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独立书店,其最重要的责任应该是挑选好书籍,为读者提供经典而丰富的精神大餐。
其次便是做好书籍的分类、摆放工作。
书籍的分类说来是件充满创意又复杂、繁琐的工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一本书就会有许多不同的分法,是按照书籍类型还是按照出版社又或是按照作者来分……一本书尚且如此,那面对一整个空间里琳琅满目的书籍又该如何下手呢?
这就应与书店的定位密切相关。独立书店不是图书馆,做不到海量的藏书,也无法按照标准的图书馆书籍分类方法来操作(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在有限的藏书的前提下确立自己书店的定位,以何种风格为准,又以何种书籍为重点。随后在此基础上兼顾一些其他种类的书籍,完成书店书籍的大致规模。
准备工作好了,我们才可以开始今天的主题。
就本人对独立书店以及书籍的了解来看,书籍的分类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充分运用,要通过分类展现书店的人文精神,在方便读者阅读、挑选图书的同时也能帮助读者自身形成对书籍更好的认识。
所谓原则性,就是指体现书店定位的根本。拿苏州一家书店为例。(苏州城内独立书店已然很少了,相信熟悉苏州的朋友能猜出是哪一家书店。)其定位就在于弘扬人类人文经典读物,尤其以文史哲为重点。所以,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该书店有了大致如下的一些分类:
总体上按照中、西方为界,将所有图书分成两大部分。(但不是全部都界限分明,这就是灵活性的一种体现,下文再议。)
中国部分,具体分为外国人看中国(侧重与历史与文化)、历史、政治及政治人物(下面又细分为古代与现当代两部分)、现当代文学(下面又细分为小说、散文)、古代文学(下分为中国古代除诗词歌赋以外的其余作品类型)、古典文化(下又分为儒家、道家、法家等)佛教、经济、人物传记(非政治人物)、苏州文化与旅游(因为书店就在苏州) ,同时,该书店又挑选了中国现当代数十位著名作家,单独以这些作家为分类标准,将他们的作品摆放在一起。
这样便构成了书店中国书籍部分的分类标准。
以上的分类充分显示了其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的情况。不过这样的分类会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那就是读者会在不同的书架上看到同一本书——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一本书有许多分法。那这样岂不是重复了?是的,确实是重复了,不过想必这也是书店的目的所在吧
?推荐一本重点书籍并不是只有把他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这一种办法,以不同的分类展示同一本书也许更能加深读者对他的印象。话说回来,读者不也可以在这一发现过程中看到同一本书的不同之处吗?
大的原则不能动,要充分符合书店自身的原则,而在细节方面则要尽可能的创新,体现灵活之所在。
在西方部分,主要分为世界史、哲学、社会科学与政治学、名人传记(下又细分为文学、哲学、政治等人物)、外国文学(这里同样采用了作品类别与作者两种分类方法并存的灵活手段)、金融管理、教育学、心理学、宗教(下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以及世界文化部分。其
中最后的世界文化部分是重点中的重点,包含古希腊罗马文化、欧洲各国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美国文化等。
在这两大部分之外,书店还兼顾艺术(包括绘画、书法、摄影、设计、音乐等)、诗歌(古今中外)、童书(童话、绘本、漫画等)、休闲养生等。这里的分类显然打破了中西方的界限,又是灵活性的一大体现。
当然,随着卖书与进书具体的分类会不断地调整,但总的框架在书店的定位之下是不会变动的了。
在此之外,书店在最好的展示位置,除了定期推荐一些经典读物外,还会展示一些综合性的书籍。这些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分类,更像是一个展示书店实力与风格的窗口。
分类完成之后便是摆放,由于空间、书架等各有不同,这就更需要书店的管理者发挥创造力,既要把握原则,又不要太拘泥而丧失了灵活性。这不是笔者所了解的部分,只能点到即止了。
总之,书籍的分类是独立书店工作的重点,既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选择与阅读,也是为了便于书店自身的管理,更是为了形成一种与读者的无声的交的流。以上所举只是一家书店的个例,但去其血肉,所有独立书店的骨架应该都是一样的。抓住自己的特色,发挥无穷的创造性,为读者提供最好的书籍与阅读体验,独立书店才可能在电子阅读的大时代里站稳脚跟,成为各个城市的文化之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