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王学东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闺瑾,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907年7月15日(阴历六月初六)就义。年仅33岁。秋瑾1891年秋瑾随父亲到台湾。

王学东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闺瑾,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907年7月15日(阴历六月初六)就义。年仅33岁。

秋瑾

1891年秋瑾随父亲到台湾。1893年随父亲调到湖南常德、湘乡厘金局。后官至湖南郴州、桂阳知州。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字广钧),经曾重伯的介绍,湘潭义源当铺老板王黻臣又结识了秋信侯。秋信侯照媒妁之言,于光绪二十年(1896)四月初五,将女儿秋瑾许配给了王黻臣之子王子芳(廷钧)。秋氏乃书香门第,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婚后,秋瑾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湘潭十八总,但也不时回到荷叶塘婆家和株洲清水塘太冲“槐庭”。秋瑾虽说生性刚烈,但饱读诗书,知情达理,她仍企望丈夫能不负她的心愿“琴瑟和鸣”,故将株“大冲别墅”改名为槐庭。

在秋瑾心中,槐之于庭,象征门户的兴荣和尊贵,其伟岸挺直,堪为人表,夫妻和谐相处。1897年6月27日,儿子王沅德出生在湘潭县十八总由义巷义源当。

秋瑾经常在槐庭骑马、射箭,辗转湘江两岸城郭、乡村、古道,行吟岳阳楼、屈子祠、贾谊宅、定王台、马王堆,还去浏阳结识了谭嗣同、唐才常。这一切让秋瑾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人世的炎凉,百姓的冷暖,大地的苍茫。她入贾谊宅归来,心潮难平,赋诗道:

贾谊祠前载酒回,新声才赋管弦催。

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

1898年谭嗣同变法遇难,其浏阳老家被查封,秋瑾冒着危险女扮男装,从槐庭骑马去浏阳看望嗣同夫人李闰,并将谭嗣同的诗词、信札和《仁学》孤本带往北京,交给谭嗣同的挚友梁启超,《仁学》才得以明世。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秋瑾革命思想在心头萌生。秋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她看到了外国侵略军的野蛮暴行,激起了她的满腔义愤。1898年一次在湘乡婆家,秋瑾慷慨激昂地向大家朗读了她自己作的《杞人忧》诗:

幽燕烽火几时休,闻道中洋战未收。

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1900年,王廷钧21岁进京,先后在京城任清朝皇宫工部主事(清文官正六品),相当于建设部主管、户部郎中(清文官五品),秋瑾随夫带着刚满3岁的王沅德(重民)入京。在晚清社会中,秋瑾也算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上流社会的官太太,但她毅然决然地走上排满反清的光复道路。在进京途中,船到天津塘沽,洋人要中国人无论男女脱光衣服检查,名为检疫,实则趁机猥亵、污辱中国妇女,秋瑾坚决据理力争、拒绝检查。

不久,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屠杀民众,火烧圆明园20多天,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带上光绪皇帝离开京城去西安。秋瑾写到:“同胞如鱼儿在锅里游泳,燕子在着了火的巢中”,并作诗曰:

暴政四播逞奸蠹,民贼相继民呜咽。

庚子创祸一二臣,今日同胞受煎熬。

赔款四百五十兆,竭我膏脂以付钱。

为躲避战乱,1901年10月7日,夫妻回到婆家荷叶塘王家,产下一女婴,名叫王灿芝。由于时值阴历八月,秋瑾为其取名桂芬,子灿芝,意为“如日光般璀璨,如芝兰般芳香”。女儿出生不到一个月,王廷钧接到被授予“江苏兵备道”官职的诏令,于是秋瑾带着女儿随丈夫于11月5日从湘潭出发,启程赴京。秋瑾于12月初刚抵京,得知父亲噩耗,遂又匆匆返归湘潭。因此,秋家的政治、经济地位衰落。秋家兄弟只好于1902年离开湘潭回浙江老家。秋瑾悲痛写下《秋日感别》: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

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1903年农历二月底,战乱结束,秋瑾与婆婆及女儿奔赴北京与丈夫重聚,秋瑾携两个小孩前往。但王家担心此去难归,秋瑾忍痛留下了6岁的王沅德,只带了不满2岁的王灿芝上京。

