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最早是古代“西南夷”中的一个部族名称。“昆明”是“夷语”,即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记下来,写为“昆明”或“昆毋”、“昆弥”。关于昆明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传》。书中说:“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今大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昆明族生活在今滇西一带,今日的洱海,为昆明族聚居的一个地区,故称为“昆明池”。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武帝在滇王统治区域设置益州郡。接着又于公元前105年派郭昌率兵两次攻打阻截汉使的“昆明”族,并在昆明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叶榆、邪龙(今巍山)、弄栋(今大姚、姚安)等县,隶属于益州郡。昆明族逐渐定居下来。
晋时,昆明族分布的地区更广,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就把云南及邻近地区的民族用“昆明”来统称,说:“南中曰:昆明”。隋唐时期,不但在云南西部、北部和东部,而且在云南的南部、四川凉山地区、贵州西部都有昆明族部落。
昆明作为城镇名称始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当时唐朝把原来的定筰县改名为昆明县,这就是今天四川的盐源县。此地盛产食盐,有盐井称昆明盐池,曾是唐朝与南诏、吐蕃激烈争夺的重镇。
今天的昆明市区,西汉属于益州郡的郭昌县,后更名为谷昌县。诸葛亮南征,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谷昌是建宁所属的十七个县之一。6世纪末,隋文帝在滇池地区设置昆州,唐初改称昆川。樊绰《云南志》说“昆州因水为名也”。水即指滇池。当时的人称滇池为昆池。昆州的治所设在益宁城,即今天昆明市西部。
8世纪中叶,南诏在洱海地区崛起,其势力扩大到滇池地区。公元765年南诏首领阁罗凤派遣他的儿子凤伽异进驻滇池地区。凤伽异在昆州益宁县旧地修建新城,取名“拓东城”,意即“开拓东境”,以后拓东城又叫鄯阐城。宋代大理地方政权设立八府,以鄯阐城为中心设鄯阐府,管辖滇池地区。唐宋时的鄯阐城就在今昆明市区西南部。
13世纪中叶,忽必烈进兵云南,消灭大理政权后,于1256年把原来的鄯阐府划分为四个万户府,鄯阐设昆明二千户所,隶属于鄯阐万户府,从此,“昆明”才成为滇池之滨的城市名字。公元1276年元朝设云南行中书省,设昆明县,隶属中庆路。昆明县城又称为鸭池或押赤,是云南行省的省会所在地。从此,昆明城就成为全省的行政中心。明代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昆明为其属县之一,是云南省会,整个清代大体沿袭未改。1935年始设昆明市。
节录自《林超民文集》第四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10~311页。
作者简介
林超民,云南大学教授,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获红云教育功勋奖,2014年获云南省政府2013年度云南诤言奖。
来源||滇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