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一氓同志诞辰120周年
李一氓(1903—1990),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一氓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后在中央特科工作。参加过长征,并先后任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秘书长。抗战胜利后,李一氓先后任淮海区、苏北区党委副书记、行署主任等职。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淮安城成立,李一氓担任华中分局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并兼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直至1947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成立。在淮安期间,李一氓十分重视分管的文化教育、党校建设、新闻出版和卫生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今年是李一氓同志诞辰120周年,为了缅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的追思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情怀,表达对这位老共产党人永远的怀念。
一、华中分局在淮安成立,李一氓任党委宣传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统一和加强华中地区党政军领导,经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在淮安城宣告成立,坐落在今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3号(周恩来红军中学南校区)校园内。该校原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官府创办的著名书院---丽正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宣统三年(1911),由淮安府知府汪树堂创办的淮安府中学堂,1912年民国政府改为江苏省第九中学(省立淮安县中学前身)。该校于1933年10月建造,有二层中楼、东楼、小北楼以及大礼堂,作为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办公地址。
1945年11月26日,在淮安文庙召开苏皖豫各大解放区、各地方区以上干部会议,宜布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会由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曾山、粟裕、刘晓、陈丕显、管文蔚、张爱萍、吴芝圃、刘瑞龙、肖望东、方毅、黄岩、赵汇川、周骏鸣、吴仲超、钟期光、李一氓、李坚贞(女)、章蕴(女)共21人组成。由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曾山、粟裕、刘晓6人为华中分局党委常委,邓子恢为书记、谭震林为副书记。
华中分局党委组织部长曾山,副部长吴芝圃;宣传部长李一氓,副部长冯定;民运部部长刘瑞龙,副部长李坚贞;城工部部长张登,副部长吴宪;联络部(情报部)部长杨帆,副部长任泊生;社会部部长谭震林(兼),副部长李士英;秘书长吴仲超担任。
华中军区主要负责人有: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为栗裕,政委谭震林。
二、李一氓兼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
为了更好地坚持、巩固、建设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尽快实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决定统一行政机构,成立苏皖边区政府,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创建的唯一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11月1日在淮阴(今清江浦区淮海南路30号),召开苏皖豫各大解放区、各行政区参议会负责人、各界代表的联席会议,决定正式成立苏皖边区民主政府,推选李一氓为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为副主席,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曹获秋、张帐帆等27人为委员,政府内设厅、局、处16个部门。边区政府下辖8个行政区,73个县市(其中江苏省50个县市、安徽省20个县、河南省3个县),人口2500万,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区域东至黄海,南到长江,西及大别山,北达陇海铁路。
苏皖边区民主政府成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发展生产,改善民主为宗旨,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交通邮电等,修复了桥梁279孔,公路2330公里,发放了大量贷款,创建了5所医院,创办了十几种报刊杂志,创立了华中建设大学、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和9所中专学校。这一系列的工作,对领导华中人民保卫民主权利,从事和平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地方经济,解决灾民扶贫困难和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组织上的准备。
三、李一氓批准建立苏皖教育学院并亲自挂牌
李一氓主席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当时苏皖边区政府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给予大学教师高于一般干部的特殊供给。从1945年11月起,仅用一年多时间,全边区8个行政区,仅中等以上学校就创办了94所,包括1所建设大学,1所工专,2所军事学校,6所师范学校,一个医务学校,一所新闻专科学校,6所综合性干部学校,以及大部分的普通中学。
李一氓主席亲自批准在淮安建立苏皖教育学院,该院的前身为设在淮安城内的盐阜师范学校(前身为省立江苏省第九中学)。1942年秋,该校由盐阜联立中学师范部划出,1943年8月,该校迁至涟东(今涟水)县段营,1944年夏,迁至淮安县风谷村(今属阜宁县)。这时学校已初具规模,内设普师班、师训班和文艺专修班,共4级。同时还增设实验小学和幼儿园,有学生200余人。1945年 10月,华中分局成立后,盐阜师范学校迁往板闸镇,经李一氓主席批准,将该校更名为苏皖教育学院。