此次,秋瑾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及其侄女吴芝瑛,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总教习服部宇之吉及其夫人繁子,而正是这几人对秋瑾后来的思想产生了关键影响。面对国家积弱、民族受侮,身为女儿身、不能指点江山的不甘,秋瑾整天苦闷,填了一首《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轼。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据记载:“秋瑾寓居京师日久,既见清廷腐败,又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遂专去日本留学。”表明投身革命的志向。

1904年春,秋瑾决定留学日本。行前,她与好友吴芝瑛、荻子等人置酒饯别于北京城南陶然亭,吴芝瑛即席赠联一副:“驹隙光阴,聚无一载;风流云散,天各一方”。秋瑾则填了一阙《临江仙》,惜别众友人:

把酒论文欢正好,同心况有同情。阳关一曲暗飞声,离愁随马足,别恨绕江城。

铁画银钩两行字,岐言无限叮咛。相逢异日可能凭?河梁携手处,千里暮云横。

为了鼓吹推翻清朝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她在东京还创办了《白话报》。

1904年7月24日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一道,离开北京经上海经过27天去日本留学。三个月的日语培训后,秋瑾转“东京实践女学校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该科在赤坂桧町十番地授课,校长是秋瑾久慕其名的下田歌子。为了在一年内,快速培养出女学教师,该校要求甚严,每周授课33小时,学习期间不允许学生擅自外出,不经保证人担保,也不得跟外人见面。秋瑾被编入该校湖南班。当年湖南班学员有20人,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才17岁。在实践女学校速成师范科,她的国文程度最高。秋瑾在校顽强苦学,毅力惊人,每晚做完功课,人家都已熄灯就寝,她仍阅读、写作到深夜。秋瑾在日本经常穿男服,还买了一把倭刀,时时舞弄。她改名为竞雄,表示要与男子竞作英雄,又自号“鉴湖女侠”。她写词比喻自己是一把龙泉宝剑,时刻准备着浴血奋战:“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她在《致湖南第一女学童书》中说道:“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学艺不可。”这一年,湖南就有20名青年女子东渡日本留学,其中有个唐群英是曾国藩的堂弟媳,后为中国同盟会第一女会员。

1904年10月,孙中山介绍秋瑾加入同盟会,还有刘道一、龚宝铨、仇亮、彭竹阳、曾贞等十人。秋瑾在会上被封为“白扇”,俗称军师。

1905年,秋瑾回国筹集经费。在这次归国的船上写了一首七律诗,诗中充分反映了她的爱国热忱和革命抱负。诗曰: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将乾坤力挽回。

回国后,秋瑾在浙江加入了光复会。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由冯自由介绍,秋瑾在黄兴的寓所加入同盟会,随后,秋瑾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分会会长)。秋瑾祖籍浙江绍兴,常参加浙江同乡会的活动。又由于她1896年与湖南富商王廷钧成婚,曾在湘乡、湘潭、长沙、常德等地生活过,故也参加湖南同乡会的活动。

入盟之后,秋瑾常从东京去横滨,参加黄兴组织的“炸弹研制班”,请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为教授,为在国内举行武装起义做准备。这时的“鉴湖女侠”秋瑾已成为一位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她经常在大会上登坛演讲,“其词悲感激动,荡人心魂”,很有感染力。参加研制班的除秋瑾外,还有男女革命志士喻培伦、唐群英等。同时,秋瑾还与徐锡麟、陶成章、陈伯平、龚未生等原光复会骨干结盟。

1905年的11月2日,清政府驻日公使杨植,串通日本文部省,颁发了《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严禁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日本政府徇清政府要求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对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进行限制。这件事使中国留学生群情激愤,中国8000多人留学生举行了总罢课集会声讨。秋瑾义不受辱,决定愤然回国。8000名留学生中,响应者有2000余人。在会上,秋瑾和同盟会发起人之一陈天华等人,主张回国革命,而另一些同盟会员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则主张继续留在日本学习。

