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于1953年1月12日。首任馆长陈培锟,光绪二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民国期间曾一度代理福建省政府主席。继任馆长傅柏翠、陈虹。现任馆长卢美松,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6月受聘为馆长。副馆长先后由傅柏翠、马宁、翁敬棠、郑朝宗、 俞元桂、舒风、郑乃珖、吴修秉、余险峰、欧孟秋担任。
至2009年初,本馆累计聘任馆员、名誉馆员、特约撰述员总共351人。现有馆员43人,平均年龄80岁。从建馆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本馆吸收的馆员主要为前清的举贡生员、民国时期的军政人员、各级教师和书画家、艺术家。1980年以后,受聘的馆员多为书画艺术家及文史研究者。如已故书画家潘主兰,曾获文化部授予的兰亭成就奖。
本馆重视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从1957年3月开始,本馆开始编印不定期的刊物——《小鸣》,刊载馆员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1990年12月,本馆开始发行馆刊《福建文史》,经过三次改版,从半年刊改为季刊,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准不断提高,日益受文史界同仁重视。至2009年初,共出版43期。
1993年,本馆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与江苏广陵书社、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图书馆等单位合作,编辑出版《福建丛书》,将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地方文献与闽人著述中的孤本、珍稀本、手稿本以及曾被“禁毁”的书籍,影印出版。现已出版三辑共24种77册。该丛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版本价值,在史学界、出版界产生较大反响,并荣幸得到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的赞誉。
卢美松馆长履任以来,重视开展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2005年,本馆开始编辑出版《福建文史丛书》,对有影响的闽人著述及重要的地方文史资料进行整理点校,同时支持出版馆员的文史著作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覆盖面广,现实意义亦大,与《福建丛书》相得益彰。至2009年初,《福建文史丛书》已编辑出版18种。
此外,本馆还积极支持馆员出版著作。价值较高的有:陈培锟《海滨谈屑》、《闽文偶录》,翁敬棠《刑法论》,陈虹《岁月回眸》,卢美松《福州名园史影》,郑朝宗《西洋文学史》,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郑乃珖《郑乃珖画集》,余险峰《险峰翰墨》,欧孟秋《菊潭清响》,郑贞文《笠剑轩诗钞》,陈遵统《福建编年史》,陈子奋《白描花卉册》,李耕《菜根精舍画论》,刘蘅《蕙愔阁诗词集》,沈觐寿《沈觐寿书法集》,潘主兰《潘主兰书画册》、《潘主兰印选》,郑丽生《春蘗斋文史丛稿》等。
在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之外,本馆还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如,与省军区政治部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双拥”文明共建活动;与省委统战部等单位联合开展全省书画扶贫活动,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参加“榕台文化交流大会”、“闽台诗人联谊大会”等活动,接待台湾传统诗学会访问团及旅美、旅日回榕乡亲,开展对台及海外联谊工作,促进海内外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等。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本馆注重文史、书画、诗词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主动融入社会,不断开拓交流领域,丰富活动形式,学术活动成了馆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馆的社会影响也因此明显扩大。例如,从2006年开始,本馆就与福建社科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国学讲堂,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开拓未来。在新时期,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将继续履行办馆宗旨,继往开来,奉献智力,为发展新时期福建地方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