学校迁址至板闸后,苏皖边区政府借用板闸的庙宇作为基本用房,搬进镇北观音庵,为院部所在地。学生分住三元宫、四施庵和附近群众家。实验学校沿用原板闸小学校舍,学生住伍佑帝君庙,幼儿园设在肃宗祠。但用房仍然不足,院领导根据李一氓主席的指示,决定拆除板闸附近几座破旧公产新建校舍。经当地政府批准后,拆除了漕运大关通元寺、篆香楼、一日庵、爱莲亭等建筑。新建了厨房、食堂(兼会堂和大教室)和两个教室,解决了学院的用房困难,整个学院共占地5000平方米。
1946年初的一天,李一氓来到苏皖教育学院视察,应邀为学院亲笔题写了校名,挂起了“苏皖教育学院”的校牌。板闸当地群众出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支持,将淮善公场邢、文、常三公祠的祠产及600余亩善义堂土地、公产捐献给学院办学,并成立一个由学院和捐增方专门委员会负责管理。
苏皖教育学院的办学方针是“干部教育第一”,主要是培养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解放区的高中级教育行政干部,以及中等教育师资。教育学院的幼儿教育(幼儿园)全部招收年龄小、享受供给制的党政军干部子弟和革命烈士子女;初等教育(实验学校)、实验小学实行全日制,分普通班和干部子弟班。干部子弟的学生其食宿一般都在院。师范部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校长,文教区员;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文教干部,实行全日制教学;学院内设中等教育和教育行政两系,分为师范班、艺术班和师训班 。
1946年4月14日,苏皖边区政府将苏皖教育学院并入华中建设大学,更名为“建设大学师范学院”。校长由建大副校长白桃担任,
陆维特任教务长,聘请汪达之(新安小学校长、新安旅行团顾问)任校长,因工作十分繁忙而未能到任;由陶观云任副校长主持工作。“附师”设有实小和托儿所各1所。后来由于内战火爆发,苏皖边区政府撤销“建大附师”,并给“建大附中”。实小与新安儿童教育学院、淮南干部子弟学校、淮南中学、建大附中的干部子女和部分教师,并入华中干部子弟学校。
至此,华中地区共建有大学和专科学校9所,中学77所,小学8688所。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为中小学编印各种教材24本。1946年9月,国民党第七十四师韩德勤部侵占到淮安,拆除了苏皖教育学院自建的所有校舍和房子。
四.在河下和三里庙创办华中分局党校
1946年7月初,在宣传部长李一氓直接重视和关怀下,华中分局党校在河下镇及附近的三里庙创办,校部设在河下镇。由张鼎丞兼任校长,余立金任副校长,刘清扬任教育长。校部下设教育处。学员均来自新四军各旅、分区、团和各地地、县一级干部,学员总数达130多人,设立2个党支部。1支部设在河下镇,支部书记由王世仁担任;2支部设在三里庙,支部书记原为杜屏(调华野六纵任参谋长)继任支部书记江坚担任。党校举行开学典礼,由李一氓主持,校长张鼎丞做学习动员报告,分局党委书记邓子恢做形势报告。
1946年9月中下旬,由于国民党进犯两淮,党校为防止遭到敌人捣乱和破坏,华中分局党委决定华中分局党校解散。苏中地区学员仍回到苏中去,苏北地区的军事学员大多数去苏中,淮南、淮北学员由华中分局另行分配。
五.创建新闻专科学校、复刊《新华日报》(华中版)
李一氓十分重视新闻和出版工作,为迎接全国即将解放,而需要大量新闻人才的形势,1946年初,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及《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总编辑范长江,在板闸镇创建了“全国第一所革命的新闻专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简称“华中新专”),探索了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为我党的新闻队伍培养了人才,如邵彤、高羽、田丹、高杨、徐中海、肖凡、孟还等人,后来他们都加入了我们党的新闻队伍。“华中新专”原计划一期办6个月,后因革命形势发展太快,国共代表北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大军进军江南,“华中新专”只办了两期,第二期还没办完,就提前三个月结业随大军南下了。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淮阴创刊,作为华中分局机关报,始为对开2版,后扩大为4版.报社设有党报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书记邓子恢、副书记李一氓,社长兼总编范长江。副社长包之静。1946年5月后由恽逸群接任社长及总编辑职务。12月10日,李一氓在接受《新华日报》(华中版)记者采访时说:“把苏皖解放区巩固起来,同时动员一切人民力量,反对反人民的内战,保卫和平,以求得边区的和平建设更加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发展起来。”《新华日报》(华中版)曾于宿北战役和涟水战役后,合并到山东《大众日报》社。1946年12月16日停刊,共出版367期。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成立后,《新华日报(华中版)》报社于1948年1月1日,迁至阜宁县西季庄复刊。随着淮海战役的节节胜利,淮阴、淮安城于1948年12月2日、9日先后解放,国民党军队纷纷弃城南逃。华中《新华日报(华中版)》又从阜宁县西季庄又迁到淮安板闸镇,社长由中共中央华中工委宣传部长俞铭璜兼任,于是古老的板闸镇成了当时华中地区新闻中心。1949年1月3日,在板闸出版复刊后第一张《新华日报(华中版)》报纸, 编辑部和无线电台设在镇上的杨家大楼上,经理部、发行科设在小南街,华中新华印刷厂设在三元宫。
在此期间,新安旅行团在老校长汪达之的亲自领导下,同时发起组织华中少年出版社,由左林任社长,张渔任副社长,并聘请范长江、刘季平、阿英、白桃、谢冰岩等为顾问。出版《华中少年》、《儿童画报》等刊物,在全国发行,影响很大。全区共有报刊30多种,刊印书籍60余种,各种文化学术团体纷纷成立,文化学术活动空前活跃。
六、成立华中军区卫生部和第一个后方医院
1945年10月29日,在淮安这块火热的土地上,华中军区卫生部在淮安西长街西侧,北起老西门大街南至小羔皮巷的天主堂巷内成立,成为卫生部集会和培训医科人才的场所。李一氓亲自负责组织筹建,由新四军四师原卫生部部长齐仲桓任部长,新四军苏浙军区卫生部部长李振湘任副部长。并由李一氓亲自选址,同时组建华中军区第一个后方医院,院部及第一医疗队驻扎在河下湖心寺内(今淮安生物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时称湖心寺医院。院长陈海峰,政治部主任白书章。行政副院长张昭,业务副院长左英、乔明志等同志担任。