日本政府的无理干涉,清政府的腐败反动,引起了陈天华的愤怒和不安。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殉国。他的目的是以此来“雪日本报章所言,举行救国之实”,来坚定留日学生的意志。陈天华的死,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秋瑾在纪念陈天华的集会上,慷慨陈词,坚持回国斗争,讲着讲着,她从靴内拔出那把锋利的倭刀,猛然投插在讲台上,厉声说道:“如有人回到祖国,卖友求荣,吃我一刀!”她还带头组织了一支敢死队,自任指挥,同日本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秋瑾在日本,团结中国留日女学生,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这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的爱国组织,它以推翻清政府为宗旨。接着,她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它内容丰富,采用白话体裁。秋瑾亲自写文章,号召妇女起来同束缚和禁锢妇女的旧礼教、旧思想进行斗争。

1906年年初,秋瑾回到祖国,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安置从日本归国的留学生。为了号召妇女起来斗争,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她为《中国女报》写了发刊词。还写了《敬告姐妹们》。在文章中,她痛切地说:“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在十八层地狱。”她表示“要团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过全国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在上海,秋瑾和同盟会会员陈伯达等还在寓所试制炸药,不慎引起爆炸。秋瑾双手和陈伯达的眼睛都受了伤。为避免追查,被迫离开上海回到绍兴。

1907年初,秋瑾回到绍兴后,主持大通学堂,任学堂督办。大通学堂是光复会负责人徐锡麟主办的。秋瑾此时负责联络浙江方面的会党,组织“光复会”。秋瑾推举徐锡麟为首领,自己为协领,会党头目王金发和竺绍康等人为分统。秋瑾以大通学堂为据点,联络会党5万人,秘密编制光复军。此间,还回到湘乡荷叶塘老家筹钱,1935年谭日峰作的《湘乡史地常识》中写道:“秋瑾这次从日本回国,向王黻臣家索要白银2000两,办大通学堂,曾一度回神冲故里,和家人告别,声称脱离关系。”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族,故有此举。

关于秋瑾最后一次回到荷叶塘,向婆家索银之事。1983年,秋瑾婆家侄女王蕴琏老人曾作《回忆婶母秋瑾》一文,文中说:“我家原住湘乡荷叶塘神冲。我四五岁时,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读书,不出大门。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后,便回湘潭去了。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问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秋瑾婶母就拿起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拿了4000两银元给她。”

1907年四五月间,孙中山在广东潮州、惠州发动起义,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徐锡麟与秋瑾约定,7月19日在安庆和绍兴两地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仓促起义失败。徐锡麟惨遭杀害。此时,清政府查获了秋瑾和徐锡麟往来的函件,加之绍兴劣绅胡道南向绍兴府告密,浙江巡抚派兵缉捕秋瑾。因在大通学堂组织起义事泄,7月13日秋瑾被捕,秋瑾嫂张淳芝说,在秋瑾被捕前的大半天时间里面,曾先后差人送钱到这里,第一次是300元,第二次是200元,秋瑾都说不够,叫送钱的人回去再拿。第三次,我祖母送300元钱到这里时,秋瑾已经被五花大绑地逮捕了。

1907年7月13日下午,绍兴知府贵福会同杭州清兵300余人包围了大通学堂。当时,2名学生在跳池的时候被当场枪杀,其余6名和秋瑾一起被捕,带回了山阴县监狱。

清朝时,这里是个刑场,是杀男强盗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个姓裘的老木匠,他曾回忆1907年7月15日凌晨,亲眼看到了秋瑾被杀的全过程。那年,裘木匠才12岁。他说秋瑾被砍脑袋的时候,一刀下去,头没有砍下来,砍了好几刀,才砍下来的。太惨了。在秋瑾被害后的68天内,主持对秋瑾行刑的山阴县县令李忠岳备受煎熬,连续自杀三次,最终自缢而亡。

