的老家距离沈老的出生地盖州仅六十华里的路程。那是七、八年前午后的阳光里,我与心炜、晓宇在营口参加完省书协活动返程的路上,我们去了趟沈老的纪念馆,生不得见,那一刻,仅遥遥一拜……
80年代中期,在一次书法展中
作为乡里,于书法的学习上沾溉沈老的恩泽太多。其实,不仅是我个人,在整个辽海书坛的半个世纪中,沈老以他卓越的艺术创造和巨大的影响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青春和梦想。他们中间有的已成为当今书坛的翘楚和领袖,有的在艺术的道路上正在走向成熟。
一支笔掀开了一代风潮。
一个人影响了一个时代。
80年代中期,在一次书法展中
十年前,笔者就预先拟好了题目并有意的搜罗些沈老的旧事与佚文以及走访过相关的人士,准备为其大做文章,后来因事搁浅。今提笔续旧,又觉着这题目已不是此时的因缘。这题目是借用元遗山写郑虔的绝句:
辽海东南天一柱,胸中谁比玉峥嵘。
在此,将之奉献给冥冥之中的沈老,并与诸友一道感怀曾经激励过我们人生成长的这位老人家!
80年代中期,于寓所
沈延毅
Shen Yan Yi
1903年12月19日生,1992年2月23日逝世。字公卓、攻昨,号述菊、天行健斋主。
辽宁省盖州市人,早年就读于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到吉林道尹公署任职,旋即任中东铁路督办秘书,光复后任东北生产管理局秘书处处长。
解放后,历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
展览作品
部分
方毅书赠沈延毅先生 行书七言联
沈延毅先生父亲沈庆飏所书书法中堂
沈延毅早期书法中堂
1942年沈延毅先生行书七言联
沈延毅先生为沈尔亮(沈延毅二子)题
1991年沈延毅先生为沈诗政(沈延毅嫡孙)书四字
沈延毅先生早年作品
1960年陪文史馆同人游东陵赋诗
沈延毅书毛主席词
1979年 沈延毅行书七言联
1981年 沈延毅行书五言联
1983年 沈延毅书“和为贵”
1982年 沈延毅书法七言联
1983年 沈延毅书行书四言联,上款人为书画家杨一墨先生
1984年 书画同源
1984年 为沈阳大学题
1984年 为铁西区书画学会题
1984年 沈延毅为老龙口酒厂书
1984年 沈延毅书天行健
1985年沈延毅为书画家高长荣题
1985年沈延毅为南运河带状公园建成题联
1986年沈延毅为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纪录片题写片头
《张学良与辽宁》
1988年沈延毅书自作诗《偶怀汉卿将军》
1988年沈延毅为中国科学院题字
1989年 沈延毅书镂金错采
1989年沈延毅为大陆中青年书画赴台展题字
1989年沈延毅为中央电视台“锦绣神州”栏目题字
1989年 沈延毅行书 四条屏
1990年 沈延毅为柴达木油田职工书画展题字
1990年沈延毅行书 五言联
1991年 沈延毅书 自作诗
1991年 为福州大学一二九纪念展题
1988年沈延毅书白居易诗
1991年 沈延毅行书 四言联
1984年沈延毅书草书 龙飞凤舞
1984年沈延毅书自作诗一首
沈延毅书 发扬雷锋精神 振兴中华
沈延毅书毛主席词《浪淘沙·北戴河》
沈延毅书毛主席诗
内容整理于:
荣宝斋沈阳分店
火热预约中
(点击了解)
导师篇
部分
☆ 点击进入链接
往期精彩
荣宝斋书法院
荣宝斋书法院成立于2015年,由益田集团与荣宝斋合作组建的文化公司,是一个集书法创作与研究、教学与活动为主的常设机构。其宗旨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弘扬和传承书法这一民族传统艺术,并依托荣宝斋文化和益田文化教育產业的巨大影响力,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青年书法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并借助此平台,拓展书法文化的外延,加强书法创作与学术的引领。
山美术馆坐落于美丽的荐福山脚下,隶属于荣宝斋书法院。取“仁者乐山”之寓意,愿新启的书法院和美术馆能与更多的“仁者”为俦侣,以文会友,结翰墨缘,作鸥鹭盟。
《霓裳》是著名雕塑家潘松的作品。它表现了女性青春的活力与天性。霓裳,旧说是神仙以“云霓”为裳,今荣宝斋书法院座落于美丽的荐福山下,山头四季白云朵朵,犹如山的衣裳,也让人想起“听风听雨作霓裳”的诗句来。而云与霓裳的文化意象,恰恰为书法带来了无以伦比的审美启示,这,也正是这件作品的意义之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