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三党可收藏)

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三党可收藏)

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三党可收藏)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称为进士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文史通用

第一关:六部知识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 ,此后一直到清末 ,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1、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2、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3、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4、兵部:负责军事

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5、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6、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

第二关:科举考试流程

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称为进士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二直十名叫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 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次序

一考

二考

三考

考试类型

院试(童生试)

乡试

会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会试

殿试

考试地点

京城或各省

礼部

皇宫保和殿

主考官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委命大臣)

参考条件

童生

童生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

通过后的身份

——

——

秀才(生员、茂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号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元

会元

一甲第一名:状元(鼎元)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甲三甲第一名:传胪

考试时间

三年二次

子、卯、午、酉年8月(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又称

秋闱

春闱

榜名

桂榜

杏榜

金榜(金甲)

第三关:关于“名”和“字”

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 “德不孤,必有邻”

一般来说,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

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第四关:疾病丧死方面的文化常识:

(1)违和:不调和。微恙:小毛病

(2)膏:指心下的部位。肓:指膈上薄膜。膏肓谓病情险恶无法医治

(3)瘳:病愈。病笃:病重

(4)丁忧:遭遇忧伤,指居丧,遭逢父母丧事。读礼:《礼记》中载,死者未葬时读葬礼,既葬则读祭礼。丁内忧=丁内艰,指遭逢母亲或祖母外祖母丧事

(5)讣:报丧的文书。唁:慰问死者家属

(6)倚庐:古代在父母墓边搭小屋居住以守墓,称为倚庐

(7)寝苫枕块:古代礼教,子从父母之丧起至入葬期间,不能住寝室,要睡在草席上,以土块为枕

(8)正寝:正屋。内寝:内室。古代男子将要死时,就移到正屋东首,以候气绝。如果是女子仍然躺在内室

(9)崩、薨、卒、不禄、死、殇:古代等级森严,不同的人死有不同说法。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百姓死为死。未成年死去为殇

(10)孤子、哀子、孤哀子:分别为父丧、母丧、父母皆丧者的自称

(11)考: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妣:称已死去的母亲

(12)泣血:极其悲痛而无声的哭泣。稽颡:叩头

(13)小祥: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大祥: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叫大祥。

(14)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丧服有五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按与死者的不同关系穿用。穿的时间也有长短,大功要穿九个月,小功要穿五个月,缌麻要穿三个月。斩衰:不缝边的丧服。齐衰:缝边的丧服。缌麻:丧服名,用细麻布制成。禫礼:指除去丧服的祭礼

(15)杖期:旧时服丧礼制,祖父母死了,嫡孙要服一年丧,手中拿着丧杖,称为杖期。

(16)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第五关:地理知识

1.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3.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5.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八荒也指天下

6.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7.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8.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淮左:淮水东面

9.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10.山东: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1.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12.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13.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14.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15.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16.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17.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18.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20.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1.州:参见“郡”条

2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23.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24.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25.南京:古城别称】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

第六关: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类依照清《四库全书》

四书五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

《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七、庙号、谥号、年号与尊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3)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4)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八、关于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高中历史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广西招多少人【2022招生计划查
下一篇: 《文史哲》大事记(1951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