辛亥革命史专家章开沅教授对女侠此举喟叹不已:“秋瑾选择以死殉国,实则是以死唤醒亿万民众,激励后来者。她的死,推动了辛亥革命。”他觉得,秋瑾的人生,其实就是一首诗:“很短,但是很壮美。”秋瑾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与一个黑暗腐朽的清王朝博弈,她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一个女性因政治原因而被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是第一次!秋瑾的死亦开创了女犯问绞不问斩的先例。一时间舆论哗然,人神共愤,留日、旅欧留学生纷纷来电抗议,国内报纸口诛笔伐;清廷的暴行也激怒了各国人民,日、英、美、法、俄、德、葡萄牙、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争相刊发秋瑾就义的消息和照片,烈士的英名传遍全球,一些国家的《新闻年鉴》将秋瑾列为“1907年世界著名新闻人物”,她的名字也因此在中华近代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也正是其特殊性,她的牺牲震惊了全国。她的英勇就义,在万马齐喑、黑夜沉沉的清王朝,影响深远,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她的壮举,唤醒了诸多麻木的民众,随之有千千万万国人奋起反抗,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中。可以说,秋瑾用年轻的生命,为一个民族的警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仅四年后,冲破漫长黑暗统治的枪炮声终于在华中腹地打响,武昌起义引爆了反清大业的火药桶,统治中华近300年的清王朝轰然倒塌!为了“鉴湖女侠”的豪言壮语,革命党人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打响了“光复大业”1911年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秋瑾1905年回国,参加光复会;1905年7月又回到日本参加同盟会;1906年开办大通学堂;1906年回国后在浙江办大通学校设立革命机关,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1907年7月6日徐锡麟起义;7日起义失败。她乍闻徐锡麟惨遭剖心的噩耗,即致函好友徐蕴华,满纸悲愤,死志已决,其词曰: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暮日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报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秋瑾坚信“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成功”。13日王金发与秋瑾商量学堂一事;还请政府购置了学生练武枪支;15日因告密被捕牺牲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年仅33岁。当时,各界民众集体组织追悼会,长达三四个月之久。她的生前好友,徐寄生、吴芝瑛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她的忠骨收葬在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她的儿子王沅德(12岁)将她的遗骨取出,归葬王氏祖籍湖南湘潭。

由于王时泽是秋瑾在日本的同学,又是秋瑾在湖南省文史馆儿子王沅德的同事。所以,王时泽与秋瑾王家成为世家,秋瑾儿子王沅德,女王灿芝常来家贺节拜年。1912年,王时泽把他保存的秋瑾诗文编成《秋女烈士遗稿》,以长沙纪念秋女烈士委员会的名义印行,并亲撰序言。同年,浙江方面决定将秋瑾遗体运回杭州,葬于西湖西泠桥畔,秋瑾的婆婆屈氏又哭又闹,强行拒迁。秋瑾之子王沅德也持反对态度,王时泽耐心斡旋,终使秋瑾夫家同意迁葬西湖。起柩那一天,王时泽亲自扶灵,挥泪送别。辛亥革命胜利后,将位于长沙黄泥街的陈湜祠改建为秋女烈士祠,费用全由王家负担。1955年,秋瑾的儿子王沅德去世之前,嘱家人将秋瑾遗照数帧并《秋女烈士遗稿》一本,随即捐赠湖南省博物馆保存。

秋瑾归国后曾从上海寄来一信,这就是收入《秋瑾集》中被研究者广为征引的《致王时泽书》。秋瑾在信中坚定表示:“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落款是“兄竞雄顿白”。秋瑾就义后,王时泽撰有“秋雨秋风,女豪杰为国殉难;新元新纪,革命党立庙昭忠”的挽联。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绍兴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等人对秋瑾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孙中山为她作联致:“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授“巾帼英雄”。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39年3月,周恩来回绍兴,曾为表妹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周恩来评价秋瑾:“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还没有喊出来之前,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战斗,真不愧为一个先驱者。称他为“鉴湖女侠”。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庆龄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2015年7月15日秋瑾就义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利用三年的时间,投资6000万元修复了秋瑾曾居住过的株洲清水塘太冲故居“槐庭”;又拨7000万修一条直通秋瑾故居“槐庭”的公路,方便游客参观学习,以此来纪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作者单位:长沙火车站)

上一篇: 广西艺术生高考分数线2023年 2023年广西高考分数线
下一篇: 湘西文史书店举办“情系家乡·助力发展”湘西返乡大学生交流活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