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类成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 子中加点的字,字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C .D. 『正确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多义词的理解; 『答案解析』 A 项前一个“相”为名词,指辅助别人的人;后一个为动词,意为“互相”。B项两个“制”均为名词,前一个指规章制度,后一个指 制这个地方。C项两个“过”均为动词,前一个意为“访问,拜访”,后一个意为“超过”。D项两个“及”均为“赶上”的意思。 2、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主张的是 ()A . 杜甫B. 韩愈C . 白居易D. 李商隐 『正确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了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答案解析』 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主张发挥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作 用,批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3、成语“夙兴夜寐”、“ 日薄西山”、“ 路不拾遗”依次出自 ()A . 《诗经·氓》、 《陈情表》、 《季氏将伐颛臾》B. 《诗经·氓》、 《陈情表》、 《礼记·大同》C . 《郑伯克段于鄢》、 《礼记·大同》、 《陈情表》D. 《季氏将伐颛臾》、 《诗经·氓》、 《礼记·大同》 『正确答案』 B 【考点】成语的出处; 『答案解析』 “夙兴夜寐”出自 《诗经·氓》,早起晚睡;“ 日薄西山”出自 《陈情表》,日近西山;“路不拾遗”出自 《礼记》,路上没有人把别 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4 、 《短歌行》 (其一)的主旨是 ()A . 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B. 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C . 感慨功业未成,忧从中来D. 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正确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了作品的主旨; 『答案解析』 《短歌行》 (其一)是曹操在宴会上为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人生感慨而作,表达了他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5、 《声声慢》 (寻寻觅觅)中体现家破人亡之痛的词 是 ()A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正确答案』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答案解析』 A 项是说用酒消愁不抵事。C项是表述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和惜花将谢的情怀。D项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无限愁思在寂寥凄清的 雨滴声中更显孤独悲凉。 6、 《宝玉挨打》中描写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说道:“ 早听人一 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 也疼——”这个人物是 ()A . 林黛玉B. 薛宝钗C . 王熙凤D. 袭人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7、“祸起萧墙”、“ 望洋兴叹”、“ 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 . 《季氏将伐颛臾》、 《陈情表》、 《庄子·秋水》B. 《寡人之于国也》、 《季氏将伐颛臾》、 《陈情表》C . 《季氏将伐颛臾》、 《庄子·秋水》、 《陈情表》D. 《寡人之于国也》、 《庄子·秋水》、 《陈情表》 『正确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了成语出处。,; 『答案解析』 “祸起萧墙”出自 《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望洋兴叹”出自 《庄子·秋水》:“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日薄西山”见于 《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下列 子中,“其”表示期望、命令等语气的是 () 8、下列 子中,“其”表示期望、命令等语气的是 ()A .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 能,数与虏敌战B. 尔 无忘乃父之志C . 百亩之田,无夺 时D. 桑之未落, 叶沃若 『正确答案』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其”的用法; 『答案解析』 B项中的“其”为语气词,表示命令或希望的语气;A CD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9、下列词 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 ()A . 遥岑远目B. 献愁供恨C . 玉簪螺髻D. 求田问舍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10、 《红楼梦》的线索是 ()A . 贾、史、王、薜四大家庭的衰亡过程B. 贾家由盛到衰的变化C . 宝玉和宝钗的爱情故事D.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 『正确答案』 D 【考点】对 《红楼梦》的了解; 『答案解析』 宝黛爱情悲剧是 《红楼梦》的主要线索,在 《红楼梦》中,从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到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这中间经历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由相见、相识到相知,最后成为知己之爱的情感历程。 11、下列诗歌中,同属乐府诗的是 ()A . 李白 《行路难》、陆游 《关山月》、曹操 《短歌行》B. 王维 《山居秋暝》、曹操 《短歌行》、李白 《行路难》C . 陆游 《关山月》、曹操 《短歌行》、屈原 《国殇》D. 陆游 《关山月》、白居易 《杜陵叟》、王维 《山居秋暝》 『正确答案』 A 【考点】文学作品的体裁; 『答案解析』 李白的 《行路难》和陆游的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曹操的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王维的 《山居秋 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屈原的 《国殇》是楚辞;白居易的 《杜陵叟》是一首叙事诗、新乐府诗。 12、李斯 《谏逐客书》上书的对象是 ()A . 秦王B. 魏王C . 楚王D. 齐王 『正确答案』 A 【考点】作品的相关知识; 『答案解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个奏章,指出逐客的错误和危害,请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见到此奏章后,立即召回李 斯,并废除了逐客令。 13、以下词人的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的是 ()A . 辛弃疾B. 柳永C . 李清照D. 苏轼 『正确答案』 A 【考点】作家创作风格; 『答案解析』 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作家,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但苏轼的风格变化多样,豪放与 婉约兼收并蓄;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出“悲壮沉郁”的风格。 14 、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A . 《淮海词》B. 《漱玉词》C . 《清真词》D. 《稼轩词》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15、下列画横线的 子翻译正确的是 ()A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B.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C .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的钱。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正确答案』 A 【考点】文言文翻译; 『答案解析』 B项应译为: (宾客们)都被南霁云的行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C项应译为:千百斤黄金是贵重的彩礼。D项应译为:没有机 会见面。 16、下列诗人中,诗风苍凉悲壮的是 ()A . 曹操B. 陶渊明C . 李白D. 王维 『正确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曹操诗歌风格; 『答案解析』 曹操的诗歌受乐府民歌影响颇深,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 情感深厚,风格苍凉悲壮。
17、李商隐 《无题》中推己而及对方的一联是 ()A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D.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正确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理解; 『答案解析』 C项,诗人推已及人,由自己对恋人的苦思联想到恋人对自己的思念:恋人一定被思念折磨得形容憔悴、发乱神伤,在清冷的 月光下一遍遍苦吟着自己的诗 ,以获得一丝安慰,排遣无尽的相思。 18、 《大同》出自 《礼记》,下面对其陈述正确的是 ()A . 《礼记》是儒家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之一B. 《礼记》中的 《仪礼》、 《周礼》、 《周官》合称“三礼”C . 《礼记》成书是在春秋时代D. 《礼记》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上古三代的礼仪制度 『正确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文学常识; 『答案解析』 B项中“三礼”应是 《礼记》、 《仪礼》、 《周礼》。C项中 《礼记》的成书年代应是西汉中期。D项中, 《礼记》的内容不仅包 括先秦时代的礼仪制度,还涉及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几乎包罗万象。
19、“饮冰室主人”指的是 ()A . 康有为B. 梁启超C . 谭嗣同D. 黄遵宪 『正确答案』 B 【考点】本题考查了作家的相关内容; 『答案解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有 《饮冰室文集》。 20、 《论学问》、 《门槛》、 《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A . 培根、契诃夫、屠格涅夫B. 契诃夫、屠格涅夫、培根C . 屠格涅夫、契诃夫、培根D. 培根、屠格涅夫、契诃夫 『正确答案』 D 【考点】作家作品知识; 『答案解析』 《论学问》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培根; 《门槛》的作者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 《苦恼》的作者是俄国 著名作家契诃夫。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1、阅读 《陌上桑》中的首段,然后回答24~26小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这段文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突显罗敷美貌的?输入答案内容... 『正确答案』 正面描写罗敷的服饰,侧面描写观者的反应。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2.这首诗为什么要在开篇极力渲染罗敷的美貌?输入答案内容... 『正确答案』 一方面突出了罗敷形象的美好,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3.这首诗属于哪种诗体?输入答案内容... 『正确答案』 乐府诗。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2、阅读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