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运河文化与漕运文化的准确定义和相互关系?
撰稿人:徐 忠
(文史专家,退休前为淮安电视台台长)
网友们,你可能感觉到了吧,如今在本市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运河文化与漕运文化。可是很少有人能说清何为运河文化?何为漕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讲的是什么文化?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自从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的定义与要求做出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三好的重要批示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坚持创新、突出惠民,做好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展现古城、水城和生态发展特色,彰显淮安文脉,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按照市委七届七次全委会议关于“思想再解放、整装再出发、奋力开辟淮安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的目标,特别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兴文化、展形象”的最新要求,特对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新境界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概念的正确定义、认真贯彻执行“三好”的重要批示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最新强调的“兴文化、展形象”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流动的”“大运河文化”要做到“三好”的批示要义有三:一是大运河是“宝贵遗产”;二是指实体运河的流动,从北京到杭州四省三市地域的水路流动;三是历史长河的文化流动,从公元前486年流到如今2500多年。但是,现在我市报刊、广电、网络宣传和人们的谈论,有些人却把“大运河文化”误解为就是“漕运文化”和“优秀文化”大做文章。实质上这是两个既有分别又有联系的文化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1、大运河文化早于漕运文化二百多年。范文澜著《中国历史简编》第一编说: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一心要北进争霸,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夫差准备攻齐,筑邗城(江苏江都县,《太平寰宇记》称为邗沟城)。邗城下挖深沟,通过射阳湖(江苏宝应县东)至末口(江苏淮安县)入淮,贯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京杭运河志(苏北段)》《运河形成》记述:“早在春秋末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于扬州北郊蜀岗下开凿邗沟,东绕博芝、射阳等湖入末口,沟通江淮,此为运河开凿早的一段。”这说明运河文化起源是军事文化,同时对水路运输与农田灌溉、排涝、抗洪也有效益。
2、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主要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也有一部分用于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这种起源于秦代的漕运文化,比运河文化晚270年左右。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这一战争于“始皇32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以南地,以为34县,因河为塞。”也就是说至今两千多年前的这一战争中形成了漕运。后来汉代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进一步完善了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从此开始,漕运就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也就是官运,其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后来又形成了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所以对漕运文化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淮城和清江浦的清代漕运部院署,应该看作与北京故宫一样的帝王宫殿遗址类的旅游景点,又像淮安府衙遗址的旅游景点,而不是什么漕运公园。
3、漕运文化早已成为历史,大运河文化却在“流动”。以在淮安设立与撤销的管理漕运专署为代表的漕运史起于隋代,撤销于清代末期。因为从清江浦向北的运河梗塞,清廷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正式裁撤河漕总督,对漕运划上了句号。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扬州新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不叫漕运博物馆。我市运河博物馆与省里一样,也叫运河博物馆,而不叫漕运博物馆,现在重点工作应该是征集历代大运河文物。历史证明运河文化随着朝代的更换,一直在流动,特别是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运河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成了以周恩来总理关于修建和扩建运河的两次批示为代表、形成了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的运河文化。重点是三次: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结合治淮对以淮安为中心的苏北运河大堤全面加固和维修12个灌溉涵洞。第二次是1958和1959年运河全面扩建,特别是第三次1960年1月周恩来亲自批准前无古人的建造江都翻水站,从长江调水到淮安、徐州的江水北调工程,首创了南水北调之东线工程的先河,早于西线、中线50多年,使古老的大运河苏北段成了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如今北调的江水流经淮安直达华北大都市天津。