徐海东将军出生入死,历经百余仗,曾9次负伤,身上战创17处,时人称“中国之夏伯阳”。湖心寺医院建立后不久,党中央安排徐海东从安徽定远县转移到淮安河下,入住该院进行正规治疗,李一氓曾多次陪同华东军区首长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等到医院看望。后考虑安全起见,李一氓又亲自将徐海东安排在河下西北新路村的居民家中疗养。
医院建立后李一氓曾多次深入到医院,视察了解病员医治和康复情况,经过多方努力切实帮助院方解决医疗设备、药品短缺、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等实际困难。1946年1月至6月,宋庆龄女士先后3次派国际友人奥地利严斐德来淮安湖心寺医院实地考察,在宋庆龄基金会的帮助下,购买了美军在菲律宾马尼拉一所野战医院全套设备共1217箱,总重量达430吨,从马尼拉运到上海,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辗转到湖心寺。8月13日,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在此挂牌,8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也称“宋庆龄国际和平医院”,华中军区医学学校也同时在此成立。后因内战爆发,湖心寺医院实行战略转移而北撤。在二年多时间内,李一氓为救治战场上的伤病员和苏皖边区2500万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工作操心劳碌,为开创新中国人民卫生事业进行了一番尝试。
1948年12月,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决定以解放军六分区淮海医院为主体,将湖心寺改造成军队医院,服务于大军南下的渡江战役。1950年,华中野战军五院部分人员在扬州组建成解放军苏北军区医院。1951年9月3日,苏北军区医院从扬州北迁至淮安湖心寺。1952年7月8日,医院移交给苏北康复医院管理委员会,划归地方建制。1953年2月,更名为江苏省第十康复医院。1955年该院接收了第一、三、九康复医院,更名为江苏省第七康复医院。1956年3月,又更名为江苏省第二干部疗养院。1958年迁至淮阴县王营镇,改为江苏省淮阴专区人民医院,淮阴市人民医院,今为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七、 华中分局卫生所设在闻思寺
闻思寺为淮安名刹之一,始建于唐代末期,是河下八大寺之一,1946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卫生所设在河下镇闻思寺内。时任华中分局党委委员兼民运部长、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刘瑞龙,就居住在闻思寺大雄宝殿里。李一氓从淮阴苏皖边区政府往返淮安华中分局之间,经常在卫生所与刘瑞龙研究边区政府重大事项。刘瑞龙的二女儿,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1945年11月就出生在闻思寺这个卫生所内。日本投降后,新四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刘瑞龙豪迈地给她取名为“延东”,以纪念抗战胜利。
八、李一氓夫妇部分骨灰安放在淮安
1990年12月4日,李一氓同志溘然逝世,享年87岁。李一氓同志生前在遗嘱中嘱托中央领导同志把他的骨灰撒在淮阴(今淮安市)平原的大地上。1991年4月17日,中央与地方领导同志按他的生前遗愿,将李一氓同志的部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秘书长黎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蒋光华、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孙家正与其夫人王仪及其子女、生前好友等乘米格8型直升机,从他生前工作过的淮阴、洪泽、淮安、涟水、泗阳上空盘绕了一圈,将剩下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后院的假山下。
2010年8月23日,李一氓夫人王仪因病去世。王仪1917年4月出生,1936年入党,1945年前后任新四军女生教导队指导员。建国后历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等职,享年93岁。2011年4月2日,李一氓夫人王仪的部分骨灰也安放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后院的假山下,与李一氓的骨灰安放敬洒在一起。两位从革命战争时期走过来相伴一生的老人,都留在了淮安这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老共产党人李一氓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地奉献给淮安的文化教育、党校建设、新闻出版和卫生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淮安人民永远勉怀。
作者近照
作 者: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市淮安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淮安市淮安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工交分会副会长
图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旧址中楼外景。2010年《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北楼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党委、华中军区司令部旧址,华中分局党委宣传部办公室安排在二楼上。
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党委委员、宣传部长、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在淮安期间照片。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华东军区成立前夕,李一氓(右5)与陈毅(右1)、粟裕(右4)、叶挺(右6)等人合影。
李一氓夫人王仪,1917年4月出生,1936年入党,后任新四军女生教导队指导员,图为1945年在淮工作照片。
苏皖边区民主政府旧址院内李一氓故居(今清江浦区淮海南路30号)
2010年8月23日,李一氓夫人王仪去世后,将王仪的部分骨灰与李一氓部分骨灰合并,敬洒安葬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后院的假山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