二、要把具有2500多年文脉的古运河邗沟的北头末口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成与南头扬州相媲美的遗址。
历史上淮、扬就争论哪是邗沟头、哪是邗沟尾的问题。从地理位置来说,一是南头,一是北头。淮河水位高时由北向南淌,江水位高时由南向北流,所以南北两头都是头。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属于历史,关键是现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河文化的“三好”批示发挥历史文化的现代功能。我市在翔宇大道南侧仅竖立一个很简易的牌坊。而南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在建筑,打造好的“七河、八岛”准备申遗,目标是全力建成特色多样的“运河文化博览城”。
淮安的末口(又名北辰坊、北辰镇)遗址周围,淮安特有的古今文化节点不仅很多,而且具有国内外很大很响的知名度,保护的基础很好,有的已成为5A级景点。荀德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淮安史略》记述:“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入淮处末口迅速兴起了一个重要城镇——北辰镇,它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前身。”如今与古镇河下、周恩来纪念馆所在的桃花垠,已经联成了古今溶合的5A旅游文化景区。但是,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竞争力的要求,景上添花,进一步强化以下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建设末口(或北辰坊)古运河公园。园内雕塑运河始祖夫差塑像,用现代影像技术再现当年开凿运河与军民两用功能和当年淮河与运河的位置(现在许多人不知道古淮河由末口向北移动变迁10多公里、时间相距2341年的历史,错把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黄河全流域夺淮、到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陡留下的淮河故道误为古淮河),彰显运河文化的本意。
第二个特色是再现桃花垠的历史盛景。地处末口南的一大片积水洼地桃花垠,原来是运河的屯船坞。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山阳县志》的《古迹》条目记载:“屯船坞,即今联城地,古无联城,今马路池、陆家池诸处,皆昔日粮艘屯集之处。后筑城乃空,建二水门以便帆樯出入,故号其门曰天衢门(当地老百姓习惯地称为联城门)”。“右有隙地桃花营。皆昔之歌楼舞馆也。”清光绪十年(1884)《淮安府志》的《古迹》条目下亦有“屯船坞,在今夹城。古无城,为漕舟往来停泊之所。”宋、元年间,沿船坞的四周遍植垂柳、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柳絮纷飞,碧波荡漾,有诗赞颂其美:
“春盎桃花垠,东风一笑迎;
桃花红更好,无限是柔情。”
当年桃花垠与汉侯故里,范张古庙,枚公旧宅,刘伶仙台,西湖望月,雾锁双城,红桥雪霁,漂母芳祠,鼓楼钟声,文通古刹等并称淮城的“十八景”。这些景遗迹多数维护较好,稍加维修即成具有运河文化价值的美景。
第三个更为重要的特色是建在桃花垠中的举世景仰的世纪伟人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对古今运河留下的文章和谈话与批示的记录是具有特殊的价值的运河文化瑰宝,应补充陈列和树立文配画的雕像碑,其主要内容有:
(1)周恩来称淮阴是运河“要冲”的散文《射阳忆旧》。
(2)周恩来写的以里运河为背景的小说《巾帼英雄》。
(3)周恩来1946年为保护运河安全致信国民党政府告急信。
(4)周恩来事关运河新生的两次重大决策(亲历者江苏省原省长惠浴宇和原副省长陈克天关于周恩来总理批准维修拓宽苏北运河与江水北调的两次谈话记录)。
第四个特色是淮城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要再充实再提高。现有一个牌坊式的大门显得简陋,不能再现当年的庄严和雄伟。现在地下展室可作为漕运文物地下库房和展室,应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备案,按文物《漕运总督署图》复建(造价不会超过建设漕运公园的20亿),使其像故宫和淮安府衙那样的文物旅游景点,比起投入巨资复建寺庙、古塔更有历史价值和旅游效益。
第五个特色是清江浦的河督与漕督院署遗址要准确地再充实提高。现在清江浦区的清晏园内复建一小部分,不能反映历史原貌,使人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第六个特色是在里运河畔或高家堰旁建设兴建东汉时期出生淮浦县(今涟水县)、开凿里运河、建筑高家堰的广陵太守陈登祠。陈登(字元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地方官员,曾做过徐州典农校尉,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任广陵太守,动用民力进行邗沟改道工程,使邗沟不再向东北绕道风急浪高的博支湖、射阳湖,而是由樊良湖(高邮湖)北口注入津湖(今界首),向北直通淮安。这就是现代的里运河线路。同时,陈登又“筑高家堰)30华里,遏淮河洪水,以保护农田,名捍淮堰。并筑破斧塘溉田,使得粳稻丰饶。”因此值得建祠纪念,启示后人。
第七个特色是复建里运河、中运河同知万公祠。
地方志书中唯一记载的管理运河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里运河、中运河河长。《续篡清河县志》载:万青选“卒后十余年,邑人牒请大府,醵赀祠之。”《淮阴风土记东土圩门》篇记载:“山西会馆侧有万公祠,祀知县万青选。”复建万公祠具有教育后代官员勤政为民的教育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